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帕尔战役(一):中国驻印军,反攻!

近代史知识分子 2024-06-03 05:00:41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开生面的历史军事故事。

1944年

在这一年里,发生了许多二战史中影响深远的重大战役:塞班岛战役、诺曼底登陆、莱特湾大海战、突出部战役。然而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是,日本居然在这一年里接连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地面进攻——英帕尔战役和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

这两次战役的战略意义和结局都有着天壤之别,“一号作战”让中国的国民党政权丧师失地,一溃千里,还彻底暴露了自身的无能和愚蠢,从而导致了后来一系列主权的丧失。

而更具戏剧化的英帕尔战役,不但造就了斯利姆这位英国名将,还把日军指挥官牟田口廉也彻底钉在了军事史的耻辱柱上。

在英帕尔战役中,日军损兵折将,损失惨重,主力第15军不仅损失过半,还丢掉了全部的重型装备。而最让东京大本营愤怒的是,这些士兵大部分竟然不是战死,而是饿死和自杀的。

英帕尔的胜利远不是英国人后来自我吹嘘的那样,如果光从战斗力来讲,日军其实更胜一筹。但是劳师远征,昏招频出、后勤完全崩溃的日军让英国人笑到了最后——这次失败是如此可怕,以至于在后来的战史记录中,日军居然少有的用上了“悲剧性”这个词语来形容。

这个形容倒也贴切,因为正是英帕尔战役的惨败,不但让日本在缅甸的局势全面崩溃,也让盟国在缅甸发起的反攻战果辉煌,而著名的中国远征军也大放异彩。

这样一场命运攸关的决定性战役,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呢?这就要追溯到1942年7月了。

上杆子的印度攻略

我们将时间拨回到1942年的7月份,虽然日本海军在一个月前的中途岛战役后,被迫停止了进攻的势头;但日本陆军却刚刚横扫了整个缅甸,兵锋直抵缅印、中缅边境。在战争爆发后没多久,就取得了如此大的战果,着实出乎东京大本营的意料。于是,在5月份,大本营就预先制定了下一步的作战指导纲要,要求在南方地区(指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地区)的部队转入休整,未来将以防御为主。

但是掌握了一线最新情报的南方军司令部却认为,当下的时机千载难逢,应该挟缅甸战役胜利的余威,一鼓作气,攻占印度东部。

此刻的印度正处于几乎毫无防御的地步——因为英国向来只是依仗缅甸那恶劣的地形来充当印度东部的护城河和城墙的——被耻辱性地赶出缅甸后,几十万赤手空拳被赶到印度的英、印、缅、中军队和数百万的印度、缅甸难民,更是加剧了印度的混乱和不安。

而一直主张不配合英国人进行战争的印度国大党,掀起了一场极具印度特色的大骚乱。所有这一切,无疑都对日军突袭印度,进而席卷印度洋的行动大有益助。

另一方面来讲,日军占领缅甸后,重庆政府已经丧失了所有的陆上外援通道(注1),唯一的空运航线就是以印度东部苏吉亚为中转基地的“驼峰航线”,而早期驼峰航线那点可怜的运输量,充其量就起了个“强心针”的作用。

这个时候,重庆政府的态度是非常关键的——不夸张地说,是真正可以决定太平洋战场的未来走向的——日本做梦都想通过让重庆政府屈服、让英国脱离太平洋地区的战斗来作为结束战争的开端——印度东部无疑就成为了最有诱惑力的目标。

设想的确很美妙,可是日本人却压根就没有事先制定过任何计划:大本营赶制的计划居然是以空袭为主,地面进攻为辅;而南方军司令部制定的框架计划虽然“宏伟无比”,却同样是个粗制滥造的玩意儿,基本不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能性。这两个计划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没有考虑过如何在缅甸那么糟糕的地理环境下保证作战大军的补给。

经过再三考虑,东京大本营在8月22日以大陆指第1237号发出了准备对印度东部作战的命令,但是却很谨慎地收缩了规模,只打算以第15军一半的兵力,进攻阿萨姆邦东北部到吉大港一线,主要目标仍是切断援蒋空运,并为后继的空军作战夺取前进基地。

接到命令的南方军司令部当即下令,让第15军制定进攻印度的“第二十一号作战计划”。

这下子,轮到日本的第15军头疼了。从进入缅甸作战以来,日军的战略目标就一变再变——开战之初,只打算占领毛淡棉以南的半岛部分;到了1942年1月,就扩大到包括仰光的南部地区了;两个月后,包括曼德勒在内的中部地区也成了目标;6月份的时候,居然连印度东部都被算进去了。

这张地图的地点标识的比较明确。

不仅如此,在1942年的5-6月份,日军还在太平洋区域疯狂扩张,东北部打算进攻阿留申群岛,东南方向同样在谋划这新喀里多尼亚、斐济、莫尔兹比港——总而言之,日军的总体战略已经全面失控了。

