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1军横扫缅北(一):被遗忘的胜利和中国驻印军

近代史知识分子 2024-06-20 06:32:24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开生面的历史军事故事。

前言

许多人提及中国远征军,就会联想到同古战役、殉国的戴安澜师长和惨绝人寰的败走野人山。而1943年重建后的中国远征军,经过两年的厉兵秣马,终于在1944年赢得了腾冲、松山、龙陵战役的辉煌胜利。

但是又有几人知道,早在滇西的中国远征军部队发起收复失地的反攻之前,已有另外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中国军队率先在缅北打响了反攻日寇的第一枪?

这是一支极为特殊的中国军队,他们的核心骨干,都是1942年缅甸战役失败后退入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残部;他们在印度装备了全套美国军械、接受了正式的美国陆军战术训练,并在一名美国将军的指挥下横扫缅北。

这支军队就是中国驻印军。

中国驻印军的战车营。

许多人经常将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混为一谈,实际上,这是两支完全不同的部队。包括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组建和重建后的也完全是两回事,之所以容易混淆,是因为彼此之间血脉相通,互有传承,一般都简称为“远征军”,况且三支部队先后都归史迪威将军指挥。最终导致概念混淆,只知远征军,完全不提驻印军。

历史上,1941年12月11日开始入缅作战的中国军队,是第一支中国远征军,归由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指挥;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后,撤退到印度的部分军队,改组成为了“中国驻印军”,由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指挥;而后来光复滇西,打得龙陵、松山等地的鬼子全员“玉碎”的,则是1943年春季重建的中国远征军,由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司令部指挥。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率先开始在缅北反攻日军,作战代号“安纳吉姆”。

1944年3月,我驻印军新编第22师和新编第38师突破胡康河谷,占领孟关, 消灭日本最精锐的第18师团主力,缴获其军旗、关防、大量文件和各种武器。随后又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占缅北重镇孟拱,再次告捷。

孟拱战役结束后,驻印军得到新30师、第14师、第50师支援补充,开始向重镇密支 那发动猛攻。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战斗后,8月初密支 那终于被攻克。

史迪威将军指挥的缅北战役,最高潮就是夺取要地密支 那之战,在这场战役中,中国驻印军是地面进攻的绝对主力,他们在缅北的原始森林中,在缅甸暴雨连绵的世界上最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奋勇作战,打得日军精锐的第18师团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日军甚至在自己的战史中痛苦地记载:“此次在胡康(河谷)的中国军,无论是编制、装备,还是战术、训练,都完全改变了面貌。”

在缅甸这个优先度最低的边缘战场上,史迪威指挥中、美、英三国军队,奇招迭出——空降突袭、侧翼包抄,还有最后犹如神来之笔的突袭密支 那机场——以至于丘吉尔专门给蒙巴顿发了个电报,要求他 解释“美国人是怎样漂亮地在密支 那 从天而降的”。

密支 那大捷,不仅仅是盟军在亚洲攻占的第一个日军占领的战略要地,还是中国军队在二战中第一次真正的扬威异域。日军做梦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这支在两年前曾经败在自己手下的军队,突然就变成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威猛之师。

接下来,我将尝试着为各位讲述这个掩埋在厚重的历史尘埃下,几乎被国人彻底遗忘的故事。

这张照片能够最直观地说明驻印军和远征军的区别。

中国驻印军

1943年11月的某天凌晨,昆明的街道上还没有什么行人,500名穿着灰色棉军衣、布鞋的青年学生列队急匆匆从城市中穿过。作为青年军的一员,他们即将乘坐飞机赶赴印度。

在经历了3个多小时寒冷的高空飞行后,顺利抵达印度的学生兵们脱掉了身上的全部衣服,并将其都扔到了一个大坑里焚烧。洗完澡,消完毒的他们随即领到了全套的英式新军装,换上新军装的学生兵,个个英姿勃发。

