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游”火出圈,家长忍不住吐槽:物非所值三不像,倒像智商课

海雪聊教育 2023-09-02 08:03:12

近些年来,在各大中小学校里,突然刮起了一阵阵研学风,无论是学校还是培训机构,都热衷于组织学生外出研学。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家长都以为很高大上。因为有“研”又有“学”,从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就是组织学生出去学习的。反正与一般的郊游、旅游、亲子游等,不是同一个等级。

跨省跨市的研学活动,主要以高校访学、博物馆参观、名胜古迹打卡、探索天文地理、感悟华夏文化等为主要内容;营地类研学夏令营,就是到一个指定的地方,参加一些体能拓展或励志类教育。

经过一番了解,我才明白研学游涵盖了校外教育、教育旅游、亲子体验、社会实践、主题营地、户外拓展、自然科考等领域。

让学生参加富有创造性的户外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从中发现问题,然后自主探索,从而获取知识,与此同时,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

跨省市单周游,主要以探索天文地理、感悟华夏文化、高校访学教育等为主要内容;营地类研学夏令营,营地内户外活动设施、教室、食宿条件相对完善。

在研学游刚刚推行的时候,家长们也没有搞明白到底是一种什么活动,出于对学校的信任一般都会随大流,支持孩子参与集体活动。

但随着各种各样的研学上市,其价格也高高低低不同。周边一日研学的费用,一般在300-500区间;出省7日研学的费用几千上万不等;要是出国研学,其费用就很难说了。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承担孩子的几千块钱费用,倒也没有多大的经济压力,相信不少家长都会支持。

可在网络上看到不少家长的真实反应,如今的研学游,像雨像雾又像风,既无“研”又不“学”,还玩也玩得不痛快,最令家长难以接受的是,价格不菲,敢情花这笔钱给自己和孩子上了一场智商课。

正读八年级的小王同学,这学期的期中考试后,学校组织了一次研学活动,三天两夜周边游,费用518元。

父母想也没想,就给他把这个费用缴了。结果小王参加研学回家后不停抱怨:

“郊游不像郊游,野炊也不像野炊,就把我们扔在一个农庄,提供一些食材,让我们自己动手做饭吃。

说是三天两夜,实际上第一天傍晚才到达目的,第三天吃完午饭就回程了。早知道这样,倒不如不去!”

家长听到孩子这样一说,心中说不出的滋味。这种打着研学的幌子,实在物非所值。

如果再有下次,宁愿孩子被老师认为不合群,也不再交这样的费用。我们拿着这笔费用来一次说走就走的亲子游,不仅可以增进亲子感情,还能领着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不少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不香吗?

尽管研学活动过程中,出过不少事故,轻则让学生受伤,重则夺去了学生生命。但研学的热度,就是一盆正在熊熊燃烧的火,偶发事故并没有让其降温、扑灭。

恰恰相反,随着口罩解除,研学游更加火出圈,这年暑假还没有正式来临,五花八门的研学广告铺天盖地而来,“朋友圈”、短视频平台、电梯间等都不放过。

就连幼儿园都贴出了研学夏令营的广告……研学市场氛围是早已拉满,就等着学生、家长争抢为数不多的名额了。

从这种供不应求的市场看来,还是有很多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参加研学游的。要不然北京各大景点的门票,要提前几个月预约,好比几年前春运期间的火车票一般难抢。

研学游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教育活动,还是一波韭菜任人收割?这个不好定义!我想,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存在即合理,研学的产生有着其特殊的背景,算是一场对人人都诟病的应试教育的改革。

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粗放型、体验差的产品,也有敷衍了事、乱收费用、过度逐利的机构和个人,更有规划时随心所欲、毫无章法的操作。

在这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市场上,家长如何选择适合自家孩子的研学活动,应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毕竟主办是学校、机构,是孩子外出研学的第一负责人,在组织活动前需要尽量把方案做得周密、详细,在筛选承接单位时,更要从办学能力、资质等方面重点考察,把学生的安全摆在第一位。

学校举办这样的活动,其实家长很无力又无助,除了做个冤大头给活动买单外,只能狠心把孩子交出去。

虽然活动倡议书上注明以自愿为原则,但在家校共育的理念指导下,如果不支持这样的活动,岂不被扣上了不配合的帽子?

再说,孩子的学习和前途,从某种意义上说,被班主任把握着。试问,还有哪些家长愿意做只“出头鸟”公然反对的?

即使家长有一千个一万个不乐意,也只能随波逐流跟着大众走,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又发挥作用了。

对于那种研学,既无“研”也不“学”,玩还玩不痛快,最后搞得三不像,这到底是研学游还是智商课?答案不言而喻了。

总之,既然研学的出发点是为了能够通过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使学生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及心灵的全面成长。

那么,如何让活动体验感更好,又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才是研学活动的主旨。

0 阅读:0

海雪聊教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