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云:对苏轼的不离不弃,但却终生不能扶正

历了个史 2025-01-14 17:06:06

王朝云(1062年—1096年),字子霞,吴郡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宋代女性,苏轼的红颜知己和侍妾。葬于栖禅寺东南。

王朝云早年家境清寒,沦落歌舞班中,成为西湖名伎。天生丽质,聪颖灵慧,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后跟随苏东坡谪居惠州,绍圣三年(1096年),卒于惠州,时年三十四岁。

苏东坡为她写下墓志铭,并写有《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悼朝云》等诗词。朝云念着《金刚经》的“六如偈”而逝,栖禅寺的和尚兴建“六如亭”作为纪念。

杭州有闻名遐迩的西湖,湖中有孤山,而广东惠州亦有一湖,亦名西湖,湖边亦有一座名曰孤山的小山,山上有一小亭,被苍松翠柏环绕,此乃六如亭。亭柱上镌刻有一副出自北宋文豪苏东坡之手的楹联,联曰:“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亭联道尽大诗人苏东坡一生的坎坷,而这些慨叹皆与一女子紧密相连,此女便是“唯有朝云能识我”中的“朝云”,她长眠于六如亭下,几乎一生与苏东坡相伴。

朝云初至苏东坡家时,仅为婢女,彼时苏东坡家中已有妻妾,家庭关系颇为和睦。朝云机敏聪慧,善解人意。曾有一次,苏东坡退朝归家,用罢饭于庭院漫步,忽指着自己肚子问身旁侍妾:“你们知道我肚子里装了什么吗?”其中一个侍妾答道:“学士一肚子文章。”苏东坡摇摇头,不以为然。另一侍妾答道:“学士一肚子学识。”苏东坡也摇摇头。这时候王朝云笑着说:“学士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东坡闻之大喜,赞道:“知我者,朝云也。” 自那时起,苏东坡对朝云另眼相待。

王朝云究竟何人?她在入苏东坡家前,乃钱塘歌妓。彼时,北宋封建官僚与士大夫阶层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政策鼓励下,皆追求享乐,诸如司马光、范仲淹这般在众人印象中庄重严肃之人,亦有自家歌妓,风流才子苏东坡亦不例外。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东坡至杭州任通判已三年,于此年将身为歌伎的王朝云买入家中。当时朝云年仅十二岁,在苏家为婢妾,或言丫鬟兼歌妓。元丰五年(1082 年),苏东坡被贬官至黄州时,方将王朝云正式纳为侍妾。

据说,苏东坡那首脍炙人口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便与王朝云的相遇有关。那日,波光粼粼的西湖上,原本艳阳高照,怎料天气骤变,阴云蔽日,山水迷蒙,自成别样景致。此时美景与佳人相互映衬,苏东坡有感而发,写下这流传千古的描绘西湖之妙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风光旖旎,令人心醉,而苏东坡则因与王朝云的邂逅而心动,因心有所动,景色更添情趣。当时朝云年仅十二岁,虽年幼却聪慧,对才华横溢的东坡先生甚为仰慕,苏轼夫妇亦待她不薄,朝云有感于与苏家的缘分,遂决心一生追随东坡先生。王朝云的主人觉苏轼亦钟爱朝云,便让朝云随苏轼而去。苏东坡将其带回家中,因她年岁尚小,先让其为侍女。

苏东坡的第一位妻子是王弗,她是眉州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十六岁就嫁给苏东坡,年仅二十七岁就因病去世,苏东坡在著名的《江城子》中表达了对亡妻的哀悼。

然而,他依旧是那风流才子。王弗去世三年后,苏东坡有了第二任妻子王闰之,乃亡妻王弗的堂妹,是位不折不扣的贤妻良母,性格温顺,贤惠持家,对王弗所生之子苏迈视如己出,苏东坡对其甚为敬重。但更能走进苏东坡精神世界的却是王朝云,她在家中地位虽不及王闰之,然其最大不同在于更似苏轼的 “知音”。王闰之擅持家与处世,而王朝云善于体悟与理解艺术,品味与把玩细腻情感,故而更能走进浑身散发浪漫气息的苏轼。朝云与东坡先生相知甚深,即便无言,仅观对方动作便可知彼此心意,东坡所写诗词,哪怕轻描淡写涉往事,朝云亦能触及苏东坡心底情愫。

因政敌迫害,苏东坡的生活如浮萍漂泊,被贬之地渐远,所受打击愈重。朝云读苏东坡之作,能感其对宦海沉浮、命运无奈,苏东坡忠而被贬、流落天涯的境遇令她痛心疾首,泪如雨下,难以自制。而王朝云的心境苏东坡亦知晓,故而笑而劝慰,二人心灵相通,相互抚慰。

苏东坡身边的三位女子给予他三样不同之物,王弗致力于在苏轼仕宦生涯中给予后方安稳;王闰之在苏轼跌宕人生中,始终伴其左右,以家庭温暖给予些许慰藉;而朝云更似他的影子,她与苏东坡皆具艺术气质,皆对佛学有兴趣,她深知苏东坡内心。

回头来看,苏轼的确也是满腹文章,满腹才华,但苏轼之为苏轼,就是因为他那一肚皮的不合时宜的思想。所以苏轼才能捧腹大笑,把朝云引为知己。而朝云明白,历经连番遭遇,苏轼已看淡名利,其仕途春风得意背后,藏着对人生祸福相依的忧惧,对物质富有之厌弃及精神生活空虚的种种感触。如此观之,朝云实乃苏轼的红颜知己。

