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炽:当了20年太子,在位仅10个月,他踩下了大明的刹车

越山过去 2024-03-16 10:32:38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皇帝中的一个另类,如同他的帝号一样,他是明朝罕见的仁君。

掌握天下生杀予夺的君王,能以贤仁君临天下,除了靠雄才伟量,就是禀性使然,朱高炽基本属于后者。

1395年,十七岁的朱高炽,被皇爷爷朱元璋,指定为父亲燕王朱棣的世子,1404年,他又被朱棣立为太子,以朱棣嫡长子的身份,在朱棣继承人的位子上坐了三十年。

在太子之位上,他熬了整整二十年才当上皇帝,可是当皇帝不到十个月就突然暴毙。

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做了二十四年太子,还没有当上皇帝就病亡,看起来还不如朱高炽。

可朱标算得上史上第一太子,即便朱元璋有二十五个儿子,因他深受朱元璋和马皇后喜爱,以嫡长子身份九岁当吴王世子,十三岁当太子,地位从来无人能撼动。

而朱高炽从立为世子起,朱棣就心有徘徊,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也一直没有停止争夺继承人之位的图谋。

朱高炽三十年继承人之路如履薄冰,备受打压,当上皇帝还能保持仁厚,更能证明他禀性如此。

不过也靠朱棣给朱高炽打下的威压基础,朱高炽仁厚的禀性才能惠及天下,没有因杀伐不足引起祸端。

而朱高炽不到十个月的仁政,又消除了很多朱棣好大喜功、残暴杀戮留下的弊端。

朱棣不喜欢朱高炽,是因为觉得朱高炽不像他。

朱棣七岁即和其他皇子,穿着麻鞋,扎着绑腿接受军训,武艺骑射上手都不弱。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31岁的朱棣以燕王身份节制明朝大军攻打北元时,亲自带领明军冒着大雪奇袭,大败北元军队,收降北元太尉乃儿不花。

朱元璋闻讯大喜,称赞:“肃清沙漠者,燕王也!”

而朱高炽性格文静,喜欢研读儒家经史,对军事、武学没多少兴趣,遇事也不像朱棣果决狠厉。

朱棣觉得二儿子朱高煦性格和他接近,所以更喜欢朱高煦。

朱高煦生得威猛,长大后又武艺出众,喜欢和将领结交,行事也狠辣不拘,在朱棣眼里是有帝王魄力的表现。

而狠辣的老祖宗朱元璋,却很讨厌朱高煦,反而看好文静的朱高炽。

少年时,朱高煦和朱高炽等一众皇孙,在南京宫中朱元璋专为皇家子孙创办的“大本堂”学习,朱高煦伙同其他几个皇孙言语嘲讽朱高炽,遭到朱元璋痛斥。

朱元璋很少对皇孙动怒,却难以忍受朱高煦,觉得朱高煦狡黠、狠愎。

朱高煦的舅舅徐辉祖也说过:“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

朱元璋也喜欢像自己的儿子,除了太子朱标,朱元璋最欣赏朱棣,还是因为朱棣身上有他的影子。

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因对朱标的执念,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因朱允炆性情柔弱,朱元璋曾一度想换皇储,把朱棣立为太子。

有大臣劝谏称,朱棣上有两个哥哥,立为皇储容易生乱,朱元璋才放弃易储的想法。

另一方面,朱棣不喜欢朱高炽的柔弱,但朱元璋并不觉得朱高炽柔弱,而是觉得他有“君人之识”。

后来朱高炽登上皇位之后所做的一切,都证明了朱元璋并没有看错人。

朱高炽被朱元璋亲自点为燕王世子后,有次朱元璋让几个世子凌晨去检阅军队,其他世子都破晓时开始检阅,朱高炽却把时间延后。

朱元璋问他原因,他说天太冷,应该让士兵吃了早饭再检阅。朱元璋训练他读奏折,他只捡奏折中的军政大事向朱元璋汇报,奏折中有文字错误他也不说。

奏折朱元璋已经提前看过,就提示他有没有疏忽,他解释文字错误这类小事,不应该提出来麻烦皇上。

他应对灾情的看法,充分表现出体恤百姓的态度,也让朱元璋很满意。

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后,朱高炽一改文弱形象,表现出坚定的担当。

不知道朱高炽是不喜武导致肥胖,还是肥胖导致不喜武,但他不喜武并没有让他害怕武力。

建文二年,朱允炆派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进攻北平讨伐朱棣。

此时朱棣带走精锐主力,离开北平去谋取宁王的八万精兵和六千战车,北平交给朱高炽防卫,当时朱高炽手下只有一万多老弱残兵。

完全不对称的危局之下,朱高炽的仁德显示出威力。

他提前做好武备后,就尽心抚慰城中百姓,礼贤下士广泛征求城中谙熟军旅之人的意见,凝聚出众志成城的局面,不仅让李景隆的大军久攻不下,还主动出击骚扰,把李景隆的大军逼退十几里。

