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越来越多的人不想要女儿,更想要儿子?3个原因现实又心酸

布谷妈妈 2025-03-29 20:24:47

朋友琪琪生了孩子,是个女儿。

我们一群姐妹聚在她家吃饭,大家正围着小宝逗得乐呵,她忽然笑着说了一句:

“我更愿意她是个儿子。”

我们一愣,以为她开玩笑,要知道,琪琪对这孩子宝贝得不行,满眼都是宠溺。

再说,平时看她也不重男轻女啊。

看我们不解的样子,她补了一句:“我就是因为太爱她了,才觉得儿子更好。”

她说了3个原因,确实现实又无奈。

一:女儿终究是“别人家的人”?儿子才是“根”?

我刚结婚的时候,邻居婶婶就笑着跟我说:“你以后就是别人家的人了。”

我反驳她说:“怎么会?我以后还是会经常回啊。你看咱们村的男孩子,出门打工,也就过年回来看看父母,女孩子反而回来时间多。”

婶婶无奈地笑了笑:“还是不一样的。”

婶婶家2个女儿,一个嫁外省,一个嫁邻村,但都在外地打工。

平时好不容易有几天长假,孩子嚷着要“回老家”。

可这个“老家”,都是孩子们的“奶奶家”,而不是她这个“外婆家”。

尤其是嫁外省的大女儿,每年都只有过年的时候回来一次,还没住上2天又急匆匆去上班。

她也跟大女儿说过,要不下次过年回这边过吧?

但女婿却不愿意,说“不习惯”、“孩子认生”、“不方便”、“爷爷奶奶孤单想孩子”等等。

就这样,女儿嫁出去后,婶婶深切地感受到,女儿是“别人家的人了”。

婶婶说,就算村里的男孩子们出去打工,只有过年才回来,但好歹,这里是他们的“根”,能理所当然带着老婆孩子回来的地方。

婶婶的无奈,其实,很多妈妈会感同身受。

妈妈辛辛苦苦将女儿抚养长大,结婚后,她却要围着别人家的家庭转。

看着她喊别人“妈”,照顾别人家老人,回来长住一次都成奢望。

心里那个落差感,谁都不会说出来,但谁都懂。

不是不愿意她幸福,而是怕自己在她的生活中,慢慢失去位置。

很多妈妈小时候是“外婆家的常客”,长大之后成了“回娘家的客人”。

她们太清楚,那种分离,是怎样一点一点在生活里渗透。

于是她们开始想,如果生个儿子,是不是就不会有这种“被割裂”的感觉了?

是不是逢年过节,孩子就是自然地在自己身边?

妈妈不是不爱女儿,是舍不得她最终离开,是怕她用尽全力去经营别人家的团圆,却忘了,自己也是个需要被惦记的女儿。

二:怕女儿经历“生孩子的痛”

一个女性要从“女孩”成长为“妈妈”,中间要穿越多少现实和生理的风暴?

十级疼痛的分娩、生完之后身体的撕裂感、产后抑郁、脱发、崩溃、失眠、社交焦虑、职场边缘化……

每一项,单拎出来都能让人头皮发麻。

而这一切,几乎是每一位母亲的“标配套餐”。

有的妈妈生完孩子之后才明白,什么叫“从死亡线上走一圈”。

更让她们心疼的是,她们的女儿,有一天也可能走上同样的路。

不是不相信时代在进步,但就算进步了,生孩子的那道门槛依然还在那里。

而男性,可以永远站在门外观望。

她们不舍得女儿吃这种苦,也不愿她未来为母则刚、为母则困、为母则焦虑。

她们知道,自己有多难受,夜里喂奶时有多绝望,在育儿群里看着别人“娃好乖”时有多自责。

所以,她们有时宁愿生个儿子。不是偏爱他,而是知道——他的人生里,至少少了一场“不可规避的疼痛”。

这是一个母亲对女儿最深沉的悲悯。

不是不想生她,而是怕自己亲手交给她一份太苦的命运清单。

三:女儿“嫁错人”的代价太高,怕她走弯路

恋爱自由了,婚姻不将就了,听起来都是好事。

可在妈妈的眼里,这些“自由”的背后,其实藏着更多风险。

女孩嫁错人,不只是感情受伤那么简单。

可能是一段极度消耗的婚姻;

可能是婆媳夹击的内耗;

可能是对孩子的不舍和对痛苦婚姻的隐忍;

甚至可能是一段需要花十年才能走出来的挣扎人生。

妈妈们不怕教育女儿做独立女性,却害怕她再独立,也抵不过婚姻的风浪。

她们太明白,那些外人一句“将就一下”、“为孩子忍忍”的话语,会在女儿心里扎多深的刺。

有些妈妈自己就走过一段烂婚姻,她们的痛,没人能替。

她们怕女儿重蹈覆辙,所以开始怀疑,自己有没有能力保护她。

于是她们在内心动摇了。

她们开始觉得,生儿子可能没那么多心累。

不需要为他的婚姻患得患失,不需要帮他拆婚姻的地雷阵,更不用在深夜独自担心他的安全和情绪。

不是偏心,是没底气;不是不想要女儿,是太清楚她要面对的世界有多复杂。

四:不是不想要女儿,是太害怕她受苦

每一个说“不太想要女儿”的妈妈,背后其实都藏着一句不敢说出口的真话:

“我怕她变成我。”

怕她像自己一样拼命讨好、委屈求全;

怕她像自己一样,努力工作还要被质疑是“当妈不称职、不顾家”;

怕她像自己一样,在深夜躲着孩子偷偷掉眼泪。

我们都说“男女都好”,但这个“都好”的前提是——这个世界能对她们一样好。

可现实不是。

所以我们退而求其次,想生一个“少受罪”的孩子,一个不用担心月子期被冷落、不用为了孩子牺牲事业、不用在婚姻里委屈求全的孩子。

很多人误会了这些妈妈,以为她们重男轻女。

其实她们只是太清醒。

她们知道自己走过的苦,不想再让女儿来走一遍。

她们不是怕养女儿,是怕这个世界还不够温柔。

愿有一天,妈妈们可以不再犹豫、恐惧、内耗,不是因为变得麻木,而是因为我们真的为女儿创造了一个更好的世界。

那个时候,她不再是“小棉袄”,也不是“别人家的人”。

她是光,是风,是拥有完整人生的她自己。

不是我们不爱女儿,而是我们太明白这个世界对她有多不公平。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0 阅读:70
布谷妈妈

布谷妈妈

每日一篇科普原创,解决育儿路上百种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