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收入和政府的收入是分开的。皇帝的收入放入天子的内库,由皇帝直接管理,政府的收入则归户部管理,称为外库。
读过明史的人,大都知道,明朝内库储银,从来都是入多出少。只要外库稍有储银,皇帝就急着往内库搬。等到国家经费不足,要内库往外库拨款,皇帝就不干了,觉得是主管大臣惦记着他的银子。恼怒之下,皇帝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派宦官到户部各库去搜银子,搜到就往内库搬。
明朝末年,由于要镇压农民起义和抵抗东北满族的兴起,政府财政十分困难。于是,一面向老百姓征收三饷。一面,皇帝还经常要大臣们捐献银子,名目有助工、助饷等。明朝灭亡之前,很多大臣都上书皇帝,要把内库的金银充作军饷,但崇祯皇帝死到临头还是舍不得。李自成进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明朝内库还有约三千七百万两白银和几十窖黄金,这些都成了李自成的战利品。这种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事,为时人所哀叹,成为后人的笑料。
相比之下,宋朝皇帝同样也有内库,凡外库所余,往往也都搬入内库。但是,每当外库告急,皇上就从内库迅速拨款。由此给人的印象是,宋代的皇帝很慷慨,明朝的皇帝很吝啬。
宋代的皇帝真的是很慷慨,明朝的皇帝真的是很吝啬吗?明朝皇帝的吝啬和宋朝皇帝的慷慨,是由宋明皇帝性格不同导致的吗?
其实,明朝皇帝的吝啬和宋朝皇帝的慷慨是由宋明时期不同的财政体制导致的。
宋朝的财政实行内以制外的原则,宋朝财政的外库,虽然同时有几个机构在运作,但都直接对皇帝负责。故而宋朝皇帝对外库的收支了如指掌,对于外库告罄是否属实能够准确判断。明朝则不同。明朝财政重内轻外,却不能以内制外。这是因为明朝在废除相权之后,内阁不能起到政府中枢的作用,而只是备员内廷为皇帝顾问,还要受宦官的牵制。在这种状态下,政府制度的紊乱自不待言,财政制度也极其粗疏混乱。比如,皇帝一方面通过内阁管理户部,另一方面又用宦官分理财政。宦官绕过内阁,领了皇帝的命令,到户部掌管的外库去搜银子;或将外库独立出来,再划归内库;结果是内阁无权直接过问户部的事情,宦官则随时随地侵蚀户部的权力。户部的财政职能本就紊乱,又随时受到宦官的扰乱,以至户部尚书无论是否兼任内阁,都无法统理户部。而宦官为了保证和扩张自己的权力,则以户部管理不善为由,怂恿皇帝让他们继续侵蚀户部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的皇帝根本无法像宋朝皇帝那样,对户部的收支情况了如指掌。而越是如此,明朝皇帝对户部越不信任,总以为户部隐瞒实际收支情况,却惦记着内库的银子。这样一来,明朝皇帝就显得格外“吝啬”,而不能像宋朝的皇帝那样“慷慨”了。
可见,对于历史人物的行为,必须在一定的制度和文化环境中作具体的理解,才可能对他们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