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7岁任湖北省委书记,后官至副总理,推动三峡工程,遗言很感人

史在没有弦 2024-08-31 03:08:1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在1954年的一个炎热夏季,湖北省的长江岸边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洪水灾害。当时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站在泛滥的江边,眼前一片狼藉,心中却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三峡区域建造一座大坝,以永久解决长江的水患问题。他是否能预见到,这个念头将成为他一生的挑战与遗憾?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王任重于1917年诞生在一个纯朴的农民家庭中,他的童年在物质匮乏中度过,但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尽管家中贫困,王任重的父母深信教育有力量改变命运,他们不想让儿子重蹈覆辙,决心让他接受教育。为了筹集学费,他们甚至不得不放下身段,向亲友乞贷。

王任重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学习让父母的牺牲得到了回报。他在学业上成绩优异,还在逆境中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这种坚持和努力,最终让他成为了家族中的骄傲。

在那个充满动荡的时代,许多青年学子被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触动,王任重亦是如此。他的心中充满了改变现状的激情和热血。中学时期通过同学的引荐,王任重加入了共青团,自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开始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

在1931年11月,毛主席因王明领导的集团动作而被边缘化,被排除在中共中央的主要决策圈外。这时王明集团试图彻底将毛从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上移除。到了1932年的冬季,毛主席前往赣南地区进行调研,期间并未收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召开的重要会议通知。事态紧急,王盛荣接到命令,必须迅速通知毛主席赶往会议地点。

王盛荣带领一个小队急行军向赣南进发。途中,天气恶劣且路途遥远,他们在到达毛主席下榻的村庄之前,一路克服重重困难。当王盛荣和他的队伍刚抵达村庄时,突然传来枪声,令情势更加紧张。

担心毛主席的安全,王盛荣和他的队伍小心翼翼地靠近发生枪战的地点。在他们快接近毛主席的警卫时,突然看到一名反动民团分子正举着刺刀向毛主席靠近,而毛主席因背向敌人而未能察觉危险。

在关键时刻王盛荣大喝一声,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随即毫不犹豫地开枪将之击毙。王盛荣的及时行动和他的队伍的加入,迅速改变了战斗的局势,使我方逐渐占据上风。

敌人被击退后,王盛荣迅速向毛主席汇报情况,告知他会议的紧急性。然而,毛主席此时正受痔疮之苦,行动困难,几乎无法行走。

情况紧急下,王盛荣果断作出决定,他把自己的长枪交给同伴,与其他几名红军战士合力抬起毛主席,冲破敌人的封锁。在队友的掩护下,他们终于突出重围,确保毛主席及时参加了会议。

1937年的秋季,王任重踏上了通往延安的路程,投身于中央党校的学习深造。他的学业一年后告一段落,随后他回到了冀南地区,担任地方五地委的书记。王任重才华横溢,演讲稿往往一次成稿,足以直接在《冀南日报》上发表。他的政治生涯很快进入了新阶段,被提拔为冀南区委的宣传部长。

王任重的党内生涯因其出众的领导才能而备受瞩目。即便在年轻时,他已经获得了包括毛主席在内的党高层的重视。他的儿子曾好奇地问他原因,王任重笑答,可能是因为他的农家背景和师范学生的经历与毛主席有类似之处。然而,真正让他受人欢迎的,是他身上所体现的共产党人的诸多美德:他不计个人得失,无论升迁还是降职,总能泰然处之。

1942年冀南抗日战争进入最为艰苦的阶段,党的决策是让干部下放到基层,王任重接受了这一决定,还乐观地接受了四地委书记的职位,即使这意味着他的职务有所降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他在党的八大期间被提名为中央委员的候选人,他却谦虚地劝说代表们推举更多经验丰富的老干部。

当陶铸被调往中央工作,王任重接任中南局第一书记。他谦虚地表示,自己无法与陶铸相比。王任重的谦逊和实力,在党内外都得到了认可。他使用人才时不问出身,不分地域,无论是革命前辈还是年轻干部,他总是公正无私。湖北的干部队伍因他的领导而变得团结和谐。即使他只有37岁,王任重已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

1954年遭遇了长江流域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洪水灾害,影响范围扩展至枝江以下的1800公里河道。连续50天的梅雨季节进一步加剧了洪水的严重性,导致长江水位突破历史记录。湖北省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关键性,成为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在这场灾难面前,时任武汉市委第一书记王任重面临了巨大的挑战。自古以来,治理江河一直是中国的难题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应对潜在的洪涝灾害,中央政府在长江荆江流域推动了分洪工程的建设。1952年春季荆江分洪工程动工,仅用75天便完成了首期主体工程,这为后续的灾害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该工程完成后在党内引发了激烈的争议。一些人质疑这项工程的实用性,认为在实际灾害中开闸分洪可能并不可行。1954年的洪水灾害成为了对此工程一个重大的考验。

