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仪式在中南海举行,中央根据将军们资历、战功授予他们不同的军衔。其实在授衔前,评衔人员遇到各种困难,其中不乏有些将军对自己军衔不满,希望高评的。
不过也有特殊的情况,比如说这位将军在申报军衔的表上写下“中将”,但最终却被授予上将军衔。甚至在1969年的一次会议上,毛主席亲自点名:“中央委员的名单上不能少了他的名字。”
那么这位将军是谁呢?他立下怎样的功劳,能让毛主席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呢?
陈赓、许继慎介绍他入党
他就是陈奇涵,1897年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19年随着“五四运动”爆发,他决定投笔从戎,用其他方式保家卫国,并成功考入护国第二军讲武堂。在之后的日子里,他参加了多次战斗,因作战英勇被升为赣军代理营长等职务。
1925年,陈奇涵跟随张治中来到黄埔军校,担任少校政治大队长。也正是这一时期,陈奇涵的思想得到改变,命运也随之转变。
陈奇涵在黄埔军校工作期间认真负责,为人正直,只要发现不平等事情,他都会出手,因此深得学员们的喜爱。一到星期日,他都会去农民运动讲习所听毛主席、周恩来等人讲课。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他受到的熏陶也渐渐多了起来,进一步认识到共产主义人生观。
当时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开办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陈奇涵积极参加,深深被我党思想所影响,他主动要求加入共产党。然而非常可惜的是他的请求被拒绝了,只因有人认为他是旧军队出身的军官,需要慎重思考,他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考验。
陈奇涵的入党申请没能通过,他毅然表示:“无法入党,那我就回家修水利、种稻田!”当这件事被陈奇涵的好友陈赓、许继慎得知后,两人都为其感到可惜,尤其是陈赓:
“圣涯,你是什么人我们还不清楚吗?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投奔国民党,很少有人选择共产党。在这种时刻,你坚决申请加入共产党,这对我党来说是好事啊,怎么能因为你是旧军官而拒之门外呢?”
许继慎见陈奇涵的脸色不是太好,连忙拉了拉陈赓:“你就别说了。”紧接着三人开始闲聊,从世界观聊到人生观,从革命前途聊到人生前途。
三人越聊越觉得合得来,陈赓说:
“圣涯,咱们的观念和理想都是一样的,不如今天就结成兄弟,将来为了解放群众革命到底,不成功不回头!”
许继慎点点头,说:“那感情好!”陈奇涵笑着说:“好,今天我们就结成兄弟,跟着党走,革命到底,死不回头!”
也是在这一年,陈奇涵在陈赓和许继慎的介绍下加入共产党。
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
1927年春,当蒋介石邀请陈奇涵担任自己的侍从室主任时,他委婉拒绝。谁曾想没多久他就接受朱德的邀请,担任南昌军官教育团的参谋长,筹备“八一起义”的相关事宜。
随着南昌起义的爆发,陈奇涵在党组织的命令下率部参加警戒,担负起周恩来、朱德、叶挺等人的安全。南昌起义结束后,他随军向南撤退,担负起掩护的作用。但不小心在一次战斗中被敌军冲散,无奈只能带领少量同志回乡发展。
在此期间,他召开著名的“羊山会议”,领导当地群众开展“抗租、抗粮、抗税、抗息、抗债”的斗争。
1928年,陈奇涵担任中共赣南特委军事部长等职务。由于他表现突出,引起国民党的注意,不仅悬赏5000大洋买他的人头,还将他的两个弟弟杀害。面对重重困难,陈奇涵毫不妥协,接连领导了兴国暴动和崇贤等地的农民暴动。
除此之外,陈奇涵在赣南先后创建了红军第15、16、25纵队,为不久后毛主席和朱德率部转战赣南打下良好的基础。就连宋时轮上将都这样说过:
“奇涵同志的可贵之处有很多,比如说大革命失败后,很多组织都被敌军搞垮,出现群龙无首的现象。但在这一时刻,他却能独当一面,坚持做党的工作,这是非常难得的。”
1969年2月5日,周恩来将起草好的中共“九大”交给毛主席。毛主席没在上面看到陈奇涵的名字,便明确指示:“中央委员不能少了他的名字。”由毛主席亲自推荐参加“九大”的,有且只有陈奇涵一人。
后来在“九大”会议上,毛主席更是点名陈奇涵:“陈奇涵同志是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
自评中将,最终却被授予上将
1934年10月,陈奇涵随军参加长征。由于路途遥远,战士们带的粮食不够,大家只能勒紧裤腰带,陈奇涵每天只吃一丁点的炒面充饥,有时候吃的是野菜和树根。
1935年9月,张国焘企图分裂党中央,陈奇涵坚决拥护毛主席。1936年,陈奇涵被任命为东征左路军副参谋长,协助徐海东和程子华只会战士们渡河。东征结束后,他担任红15军团的参谋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奇涵被派去从事教育方面的工作,为我党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8月下旬,随着绥德警备区的成立,毛主席提议由陈奇涵担任司令员,负责守护延安的东北大门。从这里足以看出毛主席对陈奇涵的信任。
从1938年4月开始,日军对河防八路军阵地发动数十次的进攻。陈奇涵沉着应对,等日军乘船来到河中心的时候,他下令开火,将日军一网打尽。紧接着,他派出一支精干的小分队从侧面向日军发起进攻。日军腹背受敌,没多久就撤退了。
在陈奇涵的指挥下,绥德警备区的抗日斗争取得很大的胜利。毛主席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高兴,当即夸赞:“陈奇涵和他的手下们保卫了延安的东北大门,真是好样的!”
1941年,根据陈奇涵的经验和表现,军委决定让他去抗日军政大学工作,担任第三分校的校长。抗日战争结束后,他被派去冀热辽军区担任副司令员,率部打退国民党军的多次进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参加了冬季攻势作战、沈阳战役、吉林战役等。
1949年5月,陈奇涵被任命为江西军区司令员,帮助不少和部队失联的老红军解决困难。1954年2月,在毛主席的提议下,陈奇涵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庭庭长。
陈奇涵将毕生都奉献给了国家,但对名利却毫不在乎,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富贵不是我所期望的,功名也无所谓,我只希望人民能得到解放,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开始,当评衔人员将申报军衔的表格拿给陈奇涵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在上面写下“中将”二字。评衔人员十分意外:“首长,以您的资历和战功,写上将也是没问题的。”
陈奇涵笑着摇摇头,说:
“名利什么的我不在乎,只要国家能快速发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就很满足了。更何况有很多在战争年代牺牲的同志们,我能活下来已经很不错了,就不奢求什么了。”
紧接着,他在军衔表上写了这样一段话:
“中国革命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奋斗了20多年,如今已经成功。对我个人来说,地位高低和得失是很小很小的问题。”
尽管陈奇涵自评中将,但评衔人员经过慎重考虑后,还是决定授予他上将军衔。
1981年6月19日,陈奇涵因病去世,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