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清宫剧的应该知道,满清后宫妃嫔的等级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官女子。但实际上这样严格的妃嫔等级,是在历经康熙、雍正两朝才逐步确定下来的;甚至在康熙朝初期时后宫的妃嫔等级都非常简单,仅有:皇后、福晋、大格格、小福晋、格格。
比如康熙四妃中的惠妃与荣妃,刚入宫时仅为格格级别,生下皇子后才被晋封为小福晋级别;
在妃嫔等级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康熙十六年晋封为嫔,康熙二十年晋封为妃。
而在天命朝(努尔哈赤)、天聪朝(皇太极)时,因为不管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仅为大汗,而没有登基称帝,所以后宫妃嫔等级便更加简单,仅为:
大妃、侧妃、庶妃、格格
到了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登基称帝,建立大清,后宫妃嫔等级再次发生了变化:
“崇德五妃”【中宫皇后(国主福晋)、东宫贵妃(东大福晋)、西宫贵妃(西大福晋)、东侧福晋、西侧福晋】、侧妃、庶妃
皇太极称帝前,大妃(包括继妃)与侧妃为大汗的妻,只是大妃是嫡妻,而侧妃仅为平妻。
太祖皇帝努尔哈赤一共有五位侧妃,而皇太极则一共有两位侧妃,侧妃虽然称为平妻,但也属于侧室,所生的儿子为庶子。
太祖皇帝有一位侧妃所生的庶子为第七子阿巴泰,太宗皇帝也有一位侧妃所生的儿子为第五子硕塞,也就是说阿巴泰与硕塞出身是一样的,在所有皇子中的地位低于嫡子但是高于其他庶妃所生的儿子。而且阿巴泰与硕塞,都是名副其实的战功赫赫的开国功臣,但为何年仅28岁便病逝的硕塞被封为和硕承泽亲王,爵位世袭罔替,而阿巴泰仅为郡王呢?
是其生母的缘故吗?可能有人会说:在后宫中有“母以子贵”,也有“子以母贵”,若是生母得宠的话,儿子格外得器重也是很可能的。但实际上,不管是阿巴泰还是硕塞,都不能依靠自己的生母。
阿巴泰的生母伊尔根觉罗.赖是太祖皇帝所娶的第七位妻子,封为侧妃养在后宫。
伊尔根觉罗.赖的出身,是努尔哈赤五位侧妃中出身最低的一个:
侧妃博尔济吉特.浩善,是孝端文皇后叔叔、冰图郡王孔果尔的女儿,出身科尔沁蒙古;
侧妃叶赫那拉.绰奇,是皇太极生母孝慈高皇后的亲妹妹,叶赫部东城贝勒杨吉砮的女儿;
侧妃叶赫那拉氏,是孝端文皇后二叔、贝勒明安的女儿
侧妃哈达纳喇氏,是哈达部贝勒扈尔干的女儿(哈达部国主王台的孙女)
与这四位侧妃相比,伊尔根觉罗.赖的出身确实不值一提,其父为扎亲巴晏,其兄弟纳齐布,被编入满洲正蓝旗,位至侍卫,后代世代承袭世管佐领一职。
1589年伊尔根觉罗.赖嫁给了努尔哈赤,不仅出身一般,努尔哈赤也不宠爱她;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伊尔根觉罗.赖氏努尔哈赤五位侧妃中唯一一位生下皇子的,这让阿巴泰成为努尔哈赤所有皇子中,唯一一位由侧妃所生的皇子。
阿巴泰在太祖皇帝所有皇子中的地位,低于四位大妃所生的8位嫡子,但高于其他庶妃所生的7位皇子。再加上阿巴泰在年龄上有优势,比皇太极还要年长3岁,所以较早地上战场杀敌立功。
那么硕塞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呢?
