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捕“四人帮”的行动大快人心,主要功劳就是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三人。
那么,邓小平有没有功劳呢?或者说,邓小平有没有参与这次行动呢?说法不一。
在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叶剑英在1976》一书中,提到过在解决“四人帮”之前,邓小平曾经去登门拜访过叶剑英,两人进行了一番长谈,是这样写的:
“这一天,邓小平选择了一个最佳时间,以‘上街看看’为名,冒着极大风险,悄悄来到小翔凤叶帅的住所。两位老革命家能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相会,该是多么不容易啊!
“他们对斗争形势的发展和如何解决‘四人帮’问题,交换了看法。被毛泽东称为开‘钢铁公司’的邓小平,经过一场大的政治风波,虽然变得更加谨慎起来,但他对叶剑英必能‘收拾残局’,抱以极大的期望。”
另外,这本书的作者范硕,还在1995年第一期的《党的文献》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肝胆相照,共解国难——叶剑英和邓小平在党和国家危难时刻》,其中写道:
“王震事后知道,第二天邓小平连电话也没有打,竟单独去看望了叶剑英。他冒着极大风险,悄悄来到叶帅住地。两位老革命家坐在元帅的书房里,悄悄地交谈着。邓小平嘱咐叶剑英,一定要多找老同志谈话,听听群众呼声。”
这位范硕是谁呢?根据资料显示,他是军事科学院军职研究员、研究室主任,担任过《叶剑英传》编写组组长、广东叶剑英研究会顾问、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共和国元帅叶剑英》的策划和编剧,可见,他对叶帅的研究还是很深的,堪称这方面的权威专家,他说的话应该也是可信的。
但是,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却否认了这个说法。
邓榕是邓小平的小女儿,长期与父母一起生活,对父亲邓小平的行踪还是很了解的,所以,当她看到上面的文章后,就特地给杂志社写了一篇文章,其中写道:
“那时小平同志正被软禁,完全没有行动自由,根本不可能偷偷出来去会晤叶剑英。邓小平与叶剑英的会晤,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年春节前后。”
确实,邓小平是在1976年4月开始被软禁的,外面有人站岗,家里也有人监听,邓小平应该没有能力偷偷出去见叶剑英而不被发现。
可是,范硕说的就是错的吗?我们到底该听谁的?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说法,而且还都是“亲历者”,不知道该信谁的。
这还不算最离谱的呢,毕竟范硕和邓楠都不是当事人,在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却连最直接的两位当事人都说得完全不一样。
抓捕“四人帮”发生在1976年10月6日晚上,叶剑英随后就告诉了自己的侄子叶选基,让他秘密转告几位老革命。
第二天下午3点左右,叶选基去了岳父吕正操家里,告诉了吕正操这个消息,并让妻子吕彤岩去邓小平家报信。
(图:叶选基)
为什么让吕彤岩去呢?因为叶选基经常给伯父叶剑英跑腿,目标太大,要是去邓小平家里,会引起大家的注意,而且,吕彤岩还是邓榕的好朋友,邓榕与贺平的婚事还是她给介绍的,因此,让她去通知邓小平,不会引起太大的注意。
请注意,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很难理解的现象,叶选基说是自己让吕彤岩去给邓家报信的,而吕彤岩却说,当时叶选基并不在场,是自己决定去给邓家报信的。
看看吧,连这两个当事人都能说得截然相反,可想而知那些所谓的“亲历者”写的回忆录有多少都是不靠谱的!
这个话题先不说了,我们来看看邓小平一家人得知这个消息后的反应。
吕彤岩为了确保安全,没有直接去邓小平家,而是去了邓小平的女婿贺平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贺平,让贺平去转告邓小平。
(图:贺平)
关于这段故事,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专门记载过,写得非常精彩,我们来看一下:
“他(贺平)一进屋,就连声说:‘快来!快来!’全家人一看他满头大汗兴奋不已的样子,就知道一定有大事发生。在那个时候,我们怕家中装有窃听器,因此凡有重要的事情,都会用一些防窃听的方式悄悄地说。我们大家——父亲、母亲和当时在家的邓林、邓楠,还有我——一起走到厕所里面,关上门,再大大地开开洗澡盆的水龙头。
“在哗哗的流水声中,我们围着贺平,听他讲中央粉碎‘四人帮’的经过。父亲耳朵不好,流水声音又太大,经常因为没听清而再问一句。‘四人帮’被粉碎啦!这是真的吗?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听到精彩的场面,我们三个姑娘兴奋得跳起来了!我们的心怦怦地剧烈地跳动着,跳得连我们自己的耳朵都能听得见。
“震惊、疑惑、紧张、狂喜,一时之间,喜怒哀乐之情全部涌上心头。父亲十分激动,他手中拿着的烟头轻微地颤动着。我们全家人,就在这间厕所里面,在哗哗作响的流水声中,问着,说着,议论着,轻声地欢呼着,解气地怒骂着,好像用什么样的方式都无法表达心中的振奋和喜悦。”
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光看文字就能让人热血沸腾,为邓小平一家人而高兴!
(参考资料:《叶剑英在1976》《我的父亲邓小平》《“四人帮”兴亡》)
用户12xxx33
英明领袖华国锋主席
天柱迷雾
可以体会到当时的惊心动魄。
终南山南终
天不绝中华啊!!!
用户15xxx64
这件事不清楚。那个电视剧里面,演的是没有参与。我也去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