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德里安”到苏联钢盔的历史

胡侃杂史 2025-02-28 08:53:18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清楚地表明,在战斗中,士兵戴上钢盔可以显著减少由于炮弹碎片和其他致命因素造成的战斗损失。因此,苏维埃俄罗斯新建军队面临着为士兵提供这种个人防护装备的紧迫任务。新的工农政权取代了沙皇政权,并从俄罗斯帝国继承了数十万顶法国“亚德里安”钢盔,这些钢盔部分存放在仓库中,并未发放到前线部队。在帝国主义战争期间,最早收到阿德里安钢盔的是俄罗斯帝国的皇家卫队。后来,1915年款“亚德里安”钢盔也装备了在俄罗斯西部边境作战的帝国军队。

亚德里安钢盔:苏联红军(左)和沙皇俄国。

钢盔被涂成橄榄绿色,前部带有俄罗斯双头鹰的国徽。该徽章通过两块特殊的狭窄金属片固定,金属片的末端通过前部的两个专门打孔穿过,并从内部展开,牢固地固定在钢盔上。然而,法国的“亚德里安”钢盔存在一系列缺点。主要问题包括:钢盔的厚度相对较薄(仅0.7-0.9毫米),帽檐的结构脆弱,通风口较大,生产过程复杂。此外,钢盔的性能被认为远逊色于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军队使用的盔具。所有这些问题促使人们开始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和改进设计。

在彼得格勒附近的伊久尔工厂(位于科尔皮诺)诞生了第一款俄罗斯钢盔。这款全新的、典型的俄罗斯设计,采用坚固的整体结构,外形类似阿德里安钢盔,但强度大大提高,采用了装甲钢制造。钢盔的外壳由1.28毫米厚的钢合金冲压而成。在伊久尔工厂,只制造了大约10,000顶这种钢盔,标识为1916年款或M-16。

最初,这些钢盔的前部没有任何徽章,因为设计师认为打孔会削弱钢盔的整体结构。然而,据说在一些M-16钢盔上,仍然出现了用同样不必要的打孔固定的罗曼诺夫家族的薄弱徽章。伊若拉M-16钢盔配有类似“亚德里安”钢盔的布质缓冲衬里,衬里被固定在钢盔外壳和一根波纹状支撑之间,用来吸收冲击。该钢盔的重量略超过一公斤。

M-17 Zolberg钢盔

试验和验收计划刚刚开始时,指挥部决定将生产设施从科尔皮诺迁移到俄罗斯的芬兰大公国。为此,选择了两家工厂,分别是索尔贝格和霍尔姆贝格。第一家工厂计划生产10万个,而第二家则计划生产40万个。

在1917年革命之前,只有少数伊若拉工厂(Ижорский завод)的钢盔进入了军队,而1917年革命实际上结束了俄罗斯帝国的存在,并为芬兰人建立独立国家提供了机会。1917年2月成立的临时政府没有尝试恢复伊久尔工厂的生产,也没有支付并接收在芬兰生产的钢盔。

芬兰生产的钢盔被标记为M-17,也被称为“索尔贝格”(Sohlberg),因为部分钢盔是在这个工厂生产的。芬兰制造的M-17钢盔与伊久尔钢盔在尺寸和形状上相似,但芬兰人对设计做了一些改动,增加了两侧的倾斜角度,并略微缩短了长度和宽度。

在内战期间,一部分芬兰钢盔可能作为战利品进入红军的部队。随后,芬兰人将M-17钢盔纳入装备,并用于民兵部队。但大多数M-17钢盔进入了其他东欧国家的军队。包括波兰人、捷克人和罗马尼亚人曾短时间使用过芬兰的M-17钢盔。

红军士兵佩戴M-17 Zolberg钢盔。

在苏联,经过1918-1922年的内战后,红军的装备仍主要是原来的M-15“亚德里安”钢盔。只是这次,取代了帝国双头鹰徽章的是新的徽标——一个大红星,星中镶嵌着锤子和镰刀。

0 阅读:52
胡侃杂史

胡侃杂史

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