叶赫那拉氏是褚孔格孙儿雅林布第四子阿纳布的女儿,而褚孔格是叶赫部东城贝勒杨吉砮与叶赫部西城贝勒清佳砮的祖父,而杨吉砮的两个女儿嫁给了努尔哈赤,一位为努尔哈赤的第三位大妃孟古姐姐,而另一位则为努尔哈赤的侧妃绰奇,孟古姐姐便是太宗皇帝皇太极的生母。
按照辈分的话,叶赫那拉氏是孟古姐姐的族侄女,皇太极的远房表妹。
虽然叶赫那拉氏的父亲阿纳布是叶赫部贝勒,但是并不属国主系,所以叶赫那拉氏的出身并不高。而且叶赫那拉氏在嫁给皇太极之前,已经嫁给了乌拉部贝勒满泰的族兄弟喀尔喀玛。
喀尔喀玛在逃到叶赫部后,被叶赫部最后一位国主金台吉收养,金台吉是皇太极的亲舅舅。金台吉将族女叶赫那拉氏嫁给了喀尔喀玛,叶赫那拉氏为喀尔喀玛生下两个儿子。
叶赫部被后金所灭后,叶赫那拉氏便同夫君喀尔喀玛成为后金的俘虏。
喀尔喀玛被处死后,叶赫那拉氏便作为战利品赏给了皇太极。
虽然是二婚,而且是作为战利品赏赐给皇太极,但是皇太极并未让其为庶福晋,而是直接为侧福晋,在府上的地位仅次于大福晋(继福晋)。可以说,叶赫那拉氏在皇太极的府上地位确实不低
天聪二年,皇太极称大汗的第三年,叶赫那拉氏为皇太极生下第五子硕塞。
在叶赫那拉氏即将母凭子贵的时候,皇太极将其送给了内大臣土谢图。
其实叶赫那拉氏并非唯一一个被皇太极送给臣子的后妃,还有扎鲁特部戴青贝勒的女儿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原为皇太极的侧妃,也被皇太极改嫁,改嫁给了德尔格尔。而德尔格尔,是叶赫部最后一位国主金台吉的儿子,孟古姐姐的亲侄儿。
土谢图在狩猎时受伤去世,叶赫那拉氏又改嫁给了出身镶黄旗的轻车都尉达尔琥,达尔琥是哈达部贝勒孟格布禄的族人。
皇太极之所以将两位侧妃都改嫁大臣,其实目的很明显,是给博尔济吉特氏女子腾出位置。毕竟在皇太极称汗后,诸蒙古各部先后归顺后金,尤其是科尔沁蒙古,是后金满蒙联姻的重中之重。
也就是说,硕塞从小便与母亲分离,又如何谈得上“子凭母贵”呢?
既然都不能“子凭母贵”,那阿巴泰与硕塞究竟靠的什么晋封郡王或者亲王呢?
毫无疑问,是战功以及高于庶妃所生庶子的身份。
但二人皆为战功赫赫的开国功臣,为何硕塞年仅23岁便被晋封为和硕承泽亲王,而阿巴泰至死都只是郡王呢?
只能说阿巴泰八位嫡出的兄弟太能干了太祖皇帝一共有八位嫡出的儿子:
嫡长子褚英,是大清(后金)第一位册封的皇太子。
褚英的生母是太祖皇帝在18岁时所娶的第一任妻子哈哈纳扎青佟佳氏,出身辽东富商家族佟佳氏一族。努尔哈赤起兵过程中,佟佳氏一族给与的支持还是很大的,只可惜哈哈纳扎青早早便去世了,为太祖留下三个年幼的孩子。
褚英作为父汗最年长的儿子,不仅需要保护自己的姐姐东果格格,还要保护自己的弟弟代善;而且早早地便上战场杀敌立功,是努尔哈赤的左膀右臂。年仅19岁时便被封为洪巴图鲁,晋封贝勒在叔父舒尔哈齐去世后,褚英便成为努尔哈赤处理朝政的帮手,因为屡立战功、骁勇善战而被封为“广略贝勒”。1613年,被封为皇太子;1615年被太祖处死。
嫡次子代善,是大清(后金)第二位皇太子。
代善是褚英的同母弟,年少时便跟随父汗一起出征,凭战功而被封为贝勒,1607年在乌碣岩之战中十分骁勇、以少胜多,而赐号“古英巴图鲁”。1615年褚英被处死这一年,努尔哈赤设八旗,代善统领正红旗与镶红旗,并且为新太子。
此时的褚英在后金的地位仅次于努尔哈赤,只可惜后来被废掉太子之位,与长子次子分家,成为“四大贝勒”之一,仅掌管正红旗。努尔哈赤去世后,代善支持皇太极继任大汗之位。
历经天命、天聪两朝,代善立下赫赫战功,在皇太极称帝时被封为和硕礼亲王。
并且在皇太极去世后,坚决维护顺治帝。
嫡三子莽古尔泰,其生母富察衮代出身沙济富察氏一族,同乾隆的孝贤皇后同出一族,有共同的先祖檀都。而衮代便是檀都的玄孙女,二婚嫁给了努尔哈赤为继妃。
