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玉兰,今年三十五岁,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
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我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局限在那个小地方。
家里兄妹四个,我是老大,下面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父母重男轻女,读到初中毕业,家里就让我辍学去打工,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用,迟早是别人家的人。
后来我在工厂里认识了我的丈夫张强。
他比我大三岁,老家离我们村不远,家里也不富裕,但他性格老实,对我挺好。
那时候,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资格挑剔,嫁了他,至少可以离开家里,过自己的日子。
我们结婚的时候,婆家没什么钱,婚礼办得简单。
我也没计较这些,想着日子是两个人过出来的,只要两口子同心,苦点累点没什么。
但是,我万万没想到,婚后的生活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简单。
丈夫家里有婆婆和一个小姑子。
婆婆是个非常强势的人,说话做事从来不讲道理,小姑子比我小五岁,性格娇惯,什么事都要我这个嫂子让着她。
刚结婚那几年,我心里气过,委屈过,但为了家和万事兴,我都忍了。
我们婚后很快有了一个儿子,日子虽然清贫,但我一直勤勤恳恳地操持着这个家。
丈夫在外打工,我在家带孩子,顺便种点地,伺候婆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以为我所有的付出,婆婆和丈夫都会看在眼里,直到几天前发生的事情,彻底打碎了我的幻想。
腊月二十二,天冷得刺骨,但家里却热闹得很。
婆婆叫我们一家人都回去,说要商量分家产的事。
婆婆有两套老房子和几亩地,土地承包款每年也有几千块钱,算是在村里条件不错的家庭了。
我和丈夫带着孩子一早就赶了回去,小姑子也带着她的丈夫和孩子回来了。
大家坐在炕上,婆婆清了清嗓子,直截了当地说:“我今年六十了,也该把家里的事安排一下。
我琢磨着,咱家两套房子,一套给强子(我丈夫),一套给小丽(小姑子)。地呢,也分成两份,你们兄妹俩一人一半。”
婆婆的话刚说完,我心里一凉。房子和地都分给了丈夫和小姑子,那我呢?这个家,这些年我操持得最多,付出最多,怎么一点都没有我的份?
我忍不住问了一句:“妈,那我呢?这家我也操劳了十多年了,难道就没有一点属于我的东西吗?”
婆婆的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摆摆手说:“你是儿媳妇,又不是我女儿,这些东西本来就是我们老张家自己的。
你嫁进来,能有住的地方就不错了,男人才是咱家的根,你就别掺和了!”
听了这话,我气得浑身发抖,却又说不出话来。
丈夫拉了拉我衣袖,小声说:“算了,这事别争了。”他倒是轻描淡写,可他有没有想过,我这些年为这个家付出了多少?
我嫁过来的时候,家里穷得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是我一点一点攒钱,把家收拾得像个样子,孩子也是我一手带大的。
如今婆婆一句话就把一切都分给了小姑子和他,我连半句反驳的权利都没有。
那天晚上,我一夜没睡。
第二天一早,我起身收拾行李,打算带着孩子回娘家。
丈夫看我动作大了,急了:“你又闹什么?不就是分家产吗?咱们不缺吃不缺穿的,再说,房子本来就是我妈的,她想怎么分是她的事,你操什么心!”
我冷冷地看着他,心里一片凉意:“张强,你是不是觉得我这个老婆一点价值都没有?这么多年,这个家是我在撑着,现在说分就分,连句商量的话都没有,凭什么?你妈分家产没我的份,那我还留在这个家干什么?伺候你们母子吗?”
他愣住了,半晌说不出话来。
我拎着行李走到门口,婆婆堵住了我:“你跑了谁给我养老?我辛辛苦苦把强子拉扯大,现在你想拍拍屁股走人,哪有这么容易!玉兰,你别忘了,你是儿媳妇,伺候公婆是你该尽的本分!”
我冷笑着看着她:“妈,我伺候你这么多年,你可曾把我当成一家人?既然你心里只有儿子和女儿,那就让他们伺候你吧,我不伺候了!”
我头也不回地走了,留下婆婆站在原地大喊:“你跑了,谁给我养老?”
回到娘家,父母虽然嘴上埋怨我不该闹脾气,但看我脸色不好,也没多说什么。
弟弟和妹妹都在家过年,家里热闹得很,我心里却一片冰凉。
弟弟问我:“嫂子,这次你真不打算回去了?过了年咋办?”我没回答他的问题,只是低头看着手里的手机。
晚上,小姑子给我打了个电话,语气很不善:“嫂子,你也太不懂事了吧?我妈分家产,那是她的事,你一个外人操什么心?再说了,房子分给我和我哥,你以后还不是住在家里?你走了,不还是得回来?你这闹得,村里人都笑话我们家了!”
我气得直发抖,正要回她话,电话被我妈接过去了:“你们家分家产没我闺女的份,那她的劳累算什么?当初你妈生病,是谁伺候的?你哥在外打工,这家是谁撑起来的?我们家玉兰白白给你们家干了十几年,现在拍拍屁股走了,你们倒是来怪她了!”
小姑子被我妈怼得没了声音,挂了电话。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个家,还有没有我存在的意义?
丈夫的态度让我心寒,婆婆的偏心让我对这个家彻底失去了信任。
年关将至,村里人家都在准备年货,而我却迟迟下不了决心该不该回去。
我知道,若是这次回去了,我的一切付出便再也无法被他们记起,婆婆依旧会把我当成免费的劳动力,丈夫也只会觉得我是无理取闹。
可如果我真的不回去,我的孩子怎么办?
他还小,我舍不得让他成为一个没有母亲陪伴的孩子。
腊月二十八,丈夫终于来接我了。他站在我家门口,低着头,不吭声。我妈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说:“强子,你要是真心想接玉兰回去,就把话说清楚。以后你妈要是再欺负她,你能不能护着她?”
他憋了半天,才小声说:“妈,我知道错了。玉兰,你回来吧,我妈那边我会跟她说,让她以后别再说那些难听的话了。房子的事……你要是觉得不公平,我们可以自己出去住。”
我看着他低头认错的样子,心里有些软了。
大年三十,我带着孩子回了家。
婆婆看到我,脸色不太好,但也没说什么。
饭桌上,小姑子还想讽刺两句,被丈夫瞪了一眼,憋了回去。
我知道,这个家不会因为这次争吵就彻底改变,但我心里也明白,有些事不能忍了一次又一次。
这一次,我起码让他们知道了,我不是谁的附属品,我有自己的底线。
日子还得过下去,但以后,我不会再让自己活得那么卑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