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近身边发生的一个故事。
快要期末考试了,班主任为了调动大家备考的积极性,于是组织了一个班会,让大家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为了给大家做个表率,团支书第一个被叫了起来,结果团支书却说:即使搞不上理想的大学,卖烧烤也是不错的。班主任一时无语。

怎么看待这个事情呢?
从表面上看,班主任设计的这个班会很失败,一方面没有有效达到开班会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班会召开之前,班主任并没有召开班委会,对这次班会提前做出一定的安排,以致出现了失控的局面。所以,班主任要开好班会,一定要有规划,有安排,万不可临时起意,以致出现意外的情况,无法达到既定的目标。
这件事我们还可以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首先,团支书恐怕说的是实话(当然,也有可能是出于害羞不愿意说自己的理想,怕日后实现不了被别人笑话)。因为,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教育实现了大众化,大学生早已不是天之骄子,虽然,受教育程度与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总体上呈正相关,但大学毕业文凭并不能代表人生的成功,当然也代表不了以后获得的财富。团支书的话正是这一社会现实的反映,没有什么好惊诧的。
其次,反过来一想,团支书说的可是实在话啊,学生说实话,难道不好吗?让学生说实话,说真话,说人话,不就是我们教育“立德树人”的一个目的吗?
也许有人要说,青年人要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这个也是“立德树人”的目的。这当然也没有错,是教育追求的理想,但让每个学生甚至多数学生都做到这一点,却是不现实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平庸的,接受平庸的命运,过平常的生活,是多数人的人生真实。在学生时代就有这种认识的萌芽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的时候,应该更多地从实际出发,要接地气。理想的状态,我想应该是,学生既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敢于梦想,善于拼搏;也要能在条件不好的情况下,认清现实,接受平庸。
第三,我们从社会大背景来看,团支书的话反映了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去魅的时代,是一个“理性”的,“现实”的时代。青年一代享受着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和人类文明5000年的成果,舒服的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动力,失去了目标。正如1990年代以来的日本被称为“无欲望社会”一样,今后的中国恐怕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学校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必须要转变观念,改变方式,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时代变了,学生变了,我们的教育也必须跟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