衮代是努尔哈赤四位大妃中,陪伴太祖时间最长的,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
只是后代被太祖休弃,被亲子莽古尔泰所杀。
莽古尔泰年少时便跟随父汗一起从征乌拉部,十分骁勇善战,接连攻克六城。天命元年时,被封为“四大贝勒”,为正蓝旗旗主。天命四年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总兵杜松等部;天命五年追击明军到浑河;天命十一年攻克喀尔喀蒙古巴林部,皇太极继位后仍旧多次立下战功。
嫡四子皇太极,皇太极因为在“四大贝勒”中年纪最小,所以人称“四贝勒”。其生母孟古姐姐是叶赫部东城贝勒杨吉砮的女儿,深得太祖的宠爱。
而皇太极从小便十分聪慧,喜欢读书,在努尔哈赤众多南征北战的儿子中只有皇太极看书识字。再加上努尔哈赤常年跟几位年长的儿子一起南征北战,家中的事务便都交给了皇太极。而皇太极将这些事情都打理的井井有条。在生母去世后,皇太极跟随父兄们一起上战场杀敌立功,很快便成为能文能武之人;
嫡五子德格类,是莽古尔泰的同母弟,德格类在努尔哈赤8嫡子中是最为默默无闻的一个,但毕竟是大妃衮代所生的嫡子,自然建功立业的机会要多一些。天命六年,率兵攻打集奉堡,攻克海州;紧接着又同阿巴泰一起征讨蒙古扎鲁特部;天命十一年被封为多罗贝勒;天聪五年时,管理户部,后在同母兄莽古尔泰去世后,为正蓝旗旗主贝勒。
嫡六子阿济格、嫡七子多尔衮、嫡八子多铎,是努尔哈赤最后一位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阿巴亥是乌拉部国主满泰的女儿,12岁嫁给努尔哈赤,很快便坐稳了大妃之位,是努尔哈赤晚年最为宠爱的后妃。
正因为生母得宠,努尔哈赤爱屋及乌,自然也宠爱阿巴亥所生三子。
所以在三子尚且年幼时,便让其统领满洲镶黄旗与正黄旗。
到了皇太极继位后,阿济格为镶白旗旗主贝勒,多尔衮为正白旗旗主贝勒。
三兄弟皆为能征善战之人,所以崇德元年,多尔衮与弟弟多铎被直接封为亲王,阿济格被封为郡王。而阿巴泰虽然年长阿济格16岁,但只是被封为贝勒。
8位嫡出的兄弟如此能干,对于阿巴泰而言,在崇德元年能够被封为贝勒确实已经十分难得。
毕竟阿巴泰7位庶出的兄弟,不仅建功立业的机会极少,就连最终的爵位大多为辅国公、镇国公、镇国将军等。
到了顺治朝时,作为顺治帝的七伯父,被晋封为多罗绕余郡王。
而硕塞呢?
与阿巴泰相比,确实“幸运的多”!
皇太极的后宫,除了“崇德五妃”外,还有两位大妃,这7位所生的皇子皆为嫡子。
按理说皇太极的嫡子数量应当比父汗努尔哈赤要多,但可惜的是皇太极仅有6位嫡子,长大成人、建功立业的只有2位:
大妃钮祜禄氏,是开国五大臣额亦都的女儿,为皇太极生第三子博洛会,博洛会七岁夭折;
继妃乌拉那拉氏,是努尔哈赤第四位大妃阿巴亥的族姑,为皇太极生两子一女。两子中次子洛洛早逝,长子豪格长大成人。豪格在天命朝时便从征蒙古,凭战功被封为贝勒,而且取代褚英嫡长子杜度,成为“四小贝勒”之一,为镶白旗旗主贝勒。
皇太极继位后,改为统领镶黄旗,天聪六年晋封为和硕贝勒,三年后改领正蓝旗。
崇德元年,凭赫赫战功,以及皇太极嫡长子的身份晋封为和硕肃亲王。
东宫宸妃,所生的皇八子,不足百天夭折;
西宫侧福晋庄妃(孝庄文皇后),所生的皇九子福临,年仅6岁登基,做了18年的皇帝。
西宫贵妃娜木钟,所生的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在皇太极去世时仅为3岁;虽然在顺治十二年被封为和硕襄亲王,但顺治十三年便病逝了。
也就是说,在皇太极6位嫡子中,长大成人的只有3位,除了顺治帝福临称帝外,只有肃亲王豪格立下赫赫战功,为名副其实的开国功臣。
