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涤宙,这个曾在红军长征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国民党“转业干部”,为什么在历史上几乎被“遗忘”?在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里,他的名字曾与红军的辉煌同在。
然而,长征胜利后,这位曾被毛泽东亲自提议入党的英雄,竟然在历史的书页中悄然消失。有人说他是革命中的英雄,也有人说他是“背叛者”。
说到何涤宙,得从他还是一名年轻的黄埔军校学员开始讲起。17岁考入黄埔,跟着蒋介石学了几年兵法,打下了一手好“土木”功夫。不得不说,黄埔军校出来的,哪个不是个战场上的“硬汉”?
何涤宙不止一次在国民党的战场上展示过自己的才能,他是工兵营的营长,参加过几场“围剿”,凭着他那土木工程的专业技术,帮着国民党搞了不少建筑、架了不少桥。
话说回来,这架桥技术可不是随便能学会的,尤其在当时,架桥要面对的可不只是技术难题,更多的是战场上的种种危险。
可是,这么一位骨肉坚实的工兵专家,怎么变成红军的呢?其实,这也是“长征”故事中一个耐人寻味的情节。
1934年,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时,何涤宙作为国民党第五十二师的工兵营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被俘。这一抓,竟然就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
红军并没有立即枪毙敌人,而是选择了“教育”他。特别是毛泽东那种“度人如度己”的宽容,让何涤宙得以重生——不仅没死,还被安排到了红军大学当教员。
那时候,红军大学正是为了培养指挥员和技术骨干而设立的。像何涤宙这样有知识的高级军官,红军非常 “礼遇”,给了他一份重要的工作——教授工兵技术!
给谁教呢?那可是未来的将军们,红军的核心干部。就在这期间,何涤宙不仅学到了红军的战术思想,也把自己多年在工兵战线上的经验传授给了红军。
这些教学内容不仅涉及了桥梁、堤坝等土木工程的技术,还有如何在复杂地形中进行作战时的设施建设。他在工程技术方面真有两把刷子,成了“红军版的桥梁大师”。
提到何涤宙,不能不说他在长征中的经典瞬间。1935年,红军面临了一条难以逾越的大江——乌江。
大家都知道乌江那地方,可是水深流急,河底的石头又大又滑,给架桥带来了巨大挑战。就这时,何涤宙的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一天,红军的先锋部队已经成功夺占了乌江的猴场渡口,但如何让后续的部队成功渡江,这个问题难倒了不少人。
红军虽然有了多次架桥的经验,但面对这条波涛汹涌的江河,他们还是感到束手无策。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有人提到了何涤宙——这个曾经在国民党军里擅长架桥的工兵专家。
何涤宙到了现场,观察了一下江水的流速和江底的情况。他指挥工兵们开始动手——竹排、石锚、木架子,所有材料都必须就地取材。
虽然困难重重,但在何涤宙的指挥下,工兵们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完成了浮桥的架设。您说这不神奇吗?不过这背后的艰辛,谁能想象得了呢?
浮桥搭成后,毛泽东亲自走上去,连声赞叹:“真了不起,我们工兵就地取材,竟然架起了这样的桥!”这句话,也成了何涤宙的一段传奇。
长征途中,何涤宙还是一个“救急先锋”。从金沙江、大渡河,到乌江,他的名字随着这些工程任务传遍了红军各大部队。
而每一次,何涤宙都以超常的冷静和专业,为红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于关键的历史时刻,他都留下了名字:《遵义日记》有他的名字。
何涤宙的命运就像是那座浮桥一样,起伏不定。长征胜利后,他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在红军大学担任要职。
那时,红军大学的任务可不轻——要培养大量的指挥干部和技术骨干,而何涤宙无疑是其中的重要一员。他不仅在技术课上讲解架桥技巧,还参与了红军干部的培养和战术设计。
然而,到了1937年,红军正准备应对抗战的风云变动,何涤宙却突如其来地提出要“看病”,离开了延安。
当时,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十分关心他,但何涤宙的突然离开,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有人说他是真的生病了,也有人说他可能有其他的打算。
何涤宙这一“看病”的请假,究竟是为了远离政治斗争,还是另有深意,外人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从此再也没有回到革命队伍中。
何涤宙离开延安之后,在武汉碰上了黄埔的同学王公遐,两人迅速恢复了联系。然后他通过王公遐向蒋介石“请罪”,并重返国民党的军队担任军官职务。
这一转折至今让人不解:曾经的长征英雄,究竟是因为对未来的个人规划而选择重新投向国民党,还是因为他在红军中的地位已经逐渐不再需要他?
更值得思考的是,何涤宙在重返国民党后,依然被安排到了一个不算低的职位,直至最终于1942年去世。
一方面,他曾为红军的长征胜利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他却在抗日战争时期选择脱离了延安的阵营,重新回到了曾经的对立阵营。这种两面性,使得何涤宙的历史评价充满争议。
何涤宙的故事,至今仍让人充满疑问。他曾是红军长征中的英雄之一,凭借一己之力,帮助红军顺利度过了多个战略要地。
而在之后的红军大学中,他继续以军技专家的身份为红军培养了无数人才。即便如此,最终他却选择了离开,回到国民党的阵营,这种转变只能说不管红军多么以诚相待都没有得到他的真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