这些学生兵加入的部队,就是当时中国装备最先进,训练最为精良,后勤保障最为健全的中国驻印军。

此时中国大地上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火已经持续了12个年头了,让中国军民最为痛苦的莫过于,这个东瀛的强盗之国,无论从国力还是军事实力都要远胜当时的中华民国。多少勇敢的战士不得不以步枪甚至是大刀去对抗鬼子们的飞机、坦克、大炮。

无数国人做梦都在期待,某一天我们自己的军队也能够同样驾驶着坦克,召唤着重炮和空中打击,狠狠地教训这群披着人皮的畜 生。

第5军拥有当时中国唯一的机械化师。

中国驻印军,就是当时唯一能够部分满足国人梦想的最强军队。他们的前身,是1942年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远征军由国民革命军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组成,已经是当时蒋介石能够调动的中国最好的军队了。

作战伊始,因为英国人的恶意阻挠,延误了入缅的宝贵时间。等到军队真正进入缅甸后,一切都太迟了——指挥混乱、英军的背刺加上补给不力,整支军队撤退的时间要比打仗的时间多得多。

进攻势头正旺的日军在盟军后方成功的实施了大规模的迂回包抄,发现自己后路被切断的中国远征军和英军只好烧掉卡车,焚毁辎重,开始分两路向着印度和中国边境撤退。杜聿明带领的第5军主力,试图在雨季没有补给的情况下穿越中缅边境的原始山林,结果损兵折将,超过半数的士兵倒在了“野人山”的莽莽林海中。

新22师和新38师的撤退之路同样痛苦而艰辛,他们同样在雨季穿越了陌生的那迦山脉,最终有9000多名官兵先后抵达了印度的阿萨姆邦。进入印度边境时,英国的军官竟然命令同为盟军的中国军队交出武器,解除武装。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的中国部队当场拒绝,孙立人将军甚至命令部下架起机枪,准备开火。(注1)

关键时刻,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在中缅印战区总参谋长史迪威将军的调解下得以缓和,史迪威将军也看到了这支他原来误解颇深的军队的战斗潜力。经过了一番争执和商议,决定设立一支新的部队,这就是中国驻印军。

第一次缅甸战役惨败后,史迪威带领他的小部队艰难跋涉,回到了印度。

新22师和新38师的剩余人马,经中美英三国协商,在印度的心脏地带比哈尔省的蓝姆伽(Ramrarh)重新整军。英军负责提供粮食、衣服等后勤物资,美国负责供应作战物资并提供训练。穿梭驼峰航线的运输机从国内不断拉来大批士兵,补充强化两个受损失的师。

1943年3月,中国驻印军将新22师和新38师编为中国驻印军新编第1军(即大名鼎鼎的新1军),郑洞国将军任军长,廖耀湘和孙立人仍然分别担任两个师的师长。

从1944年4月份开始,又从国内陆续空运了第14师、新30师、50师到印度,统归史迪威将军指挥。

密支 那战役结束后,中国驻印军扩充为两个军,新一军的军长是孙立人,下辖新30师、新38师, 并配备了一个战车营;新六军的军长是廖耀湘,下辖第14师,新22师、第50师,配备了一个炮兵连和重型迫击炮连。

中国驻印军的部队编制,很大程度上是仿照美国陆军的步兵师的架构的。比如每个师有3个步兵团,加一个工兵营、一个通信兵营、一个辎重兵营;另有摩托化侦察连、特务连、卫生连、野战医院等编制。

每个步兵团有3个步兵营,81mm迫击炮连和37mm战防炮连各一,通信兵和骡马辎重连各一,还有特务排、卫生排等单位,兵员大约3000人。

每个营除了3个步兵连外,还配备了一个机枪连和一个火箭筒排;每个连有三个步兵排,一个机枪排和一个迫击炮班;每个排三个步兵班,步兵班配有一挺轻机枪,两支冲锋枪和8支步枪。

