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刘伯承去世,有位首长建议关照刘帅的后人,邓小平:不能帮

历史学馆 2024-01-03 20:19:10

1970年的一天傍晚,许世友,当时的南京军区司令,与他的参谋长肖永银进行了一次紧急的谈话。肖永银敲了敲门,推门而入,许世友抬起头,冲着他使了个眼色,“刘帅在南京,你负责接待。”

肖永银一听刘帅,顿时吓了一跳,“刘帅?刘帅现在在南京,是不是?为什么我不知道?”

许世友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以“突发情况”为借口,将话题岔开。

肖永银还想再问几句,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转身向火车站走去。

肖永银与刘帅在火车站重逢,却见刘帅满脸落寞。刘帅叹口气,说:“抱歉,老了,给你们添麻烦了。”

肖永银听昔日英勇的老首长如此感慨,心中酸楚,他忙回应:“老首长,为何如此说,您对我们的情谊一如既往,不用您多说我们都记在心里,现在这么客气,反而让我非常不安呐。”

肖永银一口一个“老师长”的喊着,刘帅一直冷着一张脸的,这才微微动容。他更喜欢被人称为“老师长”,而不是“老总”。刘帅打量了一下自己的旧部,忽然发现,肖永银还是跟以前一样。

虽然已经很多年没见了,但两人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有任何的尴尬。肖永银将刘帅送到了自己的车上,又和他闲聊了几句,很快,两人就来到了许世友给刘伯承安排的中山陵5号。

从那以后,刘伯承暂时留在南京,许世友特别嘱咐南京军区的主要领导,有时间来看刘帅,跟他说说话,向他讨教兵法上的问题,一有时间,就会亲自登门拜访。

但慢慢地,许世友注意到一件怪事,别人来拜访刘帅的时候,他都不说话,一副不愿意和别人说话的样子。不过,每次肖永银见到刘帅,他都会兴致勃勃的跟他聊上几句,那张脸上都笑开了花。

许世友还特意去找了肖永银,说道:“说来也怪,刘帅放着谁都不搭理,偏偏看上了你。你要经常去看望他,多和他说说话。”

其实,不用许世友吩咐,肖永银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一有时间,他就会亲自登门拜访刘帅。另外,肖永银还特意派了一支小队来保护刘帅。

肖永银对刘帅的衣食住行都很上心,经常叮嘱手下的人,一定要好好照顾刘帅。刘伯承暂时住在南京,他感到非常高兴。

刘伯承离世

1967年7月,刘帅的眼疾再度恶化,刘帅经总理同意,到济南接受医治。

他来到济南,是因为刘帅的妻子汪荣华,知道济南二院有一位眼科主任,姓陈,有一种特殊的眼部治疗技术,所以刘帅就来了。

不过,刘帅的眼睛已经得了数十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好起来的。刘帅在陈院长的医院里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治疗,但并没有太大的进展,再加上杨得志的提议,就前往南京和上海接受治疗。

陈毅元帅于1972年1月6日逝世,八十高龄的刘帅得知噩耗,深受震动。

刘帅是1926年在泸顺起义中认识陈毅的,后来又参加了南昌起义,在江西苏区并肩作战。

虽然分开了,但感情却没有变淡。1942年10月,刘帅五十大寿,华中军区陈毅曾致贺辞将刘帅与孙武、吴起、范仲淹、韩琦比较,看得出来刘帅在陈毅心目中的地位。

双目失明的刘帅赶到陈毅将军的追悼会上,对他说:“陈老总,您是我的主心骨啊!所有人都被他的话给震住了。

这一年,刘帅被送到了医院接受长期的治疗,长年的战乱,已经让他的身上布满了疤痕,再加上建国之后,他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刘帅的身体也越来越差。

第二年,刘帅的大脑又一次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1982年8月6日,中共中央批准了《给刘伯承同志的致敬信》。信上写着:

“因身体原因,年龄较大,无法再次出席即将举行的第十二届人大会议,亦不再担任党政领导职务。你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的高尚品格,是我们所有人都会永远铭记和敬仰的。”

1986年10月7日,九点四十,开国大元帅病逝,终年九十四岁。

10月14日,后勤部大厅里响起了一片哀伤的乐声,大厅里第一次布置成了一座庄严的灵堂,柱子上缠着黑色的纱布,柱子上挂着横幅。

一位伟大的人物,安静地卧于花丛,翠柏丛中,鲜红的旗帜,伟岸的身影,荷枪实弹的解放军卫士,护卫在棺木两侧。

追悼会现场布置得很隆重,鲜花环绕,来自全国各地的党政领导以及来自首都的首长。3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在葬礼上,对这位可敬的开国元帅进行了深切的哀悼。

