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告老还乡,用马拉砖头装富翁,乾隆说:全换成金子
历朝历代,皇帝们最头疼的就是整治贪官。为啥头疼?这些贪官一个个伪装得跟清廉的大好人似的,真假难辨,查起来那叫一个费劲。历史上大部分贪官都藏着掖着,生怕别人知道自己有钱。可您见过清官伪装成贪官的吗?

古代当官的,大多都摆脱不了贪腐这档子事儿。为啥这么说呢?就拿明朝内阁首辅徐阶举例。这人在朝堂的时候,那叫一个廉洁,为了证明自己清白,其他官员的聚会都不参加。可等他退位后,大家才发现,他家里人靠着他的权势,在南方兼并了大量土地。这些土地要是分给穷人,最少能养活六万户家庭呢!海瑞知道这事儿后,从他儿子下手调查,结果捅到皇帝面前,就跟石沉大海一样没了下文,海瑞自己还丢了官帽。为啥?古代官员讲究师承,徐阶在位时推举了好多考生学子,多年后这些人都成了高官,遍布朝野,像当朝重臣张居正就在其中。就算张居正不想掺和,为了表示尊师重道,也得在皇帝面前帮老师说话。所以说,皇帝也不是不想查,实在是有心无力啊。

再看清朝,有个臣子叫孙嘉淦,是个汉臣。在清朝,八旗子弟当家,汉臣做官那是难上加难,更别说做清官了。要是不拿金钱讨好八旗子弟,很快就会被针对。孙嘉淦就不一样,他康熙年间考中进士,可因为家境贫寒、无权无势,只能担任一些闲散文职。虽说职位低、权力弱,但他不在乎。在清朝,文职虽然没什么实权,可能直言上谏。孙嘉淦只要有空,就观察朝堂弊病,从历史里找解决办法,写成奏折进谏。

要是换做别的皇帝,看到这么爱进谏的臣子,要么痛骂一顿贬到偏远地区,要么直接革职流放。好在当时是雍正皇帝在位,雍正不喜欢臣子谄媚,就欣赏刚直的臣子。雍正登基后,为了整肃朝堂、扩充国库,重用过大字不识几个的李卫,还有性格像臭石头的田文镜。即便如此,雍正看到孙嘉淦的谏言还是发火了,甚至要将他问斩。孙嘉淦说了啥?他历数古代贤君明帝,劝雍正“皇上要做千古明君,就要善待兄弟,减少开支,停止征战……”后面两项建议还好,可“善待兄弟”这一条,可戳到雍正的痛处了。为啥?雍正登基前经历了激烈的夺嫡之争,几个兄弟争来斗去,死的死,罢黜的罢黜,软禁的软禁。在雍正面前提这事儿,就跟在李世民面前提太子李建成一样。还好有其他大臣帮忙说好话,雍正觉得要是因为这事儿治罪,显得自己小气,就没治罪,还把孙嘉淦提拔为国子监。

后来雍正因为朝政累死在皇位上,乾隆登基。乾隆在百官里一眼就看中孙嘉淦,觉得他是个人才。乾隆比雍正还重视孙嘉淦,觉得他性格刚直、做事认真,让他当文职太可惜了,就安排他到吏部担任侍郎。孙嘉淦在吏部干得不错,贪财、惰政的官员少了很多,但也招来了一部分官员的记恨,这些人找各种借口弹劾他。乾隆也烦了,就把他调到刑部当尚书。

孙嘉淦到了刑部,靠着认真负责的精神,解决了好多疑难杂案。他对百姓也好,满清入关初期,因为打仗粮食短缺,下令民间不能酿酒。后来天下安定,粮食储备上来了,孙嘉淦就向乾隆申请解除限令。乾隆同意了,百姓们可高兴了,都把他记在心里。

孙嘉淦在任期间兢兢业业,从不和别人同流合污,虽然得罪了不少官员,但赢得了皇帝和百姓的喜爱。等他年迈退休,准备回家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做了一辈子官,手里只有几十两银子。当时清朝官员都富得流油,喝酒聚会那都是一掷千金。孙嘉淦担心空手回家被老家百姓笑话,就找了一堆砖头装到箱子里当行李。

这事儿被一些不喜欢他的官员知道了,看到他马车上好几大箱沉甸甸的行李,以为是金子,就告诉了乾隆。乾隆知道后很生气,倒不是气孙嘉淦贪钱,毕竟其他官员贪得更多,而是觉得被孙嘉淦骗了。乾隆派人一查,打开箱子发现是砖头。了解情况后,乾隆心生愧疚,让户部把砖头都扔了,按照砖头数量换成金子给孙嘉淦。就这样,孙嘉淦带着好几箱黄金回了老家,而且他也没独吞,在老家以乾隆的名义把金子都用来行善事了。
后来,孙嘉淦的故事在清朝广为流传,成为清官的典范。他的清廉和正直不仅赢得了皇帝的赞誉,也得到了百姓的敬仰。孙嘉淦的故事提醒后人,为官者应以清廉为本,以正直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