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杀神:带兵经过的地方比牛犁过还干净,一生征战一百八十多次 - 今日头条
《——【·前言·】——》
东汉末年,段颎,身后流传着“带兵经过的地方,比牛犁过还干净”的说法。
行军打仗,他死战过一次又一次,斩首四万多,征战一百八十多场,硬是把命从刀锋上抢回来。
面对数不尽的战斗,他是否也曾有过动摇?是什么让这位“东汉杀神”无惧一切,继续向前?
段颎的少年时代,在甘肃武威的乡村,弯弯曲曲的小路,两旁是一片片庄稼地。
作为地方豪族的后代,段颎从小就与剑戟为伴,马匹为伍。
由于家境较好,他的童年不贫困,过得相对安逸,这种安逸,没有改变他追求伟大事业的渴望。
那时候,江湖上的游侠故事,常激起他心中的豪情壮志,他也立下了,要投身于国家大事的决心。
“我们家的历史,不应该就这么平凡。”段颎曾对身边的人说。
年少时,段颎就展示出了,过人的骑射技巧,当地的武学高手,都知道这个少年不同凡响。
年轻的段颎,每天都会在田野间骑马射箭,训练速度和准度,锤炼体魄。
年龄增长,段颎的胆量和智慧,也不断得到提升,终于,他突破了单纯的乡村生活,决定投身军旅,开始真正的冒险。
起初,在家族的庇护下做了一些小官职,很快便腻了这种日复一日的生活。
段颎不是一个甘心做闲散职官的人,正当他感到迷茫时,朝廷征召地方人才,选拔官员,段颎抓住了机会,主动报名参加了举贤的考核。
出色的军事才能,使得他顺利被举荐为孝廉,开始担任陵园丞一职。
这时,他的仕途就像是一辆列车,缓缓启动了。
段颎没有让自己局限在平静的官场,将心思放在一场场战斗中,只有经历过战火的洗礼,才能真正锻炼出一身过硬的本领。
段颎进入军队的第一场硬仗,便是在辽东地区对抗鲜卑的入侵。
鲜卑是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战力强大,常年与汉朝对立。
段颎被任命为辽东属国的都尉,任务就是防止鲜卑部落的骚扰,没想到,这个任务直接成了他的试炼。
鲜卑的进攻,直接让辽东地区陷入了困境,敌军迅速集结,几乎一举占领了,辽东的大片地区。
面对突然的变故,段颎没有慌张,自己对地形有着深刻的了解,也有着之前在乡间锻炼的战术,段颎决定采取游击战术,来应对敌军的正面进攻。
他熟悉周围的山脉和河流,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自然地形进行伏击。
段颎命令部队,在夜间悄悄地分散,趁着黑夜进入敌军腹地,当敌人以为他们,已经占领了大部分地区时,段颎的部队,突然发起猛烈反击。
在一个敌军的仓库旁,段颎指挥部队设伏,轻松地击溃了鲜卑的先锋队,打得鲜卑军措手不及。
这一战极大提升了段颎的声誉,还为他赢得了上层的信任。
随后的战斗中,段颎不断加强对敌军后勤线的打击,最终迫使鲜卑撤回北方。
这场胜利,让他有了更大的野心与抱负,面对战后的辽东,他没有满足,继续寻找机会,想要借此壮大自己的势力。
段颎凭借这场战争中的表现,成功晋升为阳陵令。
职位上升,他清楚自己没有完全依赖于官位,只有通过更大规模的战争,才能真正,让自己名声大噪。
段颎心中,早已埋下了一个更为宏大的目标:平定整个西北地区的骚乱。
战争对段颎来说,始终是不能停歇的目标,每次成功的背后,都有更严峻的挑战等待着他。
接下来的岁月,段颎将面对更为强大的敌人,他的征战生涯,也正是从这场初战开始,悄然进入了一个更加激烈的阶段。
段颎在辽东的立下战功之后,开始掌握了更多的权力和资源。
每一次战争的胜利,都让他更加接近自己的理想目标——一个不受束缚的军旅生涯。
久了之后,段颎的眼光也不再局限于辽东,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战场。
