1955年我军授衔,胡志明为何建议授予韦国清上将军衔?

人文之光啥 2024-08-10 00:14:39

1955年,虽然此时距离我军成立已经快三十年了,但是军衔制度在这之前却没有诞生。直到抗美援朝以后,我军在和洋人的军队交涉的过程中,才意识到军衔制度的重要性。所以在1955年,我军开始授衔。

碰巧在这一年,越南的当家人胡志明来我国访问。访问期间胡志明了解到我军正在进行授衔工作,于是胡志明向主席打听:韦国清同志大概该授予什么级别的军衔?

“韦国清同志不在本次授衔的范围内”。主席答复道。

“这是为什么?”胡志明惊讶的同时,也向主席提出建议:那就是应该授予韦国清上将军衔。而对于这个意见,主席也接受了。

那么,胡志明和韦国清有什么渊源,以至于胡志明会因为韦国清而向我方提出建议?

这一切,还得从1950年说起。

1、1950年的中越

1950年,给你的印象是什么?有人可能会想起西藏和平解放;有人可能会想起抗美援朝。其实这一年,胡志明也访问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当然,胡志明来中国访问的目的是一个,那就是请求中国能住帮助越南提供军事上的支持。

换句话说,很多人只记得1950年中国开始抗美援朝,但却忽略了中国对越南的帮助。

早在晚清时期,越南就被法国吞并,成为法国的殖民地。虽然越南名义上保留了越南皇帝的存在,但是越南皇帝也不过是囚徒。甚至越南历史上,还存在越南皇帝被法国人流放到非洲的记录。

二战期间,日本占领越南。对于当时越南的保大皇帝,日本人还算保持客气的态度。因为日本进攻越南的口号是把欧洲殖民者赶出亚洲去,所以为了欺骗世界舆论,日本人也需要客气对待越南皇帝。

日本战败后,越南境内产生了进步力量,而进步力量要求保大皇帝退位。当时在越南的日本军官表示,如果保大皇帝愿意,那么日本人愿意支持保大皇帝镇压进步力量。但是保大皇帝选择退位。

日本人在越南的殖民垮台,但是法国人还是幻想卷土重来。于是越南抗法战争爆发。不过当时越南的实力毕竟比不得法国,所以1950年,胡志明来到中国,请求中国的军事帮助。

于是当时在福州办公的韦国清被指派,担任越南军事顾问团的团长,为越南的抗法战争提供指导。

到了1950年8月,韦国清率领顾问团抵达越南。

2、法越战争局势

从1946年算起,越南人和法国人的战争已经持续了五年。但是在这五年时间里,越南方面处于被动状态。因为越南方面不论是硬件方面(武器装备)还是软件方面(战略战术)都处于劣势。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越南军主要和法军进行游击战,至于消灭法军一个营以上的建制,几乎不曾出现在越南军的历史上。

而法军方面的军力,都是参与过二战的士兵——当然,这其中包括德军战俘和苏联战俘,被法国人打包整合,派遣到越南作战。这些在欧洲战场擅长火力覆盖和大型会战的军队,到了越南,对越南人来说,几乎堪称降维打击。

因此法国和越南的战争,与其认为是战争,似乎不如说是法国人在处理殖民地的治安问题。在前四年,中国处于蝈民党当家,所以胡志明压根找不到帮手。但是随着新中国成立,胡志明也由此看到了希望。所以,1950年年初,新中国虽然成立也就三个多月,胡志明就迫不及待来中国访问。

而韦国清等顾问通过对法越力量比对,认为越南想要取胜,就需要考虑扬长避短问题。实际上从军事引申到人生,扬长避短也是每个成功者的必修课。

比如放眼当下社会,学历低的,也有当老板的,而清北毕业生,很多人到中年以后,也往往处于骑虎难下的焦虑状态。比如前不久不就有位北大硕士,因为“非升即走”的考核机制下,自己失去了工作,于是选择了轻生。当然小编不是说读书无用论,而是想说,如果低学历群体选择和清北复交比学历,那就等于拿自己的短板比人家的长板,几乎没有取胜的可能。但是低学历的成功者如果能选对赛道,扬长避短,也完全可以实现成功,并产生北大硕士轻生、低学历群体当老板的强烈反差。这就是扬长避短的重要性。