可以说,装备了全套美械的驻印军,从单兵火力方面,已经完全不弱于甚至胜过日本军队了。

但是,美国是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装备国民党军队的。最明显的火力差异就是在师属火炮营方面,标准的美国陆军师配备4个炮兵营,每个营是12门榴弹炮;而中国驻印军每个师只有1个炮兵营,标配是75mm山炮;只有新38师的炮兵营配备了105mm榴弹炮。

另外一个不太明显的差别,美国给向中国提供的美式步枪,全部都是M1903式的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因为该枪的外形、长短都与当时中国军队装备的中正式步枪(仿毛瑟1924)相似,被中国士兵称为"花旗中正式"。

至于M1加兰德,对不起这个是真没有——但是为了弥补班排级的火力不足,美军给中国驻印军额外装备了一些“汤姆逊”冲锋枪。

而中国驻印军的直属部队,则是两个各装备36门105mm榴弹炮,一个36门155mm榴弹炮,共计3个炮兵团。6个战车营(注2)、一个汽车团(400辆载重卡车)、2个工兵团、2个化学兵团(后来改为重型迫击炮团,每团48门重迫)、一个骡马辎重兵团、一个特务营、一个通信营,外加一个战车训练处和一个重型迫击炮连。

1943年10月,印度兰姆伽,参加集训的中国军队。

关于中国驻印军的训练、补给方面的内容在此就不再累述,简而言之,原来那些身体羸弱、疾病缠身的中国士兵到达印度后,良好的食物、医疗服务和定期的军饷支付造就了一个奇迹。

迅速恢复状态的中国士兵们在精选出来的美国教官指导下,开始成批地进行强化训练。原来的轻步兵部队很快就变成了一支坦克、大炮俱全,轻重火力搭配全面的进攻型陆军师。

也正是通过训练场上的出色表现,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接受史迪威的观念:作为世界上素质最高的兵源之一,中国人通过训练、装备和指挥,可以正面击败日本军队。

史迪威和重庆政府

在灾难性的第一次缅甸战役中,史迪威遭到了“耻辱性的失败和出卖”:蒋介石任命他为中国军队总指挥,却根本没有给予他充分的授权。在蒋介石看来,一个没有带来任何美国兵参战的美国将军,应该会满足于一个荣誉性的虚职,而且他更多是想借助史迪威的第三方身份,来调剂和英军的关系,保障中国的权利不被侵害。

更多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在于蒋介石从来就不曾放弃对部队的直接指挥权,他历来都不会通过战区总司令来传达命令,这种做法,也许适应于背景和来源都十分复杂的国民党军队。但是从正常的军事指挥角度来讲,国家元首把控着军事决策否决权,却是大忌。

身着美国服装,装备了美国武器的中国士兵和军官

结果在缅甸战役中后期,史迪威感觉自己被“出卖”了——他试图集结中国军队,死守同古北部的一条战线,结果中国指挥官发现英军不打招呼就逃了,整个盟军的东翼防线已经崩溃,日军已经穿过了这一区域直奔向北面的腊戍。

此时再坚守,无异于等着日军完成包围。中国远征军的所有指挥官对史迪威都开始阳奉阴违,要不将其视为空气,要么为他错误的战术命令当面争吵——心性狭隘的史迪威,永远都不会忘记这次耻辱。

组建中国驻印军后,他决定要算清两笔账:一是要在被迫撤退的同一地区击败日军;二是要真正成为他所麾下的中国军队的真正指挥官。为此,兰姆伽训练基地成立后不久,第一次缅甸战役中的中国远征军高官们全部被赶回了重庆。

史迪威坚持的打通缅北陆上通道,重新向中国输送物资,武装中国军队,并以此为基地反攻日本本土的计划一直遭到多方质疑和反对。英国人的态度最为坚决,因为大英帝国的东南亚利益基础在于通过新加坡到香港的海域,所以他们总是试图在中国军队通过陆路到达香港前就从海路先到达香港。

在中国战场指挥第14航空队的“树皮脸”陈纳德将军,同样是史迪威计划的坚决反对者,因为他们想得到发动这次行动的物资,不过他们同时也想得到输油管道——问题来了,如果不能打通陆上通道,输油管难道会自己从山林中爬过来吗?