如此背景下,身为侧妃所生之子的硕塞,自然会得到一国之君的重用。
更何况顺治帝登基时,仅有六岁,不能亲政,需要两位辅政叔王: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来辅佐朝政。慢慢地真正掌握大清实权的便是多尔衮,在多尔衮柄权的过程中,肃亲王豪格即便是在出征四川时结束了张献忠政权,仍旧被多尔衮陷害,幽禁而死。
如此,顺治帝能依靠的兄弟便只有已经开始建功立业的硕塞。
至于顺治帝其他庶出的兄弟,不仅建功立业的机会少,而且爵位都不高,大多为辅国公、镇国公、辅国将军等。
硕塞确实也担得起和硕亲王的爵位,而阿巴泰虽战功赫赫,但多次得罪皇太极硕塞确实也担得起和硕亲王的爵位:
硕塞在顺治元年、年仅16岁时便被直接封为多罗郡王,是处于对硕塞的厚恩,毕竟硕塞是皇太极侧妃(平妻)所生的儿子,地位高于其他庶妃所生的皇子。
至于硕塞的和硕亲王爵位,确实是硕塞靠着自己的战功挣来的:
被封多罗郡王这一年,硕塞便跟随十五叔豫亲王多铎一起西征李自成的农民军;
顺治二年,征伐南明福王朱由嵩,攻破陕西后,直接抵达南京,因屡立战功而被顺治帝多次赏赐。顺治三年,多铎再次跟随十五叔一起征伐蒙古苏尼特部,大败土谢图汗;
顺治五年,平定姜瓖叛乱;
顺治六年,年仅23岁时晋封为亲王。
顺治八年时,统管兵部事务,并且参与议政、掌管宗人府。
值得一提的是,硕塞不仅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功臣,而且在作画上造诣极高,尤其是山水画。硕塞的画作,得到了后人极高的评价。在满清初期八大铁帽子王中,硕塞是唯一一位文武双全者。
硕塞去世后,他的长子博果铎承袭和硕亲王爵位,改爵号为“庄亲王”。
博果铎无子去世后,改由康熙第十六子胤禄来承袭爵位,和硕庄亲王(承泽亲王)爵位在大清共传11王。
而阿巴泰呢?
确实战功赫赫,从1611年23岁开始战场,历经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四朝,均战场杀敌立功;所立下的战功自然比硕塞要多得多。
按理说,即便是阿巴泰嫡出的兄弟们太能干,阿巴泰也能凭战功晋封为亲王。
但是皇太极在位时,阿巴泰多次得罪皇太极:
在皇太极在位18年间,阿巴泰因错受罚的次数不低于10次。不过每次皇太极对七哥的处罚不是罚银子就是罚物,从没有将其降爵或者削爵。因为阿巴泰虽然犯错次数多,但都是小错,实在不需要对其削爵或者降爵。
另外侧妃所生的庶子这一身份,让阿巴泰没有争夺汗位的资格,自然皇太极无需处处为难阿巴泰来实现加强汗权、皇权的目的。更何况阿巴泰战功赫赫,在朝中的威望极高,皇太极自然也要给七哥面子。所以对爱发牢骚的七哥,皇太极是能宽容便宽容。
虽然皇太极对七哥是能宽容便宽容,便总是因错受罚的阿巴泰想要进爵自然也很困难。
结语其实和硕庄亲王(承泽亲王)爵位能成为满清初期八大铁帽子王爵位,也是因为乾隆的缘故。
在乾隆四十三年之前,并无“铁帽子王”一说,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将乾隆朝之前世袭罔替爵位世系厘清,恢复爵位名号,如此才确定了“满清初期八大铁帽子王”。
太祖皇帝的儿子中,代善、多尔衮、多铎为铁帽子王,太宗皇帝的儿子中乾隆确定豪格为铁帽子王,但太宗皇帝的儿子仅一位为铁帽子王确实太少,乾隆便将“贤王”硕塞定为八大铁帽子王之一;跟何况从雍正朝开始,和硕庄亲王(承泽亲王)爵位由圣祖皇帝的后代来承袭;所以和硕庄亲王(承泽亲王)爵位便从远支变为近支;只是硕塞并不配享太庙。
大福晋和福晋都是妻子 只是大福晋是原配 侧妃是贵妾 庶妃是婢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