当讨论是否开闸分洪时,意见产生了分歧。其中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持反对意见,而武汉市委书记王任重坚持应立即开闸泄洪。在两派争论未有结果时,邓子恢传达了中央的决定,支持开闸分洪的策略。

到了7月洪水达到顶峰,水位几乎与防洪堤齐平,不时有浪涌超堤冲击低洼地区。从7月起,荆江分洪工程进行了三次开闸操作,总共释放了约122亿立方米水量,分洪区和蓄洪区几乎达到饱和状态。

在王任重的指挥下,分洪区的民众得到了有效的疏散,确保了无一人因洪水丧生。这一成功的防汛操作极大地保障了荆江两岸及江汉大堤的安全,显著降低了洪水对武汉的威胁。

随着洪水逐步得到控制,王任重随后关注于灾后重建和民众的再安置问题。因为分洪区已积水,当地农民暂时无法回归原有耕地。因此,他命令在分洪区建立安全区,确保即使民众回迁也能安全耕作,直到洪水完全退去后逐步进行重建。

武汉这次成功抗洪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扬,还引起了国际注意。印度总理尼赫鲁在访华时,特地询问了武汉的防洪经验,对中国全民动员抗洪的精神表示深刻的敬意。

在1957年的秋季,毛主席在武汉会见了湖北省的高级领导,包括省委负责人王任重及几位地委书记,讨论的主题是农业合作化的实施经验。计划于9月5日下午三点召开的这场会议,原定毛主席居中,周围围坐其他人员。

毛主席进入会场后立即感觉到布局过于正式,类似传统的审讯场面。他提议改为圆桌会议,以便打破传统的上下级界限,鼓励更自由的讨论。“把这些排列改成圆桌,不设主席台,也不需要记录员。”工作人员迅速按照指示调整了会场布置。

会议开始时毛主席鼓励大家摒弃提纲,自由发言,“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说真话,不要浪费时间讲假话。”然而初步的反应是出人意料的沉默,整整持续了十五分钟。虽然随后的发言都围绕农业合作化的积极面进行,但对存在的问题只字未提,这让毛主席显得有些不耐烦。

由于第一天的会议过于单调且缺乏真实讨论,毛主席中断了发言,宣布第二天继续讨论,并专门强调要深入探讨农业合作化面临的挑战。他指示工作人员告知王任重,要求第二天的讨论必须更加深入实际。

王任重接到指令后,连夜组织了一个省委书记处的紧急会议,仔细审视和准备第二天的讨论内容。第二天的座谈会上,王任重和其他几位领导详尽地展示了湖北省在接下来几年的农业发展规划,这次他们的汇报明显更具深度和诚意。

这种改变让毛主席感到满意。他在会议接近尾声时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昨天的会议令我失望,而今天的讨论让我感到欣慰。”他再次强调了会议的真实意图,更重要的是收集真实的反馈和建议,这也体现了他对平等交流和诚实沟通的重视。

在1978年的历史转折点,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纪元,同时也在纠正过去的错误对待,对诸如王任重这样曾受冤屈的资深干部予以重视。王任重不仅拥有华北地区公认的才华,还在建国后累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因此被中央组织部门从陕西调至北京,出任副总理一职。

在担任副总理期间,王任重接管了前任纪登奎负责的部分重要领域,包括主管农业和财经委员会。王任重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才智在这一新角色中得到了充分发挥。1983年,他进一步被任命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随后还担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

值得注意的是王任重在湖北任职期间对三峡工程的设想始终未曾放弃,他在湖北期间推动该项目,调入中央后也继续为这一宏伟工程呼吁和奋斗。王任重积极参与三峡工程的多次论证和推广活动,展现了他对这一工程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

1992年随着全国人大的批准,三峡工程正式获得绿灯,预计1994年动工。不幸的是,王任重无法见证这历史性的时刻。他在同年3月因病急逝,享年76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留下遗愿,要求家人将他的骨灰撒在即将建造的大坝所在地,希望以这种方式见证长江的变迁,并确保湖北沿岸的居民不再受到洪水的威胁。

三峡工程自2009年完工以来,彻底改变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面貌,洪水灾害得到了根本性的遏制。王任重的前瞻性构想为当地带来了安宁,还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每年为国家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收益。这座工程的成功充分证明了王任重的洞察力和远见,他以半生的努力,确保了亿万长江流域居民的安全与繁荣。他是一位优秀的革命同志,也是一位卓越的领导干部。在此我们向他的卓越贡献表示最高的敬意!

6 阅读:3753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