苏东坡在杭州待了四年,后陆续至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为官,一直颠沛流离,生活难以安定,直至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而王朝云始终追随苏东坡左右,毫无怨言。终在黄州时,苏轼将朝云纳为侍妾。彼时,苏轼已四十六岁,朝云正值人生中最灿烂的年华。

在黄州时,他们的生活十分清苦。苏东坡的一首诗记录了当时的境遇: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王朝云甘愿与苏东坡共患难,虽日子艰辛,却尽力将苏东坡生活起居照料妥当,她用黄州廉价肥猪肉,微火慢炖,制成香糯滑软、肥而不腻的肉块,后成苏东坡钟爱的常食菜品,即闻名的 “东坡肉”。

元丰六年(1083年)九月二十七日,朝云二十二岁,为苏轼诞下一子。苏轼为子取名为遁,“遁”意为远离,表达苏轼期望远离政治漩涡、淡然归隐之意,亦寄诸多美好祝愿于儿子。

遁儿满月本应该是喜庆的时刻,苏东坡却想起昔日自己名噪京华,而今却“自渐不为人识”,光景惨淡,觉得这一切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元丰七年(1084年)的三月,皇帝又命令苏轼为汝州团练副使,前往京西北路。苏轼接诏不敢怠慢,四月中旬携家眷启程,岂料七月二十八日,当船泊于金陵江岸时,苏遁不堪路途颠簸,中暑不治,夭折。东坡先生年近半百方得此子,郁郁寡欢之心曾得莫大抚慰。然孩子仅在世半年便意外夭折,刚有起色的生活再度陷入黑暗。为此苏轼深深自责,更将苏遁之死归咎于自身牵连。

爱子离世后,东坡决意不去汝州,向神宗上表,请求居常州,于他而言,常州乃特殊之地,另一方面,朝云因儿子之死肝肠寸断,需照料关怀,常州于太湖周边,那里山水与风土民情更利朝云内心调适。

宋神宗驾崩,宋哲宗继位,任司马光为相,王安石新法尽被推翻。苏东坡向来反对新法,遂被召回京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并为小皇帝侍读,此时苏东坡官运亨通,宣仁皇太后与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皆甚喜之,政治上春风得意。此阶段,王朝云显得不那般重要,她似更多在东坡政途黯淡失意时,与之患难与共。此时苏东坡官场应酬增多,居家主事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则更显重要。

风光仅两年,苏东坡因耿直脾气,再度于朝中失势,受排挤,被贬谪至杭州任知府。杭州百姓闻其所敬爱之父母官归来,皆欢天喜地。为给当地百姓交代,苏东坡决心此次前来,必为杭州百姓做数桩有益之事。当时江浙大旱,杭州地区民饥,瘟疫横行,于是,苏东坡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贡米;同时广开粮仓、设点施粥,赈济灾民。另使众多良医至此,免费为灾民诊治疫病。此外,还淘挖深井、引水灌溉,助民度过灾年。在任期间,他极为重视整修西湖,实施一系列整治之措,促水运交通发展,增西湖风光,更重要的是可防湖水淤塞,护杭州城免受江潮肆虐,确兑现其誓言。后人为纪念苏东坡之德惠,将长堤命名为“苏公堤”,简称苏堤,与唐朝白居易所筑白堤交相辉映。在此期间,王朝云乃苏东坡的“贤内助”。

宋哲宗长大亲政后,欲恢复王安石新法,一批政见不同之大臣皆遭贬,苏东坡未因反对旧法获益,因其亦曾反对新法,又一次被贬。此次他要前往南蛮之地惠州,苏东坡已年近六十,未来仕途恐难有转机,曾跟随他的众多侍儿姬妾,陆续离去。当时,东坡望“发泽肤光自人”的朝云莫再随己过苦日子,劝其离开。然朝云不仅未离,反甚为恼怒责怪东坡,于苏东坡所留诗句“瘴雨吹蛮风,凋零岂容迟”中可见。于是,朝云随东坡一路向南,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至惠州。朝云这般不离不弃,历经坎坷的苏东坡终得些许慰藉。

王朝云于惠州病倒,身体虚弱,终日与药为伴,仍未见好转,苏东坡有《朝云诗》:“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苏东坡倾尽全力,为其拜佛念经,寻医煎药,朝云未得康复。岭南闷热恶劣气候使她病情加剧,不久,朝云怀着对东坡的无尽眷恋与世长辞,时年不过三十四岁。

苏东坡一生向佛,朝云亦然,她颇具悟性与灵性,故二人能心灵相通。早在苏东坡为徐州太守时,朝云曾向泗上比丘尼义冲学《金刚经》,后于惠州又成为当地名僧俗家弟子。弥留之际,她执东坡之手诵《金刚经》四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语,透出朝云对短暂一生之感悟,亦深藏对苏东坡的无尽牵挂,似于临终时对他言:“世间一切皆命定,人生如梦幻泡影,又如露水与闪电,转瞬即逝,不必过于在意。”

王朝云具有中国女子传统美德,陪伴苏东坡颠沛流离却毫无怨言,故苏轼在《朝云墓志铭》中赞颂她 “敏而好义”,言其重情重义,对苏东坡情深意浓,具“贫贱不能移”之美好品格,亦因此东坡南迁后更爱她,乃至望他们之爱情能超脱世俗羁绊,升华至“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之境。

朝云逝后,东坡依其愿,于绍圣三年(1096年)八月三日,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南畔的栖禅寺松林里,亲为其撰写墓志铭。王朝云许是苏东坡最钟情之女子,至少是伴其最久者,然二十年朝夕相伴,死后仅得宠妾身份,其墓碑上仅有“姬人”二字。

0 阅读:2
历了个史

历了个史

历史是一幅画卷,我们是赏画人,也是画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