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如何形成的?社会道德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标准

韬滔谈易 2024-01-17 18:34:25

这是《易经》系列的第四篇文章。讲述人类文明与社会道德的形成。

人类文明是如何出现的呢?社会道德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易经》都有系统的讲述。

《易经》在古代称为《易》,我在这系列的第一篇文章讲述了《易》的成书过程。从字义上理解,易就是交易,《易》的诞生就是为了方便不同群族的人能够在市场中顺利地进行各种商品的交易。

上古时期,神州大地上生活着众多的氏族部落,各部落之间的语言互不相通,彼此间交流很不方便。自从市场出现后,由于彼此之间交换商品往往需要立下契据,催生了文字,并逐渐形成比较统一的语言。

文明的传播需要彼此之间的交流,市场交易则为文明传播提供良好的环境,人们在市场交换商品的同时,也在交流思想文化,还会将一些成功的经验记录下来编辑成书,这本书就是《易》。《易》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文明的结晶。

那么,什么是文明?

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社会已经高度文明。然而,人们对文明的概念依然感到模糊不清,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人们对文明有着不同的理解。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着独特的见解,在三千多年前的古籍文献中,就可以看到“文明”的名称了,如《易经》中的“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一般认为,人类文明的起源就是从包牺氏创立八卦开始的,《易》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请大家特别注意“观鸟兽之文”这个“文”字,它就是指鸟兽身上的纹理,按照现在通行的语言表达习惯,鸟兽身上的纹理应当用“纹”,而“文”却是错别字。

难道古人用错了字?

其实,文字本来就是古人创造出来的,前人怎样用,后人就有模有样跟着学。在文字诞生前,古人一般用图形来表示某种事物的本身或特征,或代表某种特有的含义,这些图形在古代就称为“文”,不同的事物用不同的“文”来表示,“文明”就是通过观察不同的纹理辨别、区分不同的事物。

仰韶时期彩陶盆上的鱼纹图就是“文”,能够表达出某种特定的含义。

早期的文字就是从这种“文”演化而来,否则的话,为何又称为文字呢?

远古时期的包牺氏就是通过观察鸟兽身上的纹理来了解各种动物特性,以提高狩猎的成功率,并尽可能规避危险。比如绵羊、鹿等动物性情相对比较温顺,适合人类捕捉,而豺狼虎豹则性情凶残,在看到这些动物身上的特征纹理后,尽管还未受到伤害,也知道远远躲开。

通过观察鸟兽身上的纹理来了解各种动物特性,对古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简单而又十分有效的方法。包牺氏将这种经验拓展到各个领域,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创造出八卦。八卦的创立使得人类能够对世间万物进行分类认识,标志着人类由蒙昧状态进入文明社会。

人类如何认识自然?最初是从观察纹理开始的,这就是古籍中“文明”的基本含义。当然,通过观察动物身上的纹理来了解动物的特性只是文明的初级阶段,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对国家、对社会的科学管理才是最终目的,人类的文明便进入更高级的阶段。

文明是如此简单,却又令人捉摸不透,大家是否感到吃惊呢?

当然,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文明”的理解已经不知不觉地朝着西方的观念靠拢,并习惯于使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华文明。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对文明的内涵也有独特的见解,忽略了这一点,就难以理解古籍中所表达的思想,难以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易·系辞》下篇的第二章就系统地讲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环节,《易经》所讲述的文明有何独特之处呢?概括起来有三点:

第一,文明就是人类能够对自然界进行分类认识。

包牺氏创立八卦就是人类文明的开端,八卦的作用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认识自然只是文明的初级阶段,高级阶段是对社会、对国家的有效管理。《易》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天下治”就是对社会、对国家的高效管理。黄帝、尧、舜等先贤能够将天下治理得井然有序、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说明五千年前的中华民族已经进入高度文明的社会。

第二,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类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易经·系辞》在讲述文明起源时,就特别注重这方面的内容,比如,在讲述包牺氏时就特别强调他们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创立八卦和结绳织网狩猎。

八卦就是一种工具,上古人类彼此间交流信息的工具。同类动物之间虽然也可以相互之间交流信息,但只能进行十分简单的信息交流。八卦作为一种古老的信息交流工具,不仅可以满足彼此之间信息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保存信息,将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记录并保存下来,流传于后世。

包牺氏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结绳织网狩猎。远古时期的生产力极其低下,依靠自身的能力,人类在与虎豹等猛兽搏斗时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相反,更有可能成为这些猛兽的食物。但是,无论多么凶残的猛兽,一旦被绳网束缚,只能任人宰割。自从掌握了结绳织网狩猎的技术后,人类便能够战胜一切猛兽,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用来狩猎的绳网也许不是人类最先发明的工具,但却是具有标志性的工具,标志着人类正式成为自然界的主人。那怕是大家熟悉的弓箭或猎枪,也未必比结绳织网狩猎更加有效,至少,人们在捕鱼时就不会用弓箭或猎枪。

结绳织网的狩猎方式看似十分简单,但却考验人的智慧,要想狩猎成功,必须考虑如何才能让猎物钻进自己布下的罗网中。这种狩猎方式的出现,充分体现出我们祖先的超群智慧。而且,结绳织网狩猎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优点,那就是在不伤害猎物的前提下捕捉猎物,为人类驯养动物提供前提条件,这是其他狩猎方式无法比拟的。

除了包牺氏发明的绳网,神农氏发明的农具和女娲氏炼制的陶器也是标志性工具。中国的丝绸和陶瓷享誉世界,包牺氏和女娲氏功不可没。

第三、衡量人类是否进入文明社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必须具备最基本的道德观念。

我们的祖先对社会道德特别重视,《易经》的核心思想就是道德,《系辞》在上篇第五章专门论道。

对道的讲述,《系辞》在上篇的第五章一开始便说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阴阳关系,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达就是矛盾关系,或者说是对立统一关系,通过矛盾分析找出事情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

“生生”就是生命的延续和繁衍,《易》就是探索人类的生存之道,就是解决吃饭和穿衣的问题。国家富强,人民有吃有穿,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最大的功德,这就是盛德。

中国的传统道德思想,离不开周人的贡献,《系辞》在下篇的第十一章、第七章专门讲周之盛德。周文王在与商纣王的较量中,总结出九大经验:“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1 阅读:52
韬滔谈易

韬滔谈易

从《易经》中探讨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