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立国后,朱元璋制定了系统的宗室分封制度:
皇子封亲王,亲王子封郡王,郡王子封镇国将军,镇国将军子封辅国将军……恩泽广播,累世承袭。
在这种政策刺激下,从明初到明末,朱明宗室成员暴增。仅见存人口就多达二十余万。
不过,明朝亲王并没有呈现几何式增长。而是增增减减,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每一朝的数量大体相当。
洪武时期(22人)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的同时,还册封次子朱樉为秦王、第三子朱棡为晋王、第四子朱棣为燕王、第五子朱橚为吴王(后改封周王)。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第二次分封。
册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第七子朱榑为齐王、第八子朱梓为潭王、第九子朱杞为赵王、第十子朱檀为鲁王、十一子朱椿为蜀王、十二子朱柏为湘王、十三子朱桂为豫王(后改封代王)、十四子朱楧为汉王(后改封肃王)、十五子朱植为卫王(后改封辽王)、从孙朱守谦为靖江王。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第三次分封。
册封第十六子朱栴为庆王,十七子朱权为宁王,十八子朱楩为岷王,十九子朱橞为谷王,二十子朱松为韩王,二十一子朱模为沈王,二十二子朱楹为安王,二十三子朱桱为唐王,二十四子朱栋为郢王,二十五子朱为伊王。
以上三次合计册封的24位亲王和1位郡王,除赵王朱杞早年夭折,无子国除;潭王朱梓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自杀,藩国撤封外。其余都平稳过渡到了建文朝。
所以,洪武一朝最终的亲王数量为22人。
永乐时期(18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朱允炆即位不久,册封三弟朱允熥为吴王、四弟朱允熞为衡王、五弟朱允熙为徐王。
同年,朱允炆决定削藩,首先拿朱橚开刀,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
建文元年(1399年),湘王朱柏受人诬告谋反,为自证清白,点火自焚,藩国撤封。
同年,齐、湘、代、岷四位亲王,亦被废为庶人。
眼看大侄子的屠刀就要挥向自己,朱棣起兵造反。
既然都造反了,爵位自然也保不住。
当时,宁王朱权本打算坐山观虎斗。但不想朱棣黑吃黑,胁迫朱权靖难。
于是,宁国也被撤封。
这一来一去,建文时期的亲王数量便减至18人。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打进南京,朱允炆失踪,江山易主。
由于朱棣靖难成功,燕藩撤封。
朱棣继位不久,恢复朱橚、朱权等六人的王位。
同时下旨将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降为郡王。
这哥仨挺倒霉的。建文时期被朱允炆排挤。
朱棣继位后,又继续饱受猜忌。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进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原为高阳郡王),册封第三子朱高燧为赵王。
两年后,齐王朱榑因骄纵不法,被废为庶人,藩国撤封。
借着修理朱榑,朱棣顺势立下新规矩:藩王不能领兵打仗、藩王不得擅离封地、藩王非奉诏不得入京,二王不得相见......
这些新规矩,巩固了皇权。但也让各藩作为王朝之藩篱的作用不复存在。
自此之后,皇族就当猪养了。
永乐十二年(1414年),郢王朱栋病死。
朱栋生前育有三女,但没有儿子。故郢王爵位无嗣而除封。
永乐十五年(1417年),安王朱楹病死。因无子袭爵,国除。
同年,谷王朱橞密谋造反,被蜀王朱椿告发。朱棣大怒,下旨将朱橞全家废为庶人,谷藩撤封。
经过一番折腾,永乐时期的亲王数量最终定格为18人。
宣德时期(23人)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继位,即明仁宗。
朱高炽登基不久,立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即后来的明宣宗。
