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燕梳楼
3个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死在小米SU7里。
这起发生在3月29日晚的悲剧,直到昨天才在全网曝光出来,消息终究还是没压住。
这不仅是小米汽车问世以来最严重的事故,也是近年来国产新能源车最严重的事故之一。由此,小米深陷舆论漩涡。
昨天雷军深夜回应,他说我必须站出来,代表小米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3月29日晚,3名女大学生驾驶一辆小米SU7,前往池州参加第二天上午的事业编考试。因路段施工,智驾功能提示前方有障碍物,驾驶员接管1秒撞上隔离带水泥桩。
发生猛烈撞击后,车辆随即发生爆燃,火势迅猛。一位现场参与救援的司机表示,当时车门无法打开,他用铁棍砸碎后排车窗,将坐在后面的女孩救出来,但最终3人都不幸遇难。

据驾驶员小罗的母亲哭诉,女儿已被烧成炭化。也就是说已经被烧成了骨头架子。这让家属难以接受,并质疑小米汽车的安全性。但事发4天过去,小米方面都没有联系他们。
这起严重事故也引发公众追问。舆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点:第一,智驾系统给出2秒的提醒时间是否太短;第二,撞击后为何车门无法打开;第三,为什么会起火爆燃。
但彼时的小米正忙于庆祝3月销售数据。据小米发布,3月交付量2.9万辆,有信心完成全年35万辆的目标。但即使这么漂亮的成绩单,也挡不住市场对于生命的叩问。
当日小米股价下跌5.5%,市值蒸发超800亿元。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有网友公开批评小米"重营销轻责任",甚至攻击雷军是"流量狂欢时高调,人命关天时隐身"。
面临塌房危机的小米随后作出回应,称目前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对车辆如何起火,车门是否能够打开,暂时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至于碰撞预警,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对此,遇难者小罗的母亲表示,小米的公开声明,显得避重就轻。全文并未解释车门为何无法打开、车辆和水泥护栏相撞后因为什么原因燃烧、智能驾驶切换时间为何只有2秒等核心事实。
但也有一些公开站小米的声音。把矛盾指向驾驶员本人,究竟是车辆失控还是驾驶人失能?是车门无法打开还是车辆变形无法打开?是车辆自燃还是撞击后引发燃爆?人是撞死的还是烧死的?
甚至有一些网友开始攻击死者家属,嘲讽家属为了多要赔偿故意黑小米。实事求是说,这起悲剧的发生,驾驶人当然有一定责任,但从敬畏生命的角度来说,家属的质疑也并非没有一点道理。

毕竟谁也不会拿3条人命来故意黑你。而且车辆爆燃、车门打不开、智驾提醒反应时间仅2秒,这都是已知事实,这不仅是家属的质疑也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追问,毕竟这关系到更多人的生命安全。
根据《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通用技术要求》,从发出提醒到因执行最小风险策略而终止的时长应不小于 10 秒,以确保驾驶员有充足时间接管车辆。而小米的提醒时间只有2秒,显然远低于10秒的国家标准。
对于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的问题,这应该是电车普通存在的一个设计缺陷,就是断电状态下车外是无法打开车门的,只能从车内通过机械拉手手动开门。但如果驾驶员失去意识的话,就无法实现。
可能感受到了舆论的强大压力,雷军昨夜公开发声,表示将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这个态度还是不错的。小米汽车毕竟不同于小米手机,不解决安全问题是要出人命的。
既然宣传中把智驾作为卖点,那就不能回避这起事故中的问题。小米SU7 标准版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和紧急制动两个子功能,紧急制动功能工作速度在8-135km/h之间。
而系统显示发生事故时的速度为97公里/小时,这个速度处于8-135km/h之间。所以质问驾驶人车速过快也并不合理。当然,关于智驾技术不成熟的问题,不仅小米,也是整个新能车的共性问题。
公众也并不是非要纠着小米不放,而是当初宣传时就把智驾和安全性作为卖点来营销,如今被反噬也应照单全收。作为网红车企,希望小米能认真对待,切实查明事故原因,给公众一个交待。
目前这起事件我们还不能确切地把全部责任推到小米身上,最终还要看警方的调查结果。但最后我还是想给大家提个醒:
第一,当前智能驾驶技术还不成熟。目前所有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均为 L2 级辅助驾驶,任何宣传自动驾驶安全的车企,都是谋财害命!
第二,任何时候都不要盲目相信智能技术。智能驾驶不是自动驾驶,只是一种辅助功能,自己才是安全驾驶第一责任人!
第三,买车前必须问清楚碰撞之后车门能否自动解锁。不能自动解锁的车千万不要买,这在关键时候能保命。
最后再说一句,不要迷信任何一个企业家,更不要被所谓的流量营销所迷惑。
毕竟,他们失去的只是羽毛,而你付出的却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