最后一个直接的反对者是蒋介石,总是拎不清自己份量的这位中国战区总司令,在丢人现眼的豫湘桂战役前,还一直沉溺于开罗会议承认的“四大强国之一”的虚幻认知中。蒋总司令觉得,美援物资的分配权,只能由他来掌握,如此军国大事,岂能置于一个洋人将军之手?

不仅是蒋介石,整个国民党的高层都深信,中国的事情只能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来处理,美国人那套是万万行不通的。但是这些愚蠢的官员们何曾想过,国民党政权遇到的越来越多的问题,就在于它们一直打算动员农业社会来应对一场现代化的战争。

为什么国民党的军队越打越虚弱,战斗力从42年开始就雪崩式的瓦解?不就是因为没有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财政体系和政府体系支撑吗?一个半封建的独裁政权,无论是上层组织,或是民间和军事体系方面,都存在着无数不适用现代战争的漏洞,而蒋介石的做法,却只是依靠私人关系和非常手段去填补。

于是乎,国民党政权暴露出的弱点只会招来越来越多的谴责,几乎所有的外国观察家都可以得出结论,这是一个贪腐无能的政府。

比起国民党军队中司空见惯的攀亲拉故、浪费物资、用各种手段侵占资金、私生活糜烂和明目张胆的偏袒自己人。中国驻印军完全称得上是一股清流——当然了,这得看和谁比——也正因为如此,史迪威后来才会不断建议,要将美援武器供应给延安的共产党军队,因为后者才是真正和日本人作战的。

国民党人从来都没有搞清楚,美国政府之所以大方,让他们拿走全新的枪支、坦克和大炮,还提供汽油和弹药,目的可从来都不是为了展现他们的慷慨大度。这是战争时期,中美两国是在联合共同抗击敌人,所有战争物资的提供和运用,只能是为了最终赢得战争。

美国的底线在于让中国继续留在盟军阵营,持续进行抗战。因为如果中国真的退出战争,美国所花费的战争代价只会更大;反过来讲,一个缺乏实力的中国政权,也很难和英美苏盟友正常交涉。

国与国的外交方面,送出一份大礼却根本不要求相应的回馈的家伙,只能被评价为愚蠢且无能。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史迪威还是罗斯福,都不会做出这样的蠢事。

他们要求的很简单,领导,绝对的领导,用租借的物资换取中国军队的领导权。

你猜,蒋介石可能同意吗?(注3)

在缅北前线的史迪威将军

(待续。。。)

注1:因为杜聿明和史迪威两人交恶,因此杜聿明执意率领第5军军部和新22师回国,这时史迪威派人来请杜聿明率所部退向印度,同时罗卓英也电令杜部渡过钦敦江进入英帕尔地区。只有蒋介石坚持命令他回国。

杜聿明不顾史、罗二人的一再敦促,仍旧决定率部回国,和史迪威分道扬镳。但因为部队迷路,在缅北密林中转了一个多月,官兵大部罹难,他自己也是九死一生,最后还是在史迪威派来的飞机救助下,最终于8月初撤到印度利多,军部和新二十二师官兵仅三千余人生还。

注2:原计划是组建6个战车营,但是直到1943年7月,才组建了中国驻印军战车第1营,装备是54辆M3A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54辆;另外还配了19辆侦察车,M4谢尔曼是后来陆续配备的。同年9月,战车第二营组建完毕,其他战车营在10月份后陆续组建。但是因为战车补充没有到位,第4、5、6营改行充当运输部队去了。。。

注3:之所以专门讲述一下史迪威和重庆冲突的背景,是因为这一冲突原因复杂,影响深远,贯穿了整个抗战时期,也极大地影响到了美国后来对国民党政权的感观。当蒋介石执意赶走史迪威后,美国政府对他的态度一落千丈,除了不得不继续支撑重庆政府并确保中国不要退出战争外,美国军界对中国在战争中的兴趣已经消退了。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0 阅读:7

近代史知识分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