除了朱瞻基,朱高炽还有八个成年儿子。(四子朱瞻垠夭折)
根据朱元璋生前“皇帝诸子一律封亲王,十岁封爵”的指示,这八人均被封为亲王。
其中,次子朱瞻埈封郑王、三子朱瞻墉封越王、五子朱瞻墡封襄王、六子朱瞻堈封荆王、七子朱瞻墺封淮王、八子朱瞻垲封滕王、九子朱瞻垍封梁王、十子朱瞻埏封卫王。
洪熙元年(1425年),朱高炽突然驾崩。
同年,朱瞻基继位,改元宣德。
也是在这年,滕王朱瞻垲病死。因无子袭爵,国除。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造反。兵败后,全家被处死,汉藩撤封。
第二年,有官员揭发晋王朱济熿与朱高煦暗中结盟。
朱济熿因此被革爵,后来朱瞻基也没有册封新晋王。
朱瞻基育有两子。
老大朱祁镇,即明英宗;老二朱祁钰,即明代宗。
由于朱瞻基驾崩时,朱祁钰仅七岁,不到封王的年纪。
所以,宣德一朝的亲王数量为23人。
正统时期(22人)朱祁镇继位后,改元正统。册封朱美圭为晋王,结束了晋藩八年无王的窘境。
这里插一嘴。
有明一朝,藩国无王和“国除”,是两码事。
后者意味着这支王室直系彻底完犊子了,甚至有可能牵连支系。
就比如朱高煦,满门抄斩。汉藩的八个郡王一并废除。
而前者虽然没有话事人,但达不到抄家的地步。所以朝廷往往会指派与这支王室血缘关系较近的成年宗室担任宗理,主持祭祀,打理王府财产等事务。
再说回来。
册封晋王的同时,朱祁镇又册封朱祁钰为郕王。
之后几年,越王朱瞻墉、卫王朱瞻埏、梁王朱瞻垍,陆续病死。
由于这三家皆无子袭爵,藩国撤封。
截止至土木堡之变前,亲王数量为22人。
天顺时期(25人)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登上皇位,改元景泰。郕藩除封。
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不顾群臣反对,册立亲生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
原太子、朱祁镇长子朱见深,则被降为沂王。
第二年,朱见济夭折。大臣们趁机要求朱祁钰复立朱见深为太子。
朱祁钰觉得自己还年轻,肯定能再添子嗣,坚决不同意。
但他不争气,一转眼,七年过去,膝下始终无一儿半女。
在此期间,朱祁钰曾册封朱祁镇次子朱见潾为荣王(后改封德王)。第四子朱见淳为许王。
朱见淳也是福薄命浅,受封不到半年便夭折,藩国撤封。
朱见淳的上面还有一个老三,叫朱见湜,早年夭折,未受封。
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镇复位,改元天顺,恢复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沂藩除封。
天顺年间,朱祁镇册封第五子朱见澍为秀王、第六子朱见泽为崇王、第七子朱见浚为吉王。
所以,天顺一朝的亲王数为25人。
成化时期(30人)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朱祁镇驾崩,朱见深继位,改年号为成化。
成化二年(1466年),朱见深册封八弟朱见治为忻王、九弟朱见沛为徽王。
六年后,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秀王朱见澍、忻王朱见治,同年病死。
这两家也因无子袭爵,藩国撤封。
朱见深一生育有14子。
其中,老大、老二、老十夭折,老三朱祐樘被立为太子,即明孝宗。
剩下的十个儿子,老四朱祐杬被封为兴王、老五朱祐棆被封为岐王、老六朱祐槟封益王、老七朱祐楎封衡王、老八朱祐枟封雍王、老九朱祐榰封寿王、第十一子朱祐梈封汝王、第十二子朱祐橓封泾王、第十三子朱祐枢封荣王、第十四子朱祐楷封申王。
这十位新晋亲王,身体都还不错,跑赢了他们的父亲。
不过,朱祐榰以下的五人是在朱祐樘继位后册封的。
因此,成化时期的亲王数为30人。
正德时期(31人)虽说朱见深的儿子们都挺能活的,但普遍膝下荒凉。
朱祐樘就是典型,在位十八年,仅育有两子,即长子明武宗朱厚照,次子朱厚炜。
朱厚炜早夭,追封蔚悼王。
朱厚照继位后,改元正德。
由于没儿子接班,朱厚照把自己玩死后,皇位流转到了兴王朱祐杬的家族。
正德十六年(1521年),兴王世子朱厚熜按照“兄终弟及”祖训,承继大统。
此前,宁王朱宸濠造反失败,藩国撤封。
岐王朱祐棆、申王朱祐楷病死。因为没有儿子嗣位,岐藩、申藩撤封。
雍王朱祐枟因衡州地震,被倒塌的房顶砸伤,不久后去世。亦无子,国除。