第15军司令部面对这么个突如其来的大计划,从司令官到下面的师团长,个个面面相觑,叫苦不迭,尤其是负责缅甸北部和中部防御任务的牟田口廉也中将(未来的鬼畜出场了),更是坚决反对——了解缅甸地形的他,坚称印缅边境的地形就不适合大兵团作战。

在南方军司令部的强行压制下,第15军还是开始了战前侦察,道路修建和准备补给的工作。不过嘛,这些日军越是了解地形,反对的情绪就越高,拖拖拉拉的准备到11月底,战争局势又完全变了:

英国和中国分别加强了边境防御,而在遥远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日军也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于是,大本营叫停了第二十一号作战。不过嘛,虽然为进攻印度准备补给的工作完全停下来了,可是第15军侦察印度的敌情,道路修建和作战计划研究的工作可一直没有停止。

然后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印度这个目标,就像驴子鼻子前面的胡萝卜一样,让日军上上下下是既心痒难耐,又无计可施:

驼峰航运的运力不断提高,中美空军部队也逐步占据了空中优势,所有这一切,都让印度的份量越来越重;但是在太平洋频繁吃瘪的日军,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总之,日军做梦都想进攻印度,无奈就是搞不定如何进攻的问题。。。

噩梦般的缅甸战场

这个国家的地形真的很恶劣,任何一支在这里作战的部队,所面临的气候、地理环境,都是十足的噩梦。就像斯利姆将军说的那样:“这是世界上最糟的国家,孕育着世界上最严重的疾病,一年至少有一半的时间有着世界上最差的气候。”

缅甸境内,被高山、大河切割得支离破碎。

地处喜马拉雅山脉的缅印边界地带,历来都是让人色变的无人区,这里山脉延绵数百公里,高峰林立,不但被暗无天日的原始森林覆盖,还被众多湍急的河流切隔的支离破碎。

缅甸所有的江河和山脉的走向,全部都是从北往南的,这也意味着如果军队向从东西方向穿越这个国家,就势必要翻越无数道大大小小的山脉,跨越无数条或宽或窄的河流。

想要进攻印度,合适的道路也就只有两三条,其中最短的一条,就是从曼德勒出发,经过瑞波、达木、英帕尔、科希马、迪马普尔的这条古道,这条道路大部分都是险峻的羊肠小道,而且长度超过了1200公里。

更要命的是缅甸的雨季,而每年的6-9月的季风期,又是缅甸雨量最大的时候——偏偏这条小路就处在雨量最多的地区。

在渡河的中国军队。

当年中国远征军败走野人山,之所以伤亡那么惨重,缅甸的雨季就是最致命的原因之一。所以自古以来,缅甸的所有军事行动,都会集中在旱季进行,因为连续不断的天降暴雨,足以改变地形,所有的河流、溪谷无不泛滥,旱季随意就可跨过的小河沟,短短半天就会变成宽达数百米的汹涌湍流。

可怕的山洪和洪水会冲倒树木,冲垮桥梁,毁坏道路,让所有的交通都彻底中断。在旱季的时候,一支部队在原始丛林里可能一天能够前进1公里,但是在雨季,能够走个3-400米都已经很厉害了。

连绵的暴雨还会淹没低地,迫使那些致命的野生动物跑到高地,其中就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蟒蛇和剧毒的毒蛇——最著名的那个鳄鱼群吃掉一群鬼子的传说(虽然是编造的)——就是发生在缅甸。

起初,日本人和英国人一样,也认为在缅印边境跨过高山、穿过丛林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太可能。他们也认为缅甸不会受到英军的攻击。但是,一个疯狂的英国人改变了他们的想法。

这个人就是德·查尔斯·温盖特少将,他带领一支3000人的部队,通过空中补给,在敌后活动了3个月,行程超过了2400公里。在穿越伊洛瓦底江之前,这些被称为“钦迪特”的一次性丛林战士,向日军发起了英勇的进攻。这些人进攻日军的前哨、伏击日军、还炸毁了多段铁路线。

温盖特的行动彻底改变了第十五军的指挥官牟田口廉也的想法——既然一名英国将领都能率领部队穿越深山老林,那么自己也能做到,而且部队的规模还要庞大许多。

在1943年3月上任的牟田口廉也中将,是个凶残而勇猛的家伙,他特别喜欢打仗、喝酒和玩女人,早在1937年,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畔挑起中日全面战争的日军部队,就是这个家伙指挥的。

这名日军中将是一个个性很强,而且固执己见的人,这也导致第15军上上下下都比较怕他,只有作战参谋片仓衷大佐是不多的例外。

牟田中将接手的第十五军面临的局面其实颇为糟糕:他们要用3个师团的兵力,防守长达1000多公里的防线,计划中增援的第15和第31师团,也因为各种原因迟迟无法到位。

在缅北前线作战的中国军队

而缅甸四周的盟军部队,大规模反攻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

斯利姆率领的英军部队正准备进入若开地区,并越过钦敦江;卷土重来的温盖特打算率领更多的部队,在空中支援和掩护下,再次深入丛林,建立要塞,配合斯利姆和史迪威的作战;在云南保山,卫立煌指挥的16个师的中国远征军,厉兵秣马,即将开始全面反攻。