西羌的叛乱,是他征程中的一座大山,西羌位于今天的陇西、金城一带,是一个多次反叛汉朝的民族。
那些年,羌人不断骚扰边疆,威胁到汉朝的安全。
西羌问题已经成为了东汉政权的一大隐患,而段颎无疑成了,平定西羌叛乱的更好人选。
公元159年,西羌再次聚集部队,准备进攻汉朝的边界。
段颎被派遣出征,带领着一支精锐的队伍,前往西羌的活动区域,由于敌军的将领,狡猾且擅长游击,单靠正面打击难以解决问题,必须采取灵活的战术。
段颎决定实施“围而不攻”的战略,他将部队分成多个小分队,通过灵活的行军路线,不断骚扰敌人,消耗他们的力量。
西羌的叛军,原本以为自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殊不知段颎早已计算清楚了,他们的进攻路线和兵力分布,段颎精确计算敌军的粮草补给线,在敌军补给处设下埋伏,利用一夜之间,将敌人切断了所有的物资供应。
物资枯竭,西羌的士兵开始动摇,士气低落。
段颎趁机加大了攻击力度,不断对敌军进行打击,经过十天的追击,段颎终于将西羌的叛军,压垮,成功消灭了数百人的敌军主力,斩首上千,西羌的首领被活捉,战斗胜利结束。
这场战争的胜利,让段颎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也让他在东汉朝廷内部声名大噪。
被任命为破羌将军后,段颎继续加强,对西羌地区的控制,确保再无类似的叛乱发生。
段颎不满足于这次的胜利,只有剿灭西羌的叛乱势力,才能确保西北的长期稳定。
于是,再次调动兵力,对西羌的余党进行追剿,消除了这个民族的威胁。
经过西羌的平定,段颎的声望达到了顶峰,他没有因此停下脚步。
东汉的边疆,依旧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威胁。
东羌,位于今天的甘肃、陕西一带,一直是段颎未曾完全征服的地区。
东羌部落有着极强的战斗力,擅长游击,还懂得利用地形进行防守,长期以来,给汉朝造成了不少麻烦。
公元168年春,东羌部落再次,组织了大规模的骚扰,准备进攻东汉的边界。
段颎这时已经成为了,朝廷的核心将领,他再度被召回,准备亲自出征。
段颎带领的军队一度兵力庞大,由于东羌所在的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传统的进攻方式显得极为困难。
敌人躲藏在高山峻岭之中,进退自如,使得汉军的追击变得艰难。
面对如此棘手的局面,段颎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智谋。
他决定以“诱敌深入”为策略,先在敌军不设防的地方设伏,待敌军深入后再进行围歼。
为了确保计划成功,段颎指挥部队,在前方设置了一些假阵地,故意放出消息,诱使敌人前来偷袭。
果不其然,东羌的部落在接到虚假消息后,果断决定发动进攻。
段颎早已将他们的动向,掌握得一清二楚,他立即指挥军队,从多个方向包围敌军,形成合围之势。
东羌军队一旦进退失据,完全陷入了段颎的设伏圈内。
这场战斗,段颎亲自指挥,战况激烈,汉军与东羌军展开了长达数日的血战。
每一天的战斗,段颎都带领士兵们艰难前进,逐步蚕食敌军的力量。
在敌军逐渐崩溃的情况下,段颎指挥的最后一次猛烈进攻,将敌军击溃,东羌部落首领被击毙,数万余人被俘虏,整个东羌的叛乱终于被平定。
战斗结束后,段颎重新巩固了,汉朝在西北的控制,使得边疆地区的局势,得到了长久的安定。
这次胜利,让段颎再度成为,东汉朝廷的军事支柱,也让他在百姓心中,树立了无可撼动的威望。
无论面对怎样的敌人,怎样的困境,段颎都从没有离开,一次次地击败敌人,守护了大汉的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