这里提一下。朱元璋生前有规定:王位只能在本王系中找人过继,不能在别家找人过继。
比如郢王没儿子,唐王有儿子。但唐王的儿子不能过继给郢王。
所以像郢王朱栋这种只有女儿,没儿子的初始藩王,结果就只能是封国撤封。
朱祐樘、朱厚照父子在位期间,新封亲王5人,除封4人。
所以,正德时期的亲王数为31人。
嘉靖时期(26人)朱厚熜继位后,改元嘉靖。
嘉靖十八年(1539年),朱厚熜册封第三子朱载坖为裕王,即后来的明穆宗。第四子朱载圳为景王。
与此同时,有7人除封。
首先一个就是朱厚熜。
由于当了皇帝,兴藩除封。
泾王朱祐橓、寿王朱祐榰、汝王朱祐梈、景王朱载圳死后,因无嗣而除封。
另外,徽王朱载埨因为越制僣窃、包藏祸心,被废为庶人。
虽说朝廷并未牵连整个徽藩,但自此一直到明末,朝廷也没有再册封徽王。
伊王朱典楧也因私造兵器、抗旨不从,被废为庶人,家产充公,藩国撤封。
嘉靖时期,新封亲王2人,除封7人。亲王数量下降到了26人。
但亲王规模缩减的同时,整个宗室的规模达到了五位数。
这也导致“宗禄困境”在嘉靖年间爆发。
为了缓解这个问题,朱厚璁试图改革。结果改了个寂寞,堪称双输。
一方面,国家财政因支放禄米数额过大而不堪重负;
另一方面,下层宗室因无法领到赖以生存的禄米,而日益穷困。
例如代王,嘉靖时期,朝廷欠发二十年俸禄。
由于朝廷和代王府始终对不清账目,于是朝廷便干脆一笔勾销。代藩吃了哑巴亏。
万历时期(29人)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朱厚熜病死,朱载坖继位,改元隆庆。裕藩除封。
隆庆一朝,朱载坖册封第四子朱翊镠为潞王;立第三子朱翊钧为太子。即明神宗。
辽王朱宪㸅则因骄纵不法,被废为庶人。
与之前提到的徽藩类似,虽然朱宪㸅被废,没有牵连到整个辽藩。但直至明末,朝廷都没有再册封辽王。
所以,隆庆时期的亲王数量降至25人。
隆庆六年(1572年),朱载坖病死,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
万历年间,新封四位亲王,分别是朱翊钧的第三子福王朱常洵、第五子瑞王朱常浩、第六子惠王朱常润、第七子桂王朱常瀛。
至于太子人选,在满朝文武的坚持下,朱翊钧最终立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即明光宗。
崇祯时期(31人)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朱翊钧病死,朱常洛继位。
但在位不到一个月,朱常洛暴毙。
随后,太子朱由校继位,改元天启。
朱常洛育有七子,除老大朱由校、老五朱由检外,其余都夭折了。
所以天启一朝,仅朱由检被封为信王。
天启七年(1627年),朱由校驾崩,由于他的三个儿子都早夭,朱由检便承继大统。信藩撤封。
朱由检就是崇祯皇帝。
崇祯有七个儿子,四个夭折。
成年的三位是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
因此,明朝最终的亲王数量为31人。
分别是太祖系13人:秦王、晋王、周王、楚王、鲁王、蜀王、代王、肃王、庆王、岷王、韩王、沈王、唐王;
成祖系1人:赵王;
仁宗系4人:郑王、襄王、荆王、淮王;
英宗系3人:德王、崇王、吉王;
宪宗系3人:益王、衡王、荣王;
穆宗系1人:潞王;
神宗系4人:福王、瑞王、惠王、桂王。
以及崇祯册封的定王和永王。
明末31位亲王
郡王规模(260左右)从数据上看,明朝亲王从洪武时期的22人,到崇祯时期的31人,貌似增加不多。
但各支亲王下面的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却是过度膨胀。
就拿郡王来说。
朱允炆接手时,郡王还只有八个。可到了崇祯时期,增长近三十倍。
据不完全统计,明朝末年,秦藩尚存5郡王、晋藩8郡王、周藩39郡王、楚藩10郡王、鲁藩11郡王、蜀藩12郡王、代藩12郡王、肃藩6郡王、废辽藩7郡王、庆藩8郡王、废宁藩2郡王、岷藩9郡王、韩藩11郡王、沈藩15郡王、唐藩7郡王、废伊藩2郡王;
赵藩6郡王;
郑藩3郡王、襄藩6郡王、荆藩5郡王、淮藩9郡王;
德藩9郡王、崇藩3郡王、吉藩4郡王、废徽藩15郡王;
益藩31郡王、衡藩7郡王、荣藩5郡王;
潞藩1郡王;
福藩2郡王、惠藩2郡王、桂藩3郡王;
以及明初册封、享受亲王待遇的靖江王。
这些郡王、将军、中尉,由于“禁止宗室参与四民之业”的祖制,只能混吃等死。国家财政被严重拖累。
那么,明朝藩王们的下场如何呢?