而史迪威指挥的中国驻印军因为英国人的坚决反对,被迫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反攻路线:他们将从印度东北端的利多出发,进入被英国人称为“无人能够通过的谷地”的野人山胡康河谷,然后再向南到达密支 那,再从密支 那南边的八莫打通原来的滇缅公路。

史迪威知道他所面临的将是他一生中最困难的任务之一,他形象地说:“我们不得不通过耗子洞进去。而且我们前进的时候必须自己挖洞。”

他口中的耗子洞指的是是三个河谷: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和伊洛瓦底江谷地。

进攻北缅甸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条通往中国的陆上交通线。从1942年的秋天开始,美国陆军的工程兵们(其中60%是黑人)一直在努力修建一条双车道的,确保在雨季和旱季都能通行的丛林公路。这条公路从阿萨姆的利多向南出发,进入缅 甸以后,沿着胡康河谷直达孟拱河谷,最后穿过孟拱镇和密支 那,和旧有的滇缅公路相连。

这是一条延绵在1500米高原上的公路,它穿越了浓密的丛林,像一条巨大而弯曲的蟒蛇。工程师紧跟在作战的部队后面来勘测地形,进行土壤分析;部队的前线推进到哪里,公路的施工就跟到哪里。

这条后来被称为“史迪威公路”的利多-滇缅公路,一旦完工通车,每个月能够运送的物资将达到 6.5万吨。而且,沿路铺设的输油管线,不仅可以供应“驼峰”航线所需的燃料,还能够满足陈纳德的第十四航空队的作战需要。

源源不断运入中国的武器装备,将按照史迪威的计划,组建起一支由美国人训练并装备全套美式武器的中国军队——首批大约30个师——然后在他的指挥下,从云南一路进攻到海边,然后和美国海军一起攻入日本本土。

史迪威和孙立人(右)

史迪威的打算是在1944年雨季来临之前占领密支 那。占领那里的机场以后,美国陆航队就不用飞越危险而拥挤的驼峰航线了,而可以经密支 那—昆明航线这条更安全、有效的航线来运输物资了。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战役的目标,史迪威和他的参谋们将作战计划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X部队(即中国驻印军)从那加山穿过印度边境进入缅甸,同时保 护美国工兵修建利多公路;第二阶段,他们将继续前进到达胡康河谷,攻占河谷入口的新布威央镇,同时以 占领的地域作为第三阶段战役的起点。

最后一个阶段的作战任务就是穿过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占领孟拱镇和密支 那,为向南进攻扫清道路。

中国驻印军的反攻

1943年10月,孙立人和廖耀湘将军指挥的中国驻印军新38师和新22师从印度兰姆伽转移到了利多,他们将打响盟军在缅甸反攻的第一枪。当中国军队通过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后,英国人就会横渡钦敦江,从英帕尔出发,挺进到边境上的因多镇。

这些被挑选出来的中国青年,在异国他乡经历了严格而完善的军事训练,他们的待遇是国内无法想象的,他们的装备也是中国最先进的。

这支部队前进的路线正好就是1年前难民和败军撤退的那条道路,水坑和野营地附近散布着成千上万的骸骨。而沿着陡峭的山坡,那些因为饥饿、疾病或者是疲惫而死的难民的遗骨更是在丛林中随处可见。

而在公路沿线,一年前丢弃在道路上的汽车和卡车都已经锈迹斑斑,印度难民乘坐的牛车堆积在道旁,牛和人类的骸骨塞满了空隙。

向前挺进的中国驻印军

在出发之前,孙立人和临时替代史迪威指挥的伯特纳将军发生了分歧,孙立人告诉美国人,胡康河谷里驻扎着实力不俗的日军部队,但伯特纳却告诉他的中国将军:“我亲爱的伙伴,你不需要战斗,你们只用走进去就行了。”

过于依赖破解密码的美国人这回犯下了一个低级错误:他们居然完全没有掌握对面日军的动向——史迪威和伯特纳都以为,日军的第18师团仍然待在中国云南边境,胡康河谷无人把守——殊不知,几乎就在中国驻印军接到反攻命令的同时,第18师团已经进驻孟拱,奉命以此为核心据点,封堵住从河谷地带过来的中美联军。

日军第18师团的行动,其实就是日军主动进攻英帕尔的“乌号作战”的序幕战,刚刚结束了怒江战役的日军和斗志昂扬的中国驻印军,在雨季刚刚结束的缅北密林中迎头相撞了。。。

(待续。。。)

注1:苏联对华援助在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后已经终止,到了1942年,处于苏德战争关键时期的苏联已经自顾不暇。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0 阅读:5

近代史知识分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