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成功救治74岁"白肺"患者

玉平健见 2025-04-04 15:10:34

近日,74岁的罗爷爷从重症医学科转出,这是重庆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五院)新年里第一例用体外膜肺(ECMO)技术成功挽救的重度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

1月31日晚八时许,大年初三的万家灯火里,市五院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成员正从四面八方火速赶往科室。数小时前,罗爷爷因喘憋急剧加重、全身紫绀、休克被紧急转入重症医学科。邹帅副主任医师迅速完成了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并立即汇报给科主任刘亚林:“患者拟诊‘重症肺炎、重度ARDS、脓毒性休克’,病情进展迅猛,双肺CT呈典型的‘白肺’样改变,氧合指数仅71,高条件呼吸机支持、俯卧位通气效果不佳,循环很不稳定。ECMO可能是最后的手段了”。

刘亚林当即决定启动ECMO应急预案,半小时内杨锦平、张婷副主任医师,张添芳副主任护师和晏莎护师悉数到位,分工合作,联动相关科室,紧张而有序的进行术前准备。"患者氧饱和度已跌破80%,立即启动V-V ECMO!",刘亚林果断决策。

在血管条件不佳、循环不稳定的危急情况下,ECMO团队精准地将两根拇指粗细的导管置入连接患者右心房的上、下腔静脉内,同时护理团队也完成了设备的预充。凌晨两点设备开始转机,患者因极度乏氧而乌黑的静脉血从引血管流经膜肺,化为富氧的鲜红色汩汩地回输进患者的心肺循环,监护仪上血氧数值旋即升至100%,患者全身肤色渐趋红润,升压药物逐渐减量......,摇摇欲坠的生命被“魔肺”托住了!

ECMO成功转机

“针对该患者的肺功能衰竭,我们使用了V-V ECMO支持模式,即用体外循环的方法代替肺脏完成摄入氧、排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成功上机只是第一步,对因治疗,保全生命、恢复肺功能、成功撤机才是目的。ECMO支持期间的管理非常关键”,刘亚林介绍说。

接下来,以邹帅副主任医师为首的8人医护小组定制了个体化监测和治疗方案,包括迅速甄别呼衰病因并治疗、机械通气下肺的超保护通气策略、ECMO运转下通路的维护、每日床旁超声评估心肺功能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精准抗凝治疗实现全程零血栓零出血、镇痛镇静、营养治疗等等;完备的监护系统提供了患者海量的监测数据,医护团队则明辨秋毫、审慎思索,确保不遗漏任何的蛛丝马迹。

ECMO支持下第5天,监护提示患者肺部出现充气征、肺功能有改善迹象,接下来的几天病情继续好转;至第9天,经过严谨的撤机评估,ECMO辅助系统功成身退;第11天,撤除呼吸机支持。患者临床表现和各项指标显示受损肺功能已实现功能性逆转,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康复,成功转出了ICU。

“ECMO被认为是目前最高级的生命支持技术,因技术难度大也被纳入了国家限制类医疗技术备案目录。重大仁济医院重症ECMO团队技术沉淀多年,常年与国内、市内技术先进医疗机构保持学习和互动,完全能够为区域内濒临死亡的急慢性、可逆性心肺功能衰竭患者赢得救治的时间和机会”,刘亚林最后介绍说。

罗爷爷转出重症医学科时与部分医务人员合影

ECMO技术介绍

ECMO(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是一种体外生命支持技术,通过人工设备替代或辅助心肺功能。适用于呼吸和/或循环系统功能衰竭,以及传统心肺复苏无效时的体外心肺复苏(ECPR),为濒临死亡的危重症患者争取治疗时间。

支持模式主要分为V-V ECMO(静脉-静脉模式)、V-A ECMO(静脉-动脉模式)两种。V-V ECMO替代肺功能,血液从静脉引血经膜肺(人工肺)气体交换后回输至静脉,继续流经心脏运往全身;V-A ECMO同时替代心肺功能,从静脉引血经膜肺气体交换后由血泵(人工心脏)直接向动脉供血,适用于心肺联合衰竭。

ECMO作为“终极生命支持技术”,代表了当前医院对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最高水平。

温馨提示:冬春季节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若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症状,请立即就医。市五院重症医学科24小时护航生命健康!

责任编辑:阳光

0 阅读:15
玉平健见

玉平健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