根据各自的境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被农民军处死收割明末藩王最多的自然是农民军。
其中,被张献忠处死的有第八任襄王朱翊铭、第九任楚王朱华奎、末代瑞王朱常浩、第十三任蜀王朱至澍、末代岷王朱企釒豐。
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攻陷襄阳,俘获襄王朱翊铭。
朱翊铭见到张献忠,挺身大骂。
张献忠没生气,端起酒杯说道:“我恨杨嗣昌已久,但那老小子远在四川,如今只好先向大王借首级一用。”
说罢,张献忠将朱翊铭处死。
杨嗣昌得知朱翊铭遇害,惊惧不已,畏罪自杀。
朱翊铭死后,其子朱常澄嗣位。
南明时期,朱常澄追随永历帝。晚年事迹不详。
楚王朱华奎的前半生及其坎坷。
遗腹子开局,打娘胎出来就饱受非议,诸如东安王朱英燧、武冈王朱华增、江夏王朱华蠧等,都曾上奏朝廷,称朱华奎是野种。
局势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居然还让朱华奎翻盘了。
如果他早死几年,也算是个传奇人物。
但这老小子太能活了,还极其吝啬。
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率军包围汉阳。
见形势危急,赋闲在家的原礼部尚书贺逢圣恳请朱华奎捐资助饷。
听说要让自己出钱,朱华奎表示:“要接济饿兵,孤一概无有!”
说罢,就指着一把镀金椅子,说:“此可佐军,他无有。”
死到临头还守财,贺逢圣失望至极。
且不说一把椅子杯水车薪。就算拿去卖了,这兵荒马乱的,又能卖给谁呢?
不久后,农民军渡过长江,攻破武昌,俘虏朱华奎。
望着王府内堆积如山的财富,张献忠笑曰:“有如此赀财而不设守,朱胡子真庸儿!
说吧,将朱华奎投入长江溺死。
同年,李自成攻破西安,瑞王朱常浩被汉中总兵赵光远劫持至重庆。
第二年六月,张献忠攻占重庆,朱常浩被俘杀。
在明末的众多藩王中,蜀王府的富贵是数得着的。
但蜀王朱至澍要钱不要命,张献忠包围成都时,官员劝他破财消灾。被朱至澍拒绝。
后来眼看城池不保,朱至澍才出钱募勇。然而为时晚矣。
张献忠率军攻破成都后,朱至澍投井自杀。
除了张献忠,被李自成物理超度的藩王也不在少数。
包括第十五任秦王朱存极、第九任赵王朱常㳛、末代庆王朱倬纮、福王朱常洵、第十二任韩王朱韶䐾、第九任肃王朱识鋐、末代沈王朱迥洪、第六任崇王朱由樻、第十一任代王朱传㸄、第十任唐王朱聿镆等。
山西代王府
这里面最出名的就是福王朱常洵。
崇祯后期,河南大旱,出现“人相食”的惨景,明朝官军路过洛阳,纷纷说道:“福王府金钱百万,而令吾辈枵腹死贼手”。
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此时正在洛阳家中闲居,得到消息后,便来到福王府,劝朱常洵散财饷士,以济时荒。
可朱常洵根本不以为意,仍然饮酒作乐,不肯拿出钱财赈济。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率军包围洛阳。
朱常洵眼看大难临头,这才赶紧“出千金募勇士”。
可人心已经散了,这时候拿钱又有什么用呢?
