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对社会的有效管理——从《易经》中解读中华文明

韬滔谈易 2023-06-09 12:41:13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为些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然而,在西方文明的侵蚀下,中国悠久的历史并没有得到国际上的普遍认同,商朝以前的历史被西方学者一概否定了。他们认为这些都是神话传说,就连国内的学者都是这样认为。

不过话又说回来,古老的中华文明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许多问题都是模糊不清的。比方说,中华文明是从何处起源的?是如何形成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所有这些问题一直长期困扰着人们。有时候我在想,我们对文明的理解和认识会不会被西方人带偏了呢?

关于文明社会的形成,按照西方的标准有三项,第一是要建立城邦;第二是要有文字记载;第三是金属冶炼技术。根据现有的考古成果,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叫甲骨文,大概出现于殷商时期。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衡量,殷商以前的历史就不能算作是文明社会了。

其实,西方的标准也不是能够完全适用的,比如印第安三大古老文明的印加文明就缺乏文字记载,那么印加文明算不算文明,恐怕没有人能够否认。

中华文明有着自身的特色,我们在理解时不应生搬硬套西方的标准。那么,中华文明是什么呢?或者说,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的特色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当从文明自身的字义入手。“文”的字义有文字、文章、文采;“明”的字义有说明、光明、明亮、明白。将“文”与“明”两个字连在一起,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文字说明吧?如果真是这样认为那就掉落原先的陷阱了。

其实,“文”字还有另一层含义,只不过现在很少用到罢了。在《易经·系辞下传》的第二章有这样一段话:“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像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这段文字出现了一个“文”字,“鸟兽之文”应该是鸟类和兽类身上皮毛所显示出来的纹理。按照现在通常用法,鸟兽身上的花纹或纹理都应当用带丝旁的“纹”,难道是作者用错了字吗?

其实文字本身就是古人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古人怎样写,后人都是照样跟着用,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字形和结构都会有所变化,那也是我们理解的问题,不能说是古人写错了字。在《易经》中古人用“文”字来表示鸟兽身上的纹理说明《易经》的成书非常早,在那里候带丝的“纹”还没有出现。这样一来,“文明”便有了另一层含义:纹理分明。这就是“文明”最初出现时所要表达的含义。

一部占卜的书为何如此重视如何区分鸟兽的纹理这种琐碎事情呢?从上文引述的这段文字来看,除了“八卦”这两个字是属于算命之类的标志性字眼外,还真看不出与占卦算命有什么联系,它所讲述的就是教人如何狩猎捕鱼。

在远古时代,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通过狩猎来获得维持生命所需的食物,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要战胜比较凶猛的动物还是比较困难的。能否成功狩猎获得食物,如何识别猎物的特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观察鸟兽身上的纹理无疑是十分简单而又非常有效的方法。因此,文明就是通过观察纹理来对狩猎进行分类,是人类生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技能。如果将虎豹当成牛羊,或将狼群当成温顺的猫狗,那将会面临灭顶之灾。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对自然的认识便越来越深入,文明的内涵也随之变得更丰富,所表达的内容也会增加。刚刚开始时出于生存的需要,必须对与自身生存息息相关的猎物进行归纳分类。当食物来源有所保障后便有了空闲的时间开始思考问题,“仰则观像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便是对天地宇宙的探索。

当人口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便产生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在疏理这些关系时古人往往会参照成功的经验,比如对猎物的分类。不过,猎物的纹理是形象的,能够看得见的,而社会关系则是抽象的,文明的含义由最初对猎物的分类拓展到疏理社会关系时便有了质的飞跃。文明作为名词初见于《易经》乾卦的文言传:“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代表着帝王。“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出现在乾卦的文言传,而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中仅乾坤两卦有文言传,而且乾坤两卦还是专门为黄帝而作的,《易经·系辞下传》的第二章这样说道:“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帝”称号的君王,“龙”作为帝王的称号也只有在黄帝之后才出现。中国历史上帝王很多,但《易经》成书于先秦,秦王朝以前能称帝的有几人?又有谁能与黄帝相提并论?所以“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龙”应当是指黄帝,或黄帝、尧、舜这三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当黄帝出现在人间时,整个天下都变得井然有序、条理清晰、脉络分明。文明已经由最初对猎物的分类拓展到对复杂社会关系的疏理,代表着对国家、对社会的管理水平。所以《易经·系辞下传》的第二章在最后这样说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夬是指《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夬卦,看来要把中华文明讲清楚,《易经》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只是这样一来这个话题就变得更复杂,仅仅是一个夬卦都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进一步作详细的解释。就算不清楚“盖取诸夬”是怎么回事,但“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应该可以理解吧?再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两相比较,所表达的意思难道还不够明显吗?

当然,“垂衣裳而天下治”这样的说法实在是太玄了,把衣裳垂下来整个天下就井然有序、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对今天的人们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那是因为我们对衣裳的起源以及最初的作用缺乏基本的了解,这个问题跟《易经》一样,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就算不知道“垂衣裳”是怎么回事,但“天下治”应该可以理解吧?

黄帝、尧、舜天下治。

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把这三句话结合起来,相互对比,相互印证,“文明”的含义不是已经很明显了吗?在黄帝、尧、舜时期开始就设立相应机构,设置百官管理国家,给天下带来了文明。后人为了纪念黄帝、尧、舜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将他们比作“龙”,从此,龙便成为帝王的象征,中华民族便是龙的传人。

8 阅读:180
韬滔谈易

韬滔谈易

从《易经》中探讨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