在这场悼念仪式的组织者中,有一则流传甚广的“特殊遗嘱”。

1976年10月的一天,华国锋来拜访刘伯承,谈话完毕之后,刘伯承对华国锋说:

我和邓小平同志共事了五十多年,对他的情况是最熟悉的。将来我去世时,请邓小平同志给我办丧事,实在办不到,我也不去八宝山公墓,就让儿子把我的遗体丢在荒地上吧。

而这个消息是真是假,刘太行是刘伯承元帅之子,他也曾经对此做出过回答。

刘太行很清楚,邓小平和他的父亲刘伯承之间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和合作关系。关于流传甚广的“特殊遗嘱”,刘太行缓缓地说道:父亲在去世前从来没有说过给自己办追思会,跟没有提起过由谁来主持。由此可见,这份“特殊遗嘱”可能并非真实存在,而是后来被流传出来的。

据刘太行同志回忆,刘伯承去世的那一天,他一接到噩耗,就匆匆赶到了医院。当刘太行来到医院的时候,他已经见到了杨尚昆和洪学智。杨尚昆在那个时候告诉中央的一位同志:

我们要研究一下刘伯承的纪念活动,因为刘伯承对于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和影响。

刘伯承的纪念活动尚未有具体的安排,还需要中央研究,所以刘伯承也就没没有什么安排了

刘太行停顿片刻,接着说:“父亲葬礼遵循国家规定流程。他一生严守纪律,始终遵循党章党规,从未越界。”

刘太行认为,父亲这辈子是一直秉承着严守纪律的信念,不管是干什么首先都是按照党章和党规来处理,从没有做过任何出格的事情。

根据刘太行自己的反应,关于“特殊遗嘱”的说法,早已被广泛传播,纯属虚构。

16日,邓小平带着全家前往刘伯承的追悼仪式,见到刘伯承的大儿子刘太行,小儿子刘太迟,都是一脸的悲痛。

他含泪写了一篇《悼伯承》,信中充满了真挚的感情,特别说到“伯承久病不愈,终不能医,我与他朝夕相处,知已极深……”时,心中的悲痛更是难以形容。

后来,刘伯承将军的骨灰被分为6块,洒在了刘伯承生前战斗过的四川泸州,太行山,大别山,淮海的宿县,南京军事学院,刘伯承的家乡——四川省开县赵家场,都留下了他的英灵。

刘伯承将军的生命就此走到了尽头,但也给他的妻子汪荣华,以及一群儿女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就在这时,曾经老部下,来找邓小平,问他:“刘首长已经走了,现在他留下的孩子们,我们是不是要对他们多帮助一下,毕竟他们都曾受到很好的教育,如此一直在基层,实在是没有什么成就。”

邓小平一听,立刻表示,不能这么做。就在大家惊讶之际,邓小平望向车窗外,说道:「伯承已经离开了,您的心思,我也明白。可是,这几个小孩我们可帮不了,要是真的给他们办了,那刘伯承同志可就放心不下了。”

事实也的确是这样,刘帅这辈子都是个党性很高的英雄人物,把自己的家风都管得很严。

元帅治家

新中国建立后,刘伯承居住在一个由政府拨给的四合院里,除了一套破旧的沙发,几条长凳,两张茶几,还有一张靠近窗户的小桌子,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阳光洒在沙发上,打着大大的补丁。许多来参观的人见了,都很难过,都想给他添置一些家具,但刘伯承都谢绝了。

1950年底,中共中央把刘伯承安排为中国军队军事学院的筹备工作,他举家从北京迁至南京,住进了二层楼房里。刘伯承一家有八个人,在这幢小房子里,屋子不够用,只好让几个小孩挤在一起睡觉,这就造成了居住上的不便。

军校宿舍部的人经常到刘伯承家商量事情,每当他看见孩子们挤在一起,玩得不亦乐乎,他就向刘伯承提出建议:“我可以给你们多盖几个房间,把房子重新装修一遍,这样他们就可以自由活动了,小时候他们可以一起生活,但是以后呢?”

刘伯承摇了摇手,说:“只要有遮风挡雨的地方,我们的家就够了。现在国内的经济刚刚走上正轨,而朝鲜又在开战,财政方面肯定是焦头烂额,能用多少就用多少。这军校的经费,是我从陈老总那里借来的,怎么可能用在自己身上?”

