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俗称“蛀牙、虫牙”,是在细菌、饮食等多因素作用下,导致牙齿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但是牙齿实际上并不是被“虫子”蛀掉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龋病的病因及预防。
龋病病因
龋病是一种多因素性疾病,其发生要求有敏感的宿主、口腔致龋菌群的作用以及适宜的底物,即食物,而这些底物又必须在口腔滞留足够的时间,即龋病病因四联因素理论。
微生物
龋病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大量证据已经表明,细菌的存在是龋病发生的先决条件。口腔中的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其次为某些乳杆菌和放线菌属。这些细菌的致龋特性是基于其利用蔗糖的产酸能力,耐酸能力以及对坚硬牙表面的附着能力。口腔中的致龋菌可以产生各种有机酸,当牙面局部pH达到临界值5.5以下时,就能导致牙表面釉质脱矿,从而导致龋病的发生。
食物
食物尤其是蔗糖在龋病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发现,食糖消耗水平与龋病发病呈正相关关系。随着人类进化,食物逐渐精细,精细碳水化合物和食糖摄入量增加,即增加了龋病的发病机会。粗制食物不易附着在牙面,对牙面具有不同程度的清洁作用,因此有一定的抗龋能力。糖的致龋作用与其种类,摄入量和摄糖频率有关。单糖和双糖易被致龋菌利用产酸,多糖则不易被细菌所利用。摄糖量越多,频率越高,发生龋病的风险越大。
宿主
是指宿主对龋病的易感程度,宿主对龋病的敏感性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如唾液,牙的形态与结构,机体的全身状况等。唾液能缓冲中和细菌所产生的酸,唾液中的抗体有对抗致龋菌的作用,并且唾液中的无机盐可使釉质中某些脱矿区域再矿化。在某些唾液减少患有口干症的患者中,龋病的患病率显著增加。牙齿本身的点隙窝沟和拥挤的牙列等不易清洁的部位,亦容易发生龋坏。牙的矿化程度、蛋白质含量,还有一些微量元素如氟、镁、锶等均影响牙的抗龋能力。机体的全身状况受营养、内分泌、遗传、机体免疫状态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与龋病发病也有一定关系。
时间
龋病发病的每个过程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包括碳水化合物滞留在牙面上的时间,细菌附着于牙面上形成菌斑、细菌代谢碳水化合物产酸到釉质脱矿等过程均需要时间。
龋病预防
当我们了解了龋病的病因,就能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
如少吃高粘附性、高糖分的食物,减少糖类尤其是蔗糖的摄入量及频率,使用糖替代品如甘露醇、木糖醇等。
少喝碳酸饮料,进食后漱口,减少食物在口内滞留的时间。
早晚刷牙,常规使用牙线或邻间隙刷,有效清除牙菌斑。
使用含氟牙膏,增强牙齿的抗酸能力。
定期涂氟、窝沟封闭、矫正拥挤的牙齿等临床治疗可减少龋病的发生率。
此外,建议每年定期口腔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减少龋病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作者 >>>
龙惠
主治医师 硕士
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从事临床工作十年
擅长微创美容修复(瓷贴面、嵌体、全瓷冠),各类固定义齿、复杂活动义齿及全口义齿修复。牙体龋病及非龋疾病、牙髓病、根尖周病及牙周炎的诊治。
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重庆市口腔医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