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返联合国时,欧洲唯一反对国家,还是一小国,谁这么头铁?

南斋孤风中 2024-08-16 19:58:43

1971年10月25日,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里气氛紧张。

乔冠华率领的中国外交代表团,坐在会场一角,神情严肃。

他们身着朴素的中山装,与周围西装革履的外交官,形成鲜明对比。

乔冠华的目光扫过会场,心中百感交集。

他想起26年前,董必武同志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郑重签字的场景。

那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惨烈的抗日战争,付出了3500万同胞生命的巨大代价。

然而,命运弄人。

解放战争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竟被台湾的蒋介石集团所窃取。

乔冠华攥紧了拳头。

26年来,中国与联合国的隔阂,如同一道深深的伤痕。

会场内,各国代表正在激烈辩论。

有人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也有人极力反对。

乔冠华听着这些言论,心中起伏不定。

他知道,今天的投票将决定中国外交的未来走向。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

终于,投票开始了。

乔冠华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电子显示屏。

每一张票都牵动着他们的心。

终于,结果出来了: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

投票结束,结果揭晓的那一刻,整个会场瞬间沸腾。

他松了一口气,眼眶湿润,中国,终于重返联合国了!

乔冠华仔细查看投票明细。

他发现非洲国家给了中国最多支持,足有26票。

想起毛主席说过的话:“中国是被非洲兄弟抬进联合国的国家。”

这话一点不假。

让乔冠华感到意外的是,不少欧洲国家也投了赞成票。

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让他觉得很受鼓舞。

看来,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变化。

走出了联合国大厦,乔冠华仰头看着高耸的建筑,心中满是自豪。

他知道,不久后,中国的国旗就会在这里飘扬。

26年的等待终于结束了。

从今天起,中国将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不过,在一片赞成声中,乔冠华注意到一个特别的名字——马耳他。

这个小国,竟是唯一投反对票的欧洲国家。

他对这个国家突然产生了兴趣,决定以后要多了解一下。

名副其实的“小国”

马耳他,领土面积仅316平方公里,甚至不如中国的一个普通地级市大。

人口更是稀少,只有50万左右。

在欧洲,马耳他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小国”。

然而,随着深入研究,乔冠华逐渐理解了马耳他的特殊性。

这个小国虽然本土资源匮乏,连淡水都十分紧缺,但其地理位置却极为重要。

乔冠华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

马耳他位于欧洲地中海中部,是连接东西地中海、欧洲和非洲的关键点。

这个小岛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掌控地中海的咽喉。

这样一个小国,为什么要得罪中国,投下反对票?

深入研究马耳他的历史,发现这个小国的命运与大国博弈息息相关。

翻开历史书,追溯到1815年。

那一年,拿破仑战败,英国在《巴黎条约》中正式将马耳他纳入自己领土。

随后,马耳他虽有自己的政府,但外交、军事大权却掌握在英国人手中。

一个国家的命运竟由他人决定。

时光飞逝,来到20世纪60年代。

这个时期英国国力衰退,殖民地纷纷独立。

1964年,马耳他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独立。

但作为英联邦成员国,马耳他仍在英国的影响之下。

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的那一幕浮现在乔冠华脑海中。

马耳他投下反对票时,他曾感到疑惑。

现在,答案渐渐明朗:

那一票背后,或许是英国的意志。

然而,更让乔冠华惊讶的是,在欧洲27国的表决中,英国竟然投了赞成票!

同一国家,两种态度?

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场合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这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回顾历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一直是台湾当局在联合国席位的坚定支持者。

它不遗余力地阻挠中国大陆重返联合国,维护着战后形成的国际格局。

然而,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彻底打乱了美国的全球布局。

美国开始意识到,无法再继续忽视这个亚洲大国的存在。

但是,美国的态度依然复杂而矛盾。

一方面,美国希望拉拢中国,共同对抗苏联。

冷战的阴云,笼罩全球。

美国需要新的盟友,来平衡局势。

另一方面,美国又担心中国重返国际舞台后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新的制衡力量。

在这场复杂的博弈中,英法两国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

表面上,英法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他们的投票也确实如此。

然而,细究之下,我们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当时,许多非洲国家的投票,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分裂状态。

赞成票最多,反对票也最多。

整整15个反对票从这片土地上发出,与支持的声音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其实暗藏着一个巧妙的外交策略。

英法两国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

他们既想支持中国,又不愿得罪美国这个“大哥”。

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

自己投赞成票,同时让那些仍在自己影响下的非洲国家投反对票。

这种做法,就像是在国际舞台上演了一出双簧。

台前,英法以开明大国的姿态支持中国;

幕后,他们又通过影响力左右了一些非洲国家的投票。

这15个国家,大多还带着殖民地的烙印。

虽然他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国旗和国歌,但在国际事务中,英法两国的影子依然挥之不去。

表面上,这些非洲国家已经独立。

实际上,它们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仍难以摆脱宗主国的掌控。

作为英国在欧洲唯一的附属国。

马耳他的一举一动,都难逃人们的眼睛。

当时,马耳他的反对票引起了不少议论。

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小国为何要独树一帜?

答案其实并不复杂。

作为英国的附属国,马耳他的投票行为实际上反映的是英国的意志。

这一票,仿佛是英国在欧洲大陆上的一个战略棋子。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的转折。

就在中国重返联合国后不到三个月。

1972年1月,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传来:

马耳他竟然抢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一举动,无疑让许多人大吃一惊。

前一刻还投反对票的国家,转眼间就成了中国的新朋友。

这种态度的急剧转变,体现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显示出马耳他作为小国的灵活外交。

在大国博弈中,小国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从被动地跟随英国的立场,到主动与中国建交。

没有国家的强大,就没有人民的尊严

回首百年历程,中华民族的命运跌宕起伏,令人感慨万千。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将旧中国打入了屈辱的深渊。

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

列强,在我们的土地上横行霸道。

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抬不起头来。

70年后的1971年,当中国重返联合国,重新占据自己的合法席位时,世界为之震动。

这一刻,中国人终于能够昂首挺胸地站在国际舞台上,向全世界宣告:

中国回来了!

这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重要标志。

再过50年,2021年的阿拉斯加会谈中,中国代表义正言辞地对美方说:

“你们没有资格从实力的角度,同中国讲话。”

这番话震撼世界,是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的自信和底气。

西方列强都瞪大了眼睛,这哪还是那个任人欺负的国家?

这是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有力宣言。

从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到重返国际舞台,再到在大国博弈中坚定维护国家尊严。

这120年的跨度,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贫穷落后,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从被西方国家蹂躏、欺负,到如今的“中美俄”世界三强。

如今,国人民族自信越来越强,一大批民族品牌崛起,在国际上有了强有力的竞争。

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国家的强大,就没有人民的尊严。

今天的中国,已经能够平等地与任何国家对话。

今天的中国人,不再惧怕任何威胁,不再接受任何屈辱。

1 阅读:335
南斋孤风中

南斋孤风中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