刘伯承的决心很大,但是,他的家庭条件,却使他的同志们感到非常难过。所以,当刘伯承到北京参加会议的时候,他们偷偷地来到他的院子里,在他的院子里建了两栋小房子。

刘伯承从北京回到家里,一看到院子里多了的屋子,脸色就变了,他严肃地说道:“告诉多少遍了,我们家的条件是好的,你看,有几个普通人家能像你这么住?”后来,刘伯承一家人坚持不肯搬进新居,而把它分给了周围生活艰难的职工。

由于刘伯承发了一通脾气,谁也不敢再去搬那栋房子。后来,为了保护首长的安全,首长们在大街上都要穿便装。刘伯承的贴身警卫张福旺接到这个消息,非常开心,他想:终于有机会让首长把这件半旧的军装给脱下来了。

张福旺在同一天把这个问题告诉刘伯承,他说:“你长得像个军人,又穿着军装,别人不认识你吗?”刘伯承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同意了这个新的规矩。

好说歹说,刘伯承终于同意了,张福旺兴致勃勃地选了要做衣服的布料,却被刘伯承打断了,他直截了当地说:“别选了,我看那块蓝色布料就行,价格便宜,还很结实。”张福旺一脸郁闷地说道:“您看您手下的士兵,身上都穿着毛料子,这辛辛苦苦给做了一套新衣服,却只用了一件普通布料,这也太丢人了吧?”

刘伯承轻轻拍了拍他的头,说道:“作为一个领导,我更要以身作则,我们这些做领导的,就是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发展中去,而不是吃喝玩乐,永远不要忘了,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根本,不能失去!”

根据规定,刘伯承也可以到车管处申请一辆新车,以备不时之需。但是刘伯承习惯了节约,他自己花钱多,政府给老百姓分的也就少,他还是选择坐老爷车。刘伯承刻苦耐劳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他的儿女,刘蒙曾说:「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弟兄姊妹,都是从很小的时候,过着简朴的生活。」

刘帅后人如何了?

刘太行是刘伯承将军之子,也就是日本侵略者入侵、抗日战争战火蔓延至太行山之时,他出生于1939年。

当时,刘伯承是八路军129师的指挥官,他和忻口的国民党部队一起,在娘子关和日军作战。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伯承将军的妻子汪荣生下一个男孩。

汪荣华于是托人写信,托人送到刘伯承那里,说:「伯承,我们的孩子昨日降生,你觉得应该取个什么名字?」

这封信跋山涉水终于到达刘伯承的手里。刘伯承接过一封信,拿起一支笔,回信道:

“你们母子平安,我很高兴,但这次战争太过激烈,我们没办法见到他,因为他是太行山的人,所以我们就叫他刘太行好了。但愿他也能像那座山一样深邃,那样坚强。

刘太行的命很苦,太行山的时候,他的生活环境非常恶劣,他经常上吐下泻,这让他的妈妈汪荣华很担心。

直到刘太行满周岁的时候,徐向前才背着刘太行来到延安,从此,他不但被照顾的无微不至,还接受了科学和文化方面的教育,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

刘太行在解放以后,接受了他父亲的劝告,选择了哈军工的无线电研究部门。

刘太行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变成了一位令人艳羡的少将,从一名无线电老师,一路走到了空军指挥学院的副院长。

同事们经常夸奖他,说他像他爸,忠厚、稳重、勤奋、努力......

退役之后,刘太行放弃了党和人民给他的一切荣耀,带着他父亲“前半生戎马生涯,后半生潜心办学校”的心愿,来到太行山脚下,为家乡和乡亲们建立了一座希望小学。

刘蒙是刘伯承的第二个儿子,他和他的哥哥有过很多相似的经历,两人的关系也是最好的。

刘蒙在清华求学期间,对文学和书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为后来的《刘伯承传》和《青年刘伯承》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刘蒙被分配到军校学习无线电,毕业后被授予少将军衔。

曾被中国派到芬兰和爱沙尼亚做外交工作,为建立两国的友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刘伯承最小的儿子刘太迟,继承了他的两个兄弟的衣钵,在空军的技术上不断耕耘,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变成了一名优秀的将领。

刘氏家族的辉煌还没有结束,刘伯承将军的三位女儿也都很出色。

刘伯承有四女,大女儿刘华北命运不佳,1945年6月在延安保育院遭反动敌军杀害。

二女儿刘弥群是三个女儿中唯一一个一心想要参军的,北京航空大学毕业,已经是少将了,曾经是空军指挥学院的副院长。

三女儿刘解先,一心想要为人民服务,她的一身好本领,曾经是北京陆军后勤医院一院的内科大夫。四女刘雁翎,跟三女刘解先一样,都不喜欢军队,但喜欢医学,曾经在解放军总医院核医学部工作,现在是北京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的委员。

0 阅读:23
历史学馆

历史学馆

温一壶酒,煮一杯茶,请君暂座儿,听我道尽那茫茫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