同年,闯军攻破洛阳,俘虏朱常洵。
李自成对朱常洵厌恶至极,下令将他烹杀。
朱常洵被农民军做成下酒菜的同时,其子朱由崧在王府侍卫护送下,逃出洛阳。前往怀庆府孟县避难。
半路上,一行人点背,碰上散兵游勇,衣服、财物全被掠去,狼狈不堪。
崇祯得知此事,亲手挑选宫中玉带,派遣内侍给朱由崧送去。并令朱由崧袭封福王。
明朝灭亡后,朱由崧被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人拥立称帝,建元弘光。
朱由崧就是南明的弘光帝。
正常死亡明末有朱华奎、朱常洵这种要钱不要命的蠢货,自然也有不蠢的。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占洛阳,烹杀朱常洵后,周王朱恭枵吸取教训,拿出库金五十万,饷守者军士。并悬下赏格,能往闯军脸上拍一板砖的就赏十两白银,杀一名闯军赏五十金。
还别说,有钱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同年,李自成率军攻打开封,死活就是打不下来。
第二年,闯军再攻开封。这一次倒是打下来了。
但朱恭枵舍得撒钱,重金聘请死士护送全家逃离开封。这钱花得值。
不过经历此劫,周恭枵心力交瘁。不久便病死。
明末荆王叫朱慈煃。
关于他的事迹,记载不详,只知道病死于隆武二年(1646年)。
明末淮王叫朱常清。
这位王爷晚年颠沛流离,但一直拒绝向清朝投降,于永历三年(1649年)病死。
明末吉王叫朱由栋。
关于他的下落,《明史》记载他卒于崇祯九年(1636年)。
南明史料则记载他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六月,乘船逃往南京途中死于淮安。
第九任赵王朱常㳛被李自成处死后,其子朱由棪嗣位赵王,于永历元年(1647年)去世。
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入关劫掠,攻破兖州。第十任鲁王朱以派自缢而亡。其弟朱以海靠装死,躲在死人堆里,逃过一劫。
大难不死,朱以海承袭鲁王之位。
明朝灭亡后,朱以海被拥戴为监国,辗转东南沿海抗清,于永历十六年(1662年)病逝。
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率部攻陷衡州。
桂王朱常瀛弃城逃走,后来病死于广西梧州。
朱常瀛死后不久,新任桂王朱由楥也突然死去。
于是,朱常瀛的第四子朱由榔承袭王位。
朱由榔就是南明的永历帝。
永历十六年(1662年),朱由榔在昆明被吴国贵用弓弦勒死,终年40岁。
不知所踪、结局未知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攻入湖南时,末代荣王朱慈炤弃家逃亡,不知所踪。
明末郑王叫朱翊铎,事迹不详。只知道北京失守后,他下落不明。
南明时期,其子朱常澂嗣位郑王。
但朱常澂的事迹同样不详。
明朝灭亡后,永王朱慈炤不知所踪。
据《清实录》记载,朱慈炤躲起来了,隐居在了民间,改名王士元。后来于康熙年间暴露,被清廷处死。
定王朱慈炯就是著名的“朱三太子”。
大顺军攻破北京时,朱慈炯被俘。后来不知所踪。
南明时期,徽王复封。但末代徽王朱常渰的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他于永历六年(1652年)去世。
怎么死的,死在哪里。不清楚。
投降清朝、死于清朝晋王朱审烜,分藩太原,太祖第三子后裔。
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大顺军进抵太原城下。
晋王朱审烜抠出两千两银子,“募死士杀贼”。
可搞笑的是,就这点钱,还被山西官员从中克扣。
太原官军愤怒不已,开城投降,朱审烜沦为俘虏,被李自成带到北京。
几个月后,李自成兵败山海关。朱审烜又被清军俘获。