守城一月余,朱棣率燕、宁十万精锐杀到,朱高炽开城出击,里应外合大败朝廷五十万大军,一举逆转了燕王和朝廷的攻守之势。

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可以说,成功守住北平,奠定了朱棣当皇帝的基础,北平失陷,历史或将改写。而守住北平的人,是喜文不喜武,胖得出奇脚上有毛病,走路都经常跌倒的朱高炽。

接下来的战事,朱高炽留守北平,老二朱高煦则跟随朱棣向南进发,挑战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

留世子稳固大本营很有必要,况且朱高炽的身体情况也确实不宜出征,这次父子分工,又拉开了朱棣对朱高炽的感情距离。

朱高煦在南征中,多次救下朱棣的性命。

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兵败被困时,朱高煦赶来救驾。朱高煦临上阵前,朱棣拍着他的肩膀,意有所指的说到:“世子经常生病,你好好作战吧。”

在北平守卫战时期,朱棣身边的宦官进谗言,说朱高炽会为建文帝守北平抗拒朱棣。

朱棣心中犹疑问朱高煦:“你哥哥向来孝顺,不至于做出这种吧?”

朱高煦趁机挑拨:“哥哥是孝顺,不过太祖时候,哥哥和皇太孙很要好。”

朱棣南下后,建文帝朝中的大臣方孝儒,都感觉出朱棣对朱高炽的不信任,故意写了封信派人送给朱高炽,许诺朱高炽归顺朝廷,就封他为燕王。还把这件事广为传扬。

留在北平的宦官,赶紧把这件事向在前线作战的朱棣汇报,朱棣正满心疑虑的时候,朱高炽已经派人把方孝儒的使者和没有拆开的信,送到朱棣面前,这才打消了朱棣的怀疑。

日近日亲,日远日疏,朱高炽喜文不喜武,身体状况又不适应征战。

“靖难之役”前打北元,朱棣就经常带着朱高煦和朱高燧征战,感情上难免疏远朱高炽,亲近朱高煦和朱高燧。

等朱高煦听到朱棣说出世子经常生病,让他好好作战的话,他肯定会看做是让他梦想成真的许诺,而且这个许诺,很快就会从世子变成太子。

朱棣登基两年后开始考虑立太子,确实也考虑过立朱高煦。

拥戴朱高煦的军界高官不少,以淇国公丘福和驸马永春侯王宁为代表。

而文官则大多拥戴朱高炽,解缙一句朱棣有个“好圣孙”,才让朱棣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

朱棣太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了,他立朱高炽为太子,更大程度上是想把皇位传给朱瞻基。

当太子二十年,朱棣基本还是信任朱高炽,朱棣亲征北元,五次让朱高炽监国,最长一次监国,时间将近四年。

不过朱棣恩准朱高煦的请求,收回了外放朱高煦的成命,让朱高煦在京和朱高炽作对长达十三年,解缙等不少拥护朱高炽的大臣,也被朱高煦陷害至死。

或许朱棣留朱高煦在京,有制衡太子和为太子彻底解除隐患的双重用意。

在朱高煦恶行爆发,朱棣要贬他为庶人时,还是朱高炽痛哭流涕为他求情,才保住了他汉王的爵位,外放乐安属地。

朱高炽的三弟赵王朱高燧,也伙同朱高煦夺嫡,多次诬陷太子,又恃宠而骄做了许多违法事。

朱棣要褫夺朱高燧的冠服,又是朱高炽求情,朱高燧才保住了王位。

朱棣病重的时候,朝中有人勾结内侍,想要毒死朱棣立朱高燧为帝。

事败后朱棣质问朱高燧,朱高燧吓到失语,还是朱高炽力保事情与朱高燧无关,保住了朱高燧的性命。

朱高炽继位后,立即赦免被朱棣杀掉的建文帝旧臣家眷,启用一些被朱棣罢免的建文帝旧臣,平反朱棣设立法外“诏狱”,放纵东厂、锦衣卫横行造成的冤狱,停建朱棣的大工程,并停止在云南、安南采办黄金和珍珠。

郑和下西洋也被朱高炽叫停,对北元他放弃进攻改为防御。

朱棣多次大规模征伐北元,其中五次亲征,虽然削弱了北元,但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效果不能和汉武帝打匈奴相提并论。

汉武帝没有亲征,都耗空了文景之治积累的国力。朱棣五次亲征,还花二十年建北京,一改藩国政策把安南并入版图,年年都要劳师远征平叛,郑和又不断下西洋,虽有扩大影响的巨大作用,但耗费已经难以承受。

永乐种种“盛世”景象,都是建立在掏空国力、累积矛盾的基础上,朱高炽再不刹车,明朝要不了几十年,就会被朱棣的好大喜功撞毁。

朱高炽不惜背上不孝的骂名,也要废止朱棣的一系列弊政,除了因他禀性仁厚,也是“永乐盛世”危机堪忧。“

永乐盛世”农民起义达十几次,活得下去不会连女人唐赛儿也要造反。除了唐赛儿引发的大规模起义,其他十几次小起义,地方县志都有记载。

朱高炽一方面踩下刹车,一方面减轻赋税休养生息,施行仁政稳住了大明局面。

尽管他只做皇帝十个月不到就驾崩,但他的所作所为,也能配得上仁宗的称号。

0 阅读:74

越山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