现实是,很多愚夫愚妇偏偏喜欢拿短板和人家比长板。

韦国清很快发现了法军的短板。

第一,就是法军的成分复杂。从国籍来看,有法军士兵,也有德军和苏军的战俘。从族群来看,法军有白人士兵,也有黑人士兵。而黑人的来源就很复杂了。并且,不同成分的法军士兵之间隔阂很大。比如白人士兵瞧不起黑人士兵,所以黑人虽然在法军服役,但也本着混日子的心态,甚至出工不出力。

第二,法军的优势是火力猛,防御工事专业,但是劣势也是火力猛、防御工事专业——因为法军对于优势很依赖,而严重的以来,就是劣势——比如一旦法军失去炮火覆盖优势,就会军心涣散失去斗志。

这两大漏洞,无疑是可以利用的。

3、中国顾问团的功能

当时,越南军队准备在高平一带组织五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的军力,和法军举行一场会战。越南军方的意见认为,高平是法国在越南的重要军事据点,如果能够解放高平,一方面可以鼓舞法国甚至整个东南亚抗击殖民的信心,一方面也可以在国际社会造成影响。但是韦国清、陈赓等人对于这个计划并不看好。

陈赓认为从法军的炮火配置以及高平的防御工事来看,越南军的军力指望和法军硬碰硬解放高平无疑很不现实。所以不如解放距离高平40公里的东溪——因为东溪的法军只有几百人,越南军可以通过军力优势解放这里。并且如果解放东溪以后,可以切断四号公路,导致高平法军的补给线被切断。并且法军必然会为了夺回东溪而出动。到时候越南军可以利用法军混乱的机会,趁机歼灭法军。

之后越南军在陈赓大将的指导下,多次重创法军,1954年,越南军还在奠边府一带,消灭法军一万六千人。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法国对越南北部的统治。

4、韦国清的战略

在奠边府之战之前的1953年,韦国清向胡志明提出了战略构思:那就是越南的主力军应该先解放西北部地区,而后以西北部地区为根据地,吸引法军前来围剿,并通过运动战消灭法军。

法军果然将大部队开赴到越南西北部和老挝境内,准备剿灭越南军。法军在奠边府布防,按照法国人的想法,如果越南军经不起法军的打击,很可能逃到老挝境内,而奠边府是越南西北部到老挝的必经之路。所以法国人有必要防止越南军打不过就跑。

韦国清的计划就是把法军引到奠边府,而后消灭。

随着法军在奠边府集结,越南军很快切断了奠边府河老挝、柬埔寨的交通。法国将领只好派机动部队去打通奠边府-老挝的交通线。

一方面奠边府处于孤立状态,另一方面又要派兵去打通交通,这意味着法军很被动。

当然法国司令也不是傻子。法国司令敢这么干,是因为自己有自己的盘算:那就是奠边府有法军一万六千人,而且工事也比较强悍。所以法军司令觉得,就靠越南人的那点火力,即便强攻奠边府,也不过是送人头而已。

韦国清其实也知道法国司令的底牌。所以韦国清提出了在短期内蚕食法军据点的想法。

首先,让越南狙击手通过狙击的手段,给法军士兵营造一种不安全感——既法军士兵一旦在工事外活动,就可能被越南狙击手狙杀。这种人心惶惶的氛围,肯定会动摇法军军心,压缩法军士兵的活动范围。

与此同时,韦国清秘密联系国内,从国内暗中调集了一些重炮。所以随着奠边府法军士气低落,越南军对奠边府的法军发动总攻。重炮攻击法国工事的声音,也让法国司令感到意外:越南人什么时候有重炮了。

士气低落、内心恐慌、猝不及防,这些状态交织起来,奠边府的法军很快陷入混乱状态,最终无奈之下,法军司令只好宣布投降。

5、上将韦国清

所以1955年,胡志明访问中国,才提出给韦国清授予上将军衔。但是当时韦国清已经到地方工作,按照原则,是不能参与授衔的。不过既然胡志明向主席提出了自己的请求。主席于是把文件下发给广西军区。最终经过研究,韦国清被授予上将军衔。

当然,当时关于上将军衔的人选,是有名额的。因此,有一些本来可能被授予上将军衔的相关将领,在得知胡志明的意见以后,认为应该有高尚情怀,于是主动让出了上将的名额。

所以,军事史爱好者也认为,韦国清被授予上将,也导致了一些开国将军的军衔平定,受到了影响。

当然,老一辈的英豪,其实并不在乎这些。因为他们是高尚的、伟大的。

0 阅读:0

人文之光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