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发育障碍,起病于童年期,影响可延
续至成年,可共病多种神经精神障碍。早期识别、诊断和规范治疗对ADHD的预后有重要作用。但我
国儿童精神和发育行为专科医师人数不足、社会防治系统不完善,基层儿科和儿童保健科医师对
ADHD尚存在早期识别不够、诊治不规范等情况。本共识旨在为儿童保健医师、全科医师和发育行为
经发育障碍,起病于童年期,影响可延续至成年,其
主要特征是与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缺陷和(或)
多动冲动。全球儿童发病率约为7.2%[1],60%~
80%可持续至青少年期,50.9%持续为成人
ADHD[2⁃3]。约65%的患儿存在一种或多种共患
病[4]。ADHD不仅损害学习功能,还存在其他多方
面、涉及生命全周期的损害。早期识别、诊断和规
范治疗可显著改善ADHD的预后。据统计,我国儿
童ADHD患病率为6.26%(约2300万人)[5],但就诊
率仅10%左右[6],提示家长及社会宣传、医务人员
培训不够。2006年中华儿科杂志发表的“儿童注
意缺陷多动障碍诊疗建议”为指导和规范我国儿童
ADHD诊治发挥了重要作用[7],但是近年来ADHD
的复杂性逐渐被认识到,其诊断标准以及治疗干预
有很大进展,ADHD诊疗方案需相应更新。由于我
国儿童精神科医师短缺,大量ADHD患儿常首诊于
全科医师、儿童保健医师和发育行为儿科医师。而
我国发育行为儿科医师人数不足,儿童保健医师和
全科医师缺乏相关培训[8⁃9]。2015年中华医学会精
神医学分会组织出版的“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
治指南”第二版进一步从精神专业角度系统讲授了
ADHD防治的相关内容[6],但相关儿科医务人员对
指南理解应用不够,源自儿科临床实践的诊疗共识
将更有利于提高发育行为儿科医师、儿童保健医师
和全科医师针对各种罹患ADHD的高危儿童进行
长期监测、定期筛查和家校宣教的意识,提高诊疗
能力。因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
经过2年多次反复讨论,邀请儿童精神医学专家、
儿童神经内科专家参与,参照国际最新进展,结合
我国儿科临床实践特点,达成以下临床实践专家共
识,旨在提高我国儿童及妇幼三级卫生服务体系
ADHD早期识别、诊断及治疗的规范性和同质性。
一、ADHD的早期识别
儿科医师应掌握不同年龄阶段ADHD的行为
标志及高危因素,对父母及教师做好科普宣传,做
好早期识别。
(一)不同年龄阶段ADHD的行为标志
ADHD的核心症状是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当
儿童出现与其发育水平不相适应的注意缺陷、活动过
度,同时伴有学习或社交等单一或多个功能损害,则
应考虑存在ADHD可能。了解不同年龄阶段ADHD
的症状差异性,有助于早期识别ADHD患儿(表1)。
(二)对有发生ADHD高危因素的婴幼儿进行
监测
ADHD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
为ADHD的发生是在胚胎期和婴儿早期由复杂的
遗传易感性与暴露环境多种不利因素协同作用的
结果。因此应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儿童进行监测和
早期识别,从年龄及病程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
重点监测人群包括以下两种。
1.具有遗传易感性的高危儿:有患ADHD的兄
弟姐妹、父母或其他亲属[10⁃11]。
2.具有环境易感性的高危儿:(1)母亲孕期和
围生期直接和间接吸烟、饮酒、感染、中毒、营养不
良、服药、产前应激,胎儿宫内窘迫、出生时脑损伤、
出生窒息、低出生体重等[12⁃13]。(2)铅暴露、双酚A
等环境暴露[14]。(3)长期摄入富含加工肉类、披萨、
零食、动物脂肪、氢化脂肪和盐等的西式饮食[15]。
(4)父母关系不良、父母情绪不稳及教育方式不当
(如消极、挑剔和严厉)等。
二、ADHD的规范诊断
儿科医师应掌握ADHD的临床评估工具应用、
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ADHD共患病的识别,实现
年龄及病程两方面的早期诊断。
(一)ADHD的临床评估
儿科医师和儿童保健医师应对存在学业或行
为问题,并伴有注意缺陷、多动或冲动症状的4~
18岁儿童尽早启动筛查和评估[1]。诊断及治疗前
可参考筛查量表或诊断性工具进行评估,治疗后可
采用疗效评估问卷、不良反应问卷等进行评估。儿
科临床常用问卷有如下几种[6,16⁃17]。
1.ADHD诊断量表父母版:内容涉及注意力缺
陷、多动⁃冲动核心症状共18个条目,用于ADHD症
状评定。
2. Vanderbilt父母及教师评定量表:内容涉及
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
焦虑或抑郁、抽动障碍以及学习问题、人际关系共
8方面,用于ADHD症状、共患病及功能损害评定。
3.Swanson,Nolan and Pelham父母及教师评定
量表(Swanson,Nolan and Pelham Rating Scales,
SNAP)⁃IV:内容涉及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对立
违抗障碍、品行障碍、焦虑或抑郁以及学习问题共
6方面,用于ADHD症状、共患病及功能损害评定。
4.Conners量表:分为父母量表、教师量表及简
明症状量表,内容涉及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和品
行问题、学习问题、躯体问题、焦虑问题等方面,用
于ADHD症状、共患病及功能损害评定。
5.困难儿童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children
with difficulties,QCD问卷):内容涉及清晨或上学
前、学校、放学后、晚上、夜晚、总体行为共6方面,
用于ADHD社会功能评定。
此外,初诊除据情况选择症状、共患病、功能损
害评定工具进行评估以外,还应进行认知能力
评估。
(二)ADH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2岁以前出现核心症状且伴单一或多个功能
损害(如学业、社会功能等)的4~18岁儿童应尽早
启动筛查和评估,在全面临床访谈和心理社会评估
基础上进行诊断[2,18⁃20]。特别需要注意的是6岁以
下儿童诊断ADHD应谨慎,筛查阳性者可列为监测
对象监测、随访,暂不轻易诊断。
1.病史采集:除围绕ADHD主要临床表现、病
程、共患病、社会功能和影响因素采集病史以外,还
需特别注意收集全面的发育史和可能存在的精神
障碍史、访谈并观察家长和儿童(包括精神状态评
估、行为观察),重视教师提供的在校信息,结合儿
童临床评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1)从父
母或养育人处采集相关信息时,应注意核心症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