一开始,多尔衮对朱审烜还挺客气的。
但随着统治稳固,失去政治价值,朱审烜于顺治五年(1648)被清廷以“莫须有”罪名押至北京柴市口斩首。
一同被杀的还有弘光帝、第二任潞王朱常淓、末代衡王朱由棷、末代德王朱由栎、末代崇王朱慈爚、惠王朱常润等11人。
惠王朱常润的事迹值得一说。
明朝灭亡前夕,朱常润被张献忠打得居无定所。
崇祯自杀后,江南士绅曾有意推举朱常润为监国。
朱常润混吃等死,表示只想吃斋念佛。
清军攻占江南后,朱常润降清。继续吃斋念佛。一副无意从政的姿态。
然而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不知道他临死前,会不会后悔当初的软弱。
战死、自杀正所谓天下没有百分之百的事。
明末诸王投降了很多,捣乱的、没骨气的,都有,但这不是全部。
从顺治三年(1646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死于国事的朱明宗室在万人之上,郡王以上达五十余人。
弘光帝朱由崧被俘虏北上之时,第七任益王朱慈炲被推举为监国。
隆武二年(1646年),朱慈炲死后,郧西王朱常湖(益藩旁系)起兵反清,率义军攻克建宁府(今福建建瓯),随后连克建阳、崇安、松溪、政和、寿宁等县。
永历二年(1648年),朱常湖战死,其子朱由榛袭益王爵位,继续领导义军抗清。
但朱由榛能力不足,最终兵败被杀。
除益藩外,秦藩、周藩、蜀藩、鲁藩、代藩、肃藩、辽藩、庆藩、宁藩、唐藩等,也不乏抗清战死者。
如南京城陷后,第十一任楚王朱华堞力劝潞王朱常淓监国。朱常淓怕死不从,朱华堞裂冠带掷地,发誓“不复中原则以此老地下”。
弘光元年(1645年),朱华堞起兵反清。
永历三年(1649年),眼看南明朝廷内斗不止,朱华堞持刀自刎。兑现了自己的誓言。
还有末代韩王朱璟溧,同夔东十三家对抗清廷十余年。
永历帝遇害的同年,朱璟溧于湖北郧西兵败自杀。
南明时期,辽王复封。末代辽王朱术桂投奔郑成功退到台湾。郑克塽降清时,朱术桂与五位妃子自杀殉国。
后人感其忠贞,建五妃庙奉祀。
比较特殊的是唐藩。
崇祯九年(1636年),清兵入塞,威逼北京,京师戒严。
第九任唐王朱聿键上书朝廷,请求带兵进京勤王,崇祯不同意。
朱聿键救国心切,自率护军千人从南阳北上勤王。
结果惹怒崇祯,下旨将其废为庶人,关进凤阳皇室监狱。
此前,藩王们没少捐款资助朝廷。
如崇祯三年(1630年)四月,鲁王捐禄佐军、沈王捐禄犒师、惠王捐赀犒师、肃王报助兵饷。
出了这档子事后,藩王们都怕了。
虽说朱聿键被废,是因为不顾“藩王不掌兵”的国规。
但捐款捐得勤奋,显得自己太有钱,也会引起皇帝的嫉妒——你们自掏腰包犒劳朝廷军队、赈济灾民,想干嘛!
实际上,崇祯更希望藩王欺男霸女、欺行霸市、吃喝玩乐、不学无术。
毕竟只有这样,皇位才能稳固。
所以,我们就看到都火烧眉毛了,朱常洵、朱华奎之流还要钱不要命。
没办法,在家天下的环境下,摊上这么个皇帝,藩王们不傻也得装傻。
由此也能看出,勤奋也不一定能成功。
崇祯就是过于勤劳,能力又不足,适得其反,效果还不如他那啥事不管的木匠哥哥。
明朝灭亡后,朱聿键被释放,后在福建福州称帝,改元隆武。
朱聿键就是南明隆武帝。
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进攻福建,郑成功的老爸郑芝龙降清。
同年八月,朱聿键兵败被俘,后绝食而死。
朱聿键死后,其弟朱聿鐭在广州称帝,年号绍武,后世史学家称之为绍武政权。
绍武政权的寿命很短,还不到两个月就被清军攻灭。朱聿鐭试图逃走,但被追骑赶上抓获。
被俘后,朱聿鐭拒绝与清廷合作,自缢而死。
朱聿鐭在位期间,册封其弟朱聿锷为唐王。
广州沦陷前夕,朱聿锷成功逃脱。后被抗清义士王兴奉为主公,据守台山沿海一带。
永历四年(1650年),朱聿锷、王兴欲起兵收复广州,可惜孤军无援,无功而返。
永历八年(1654年),李定国率军进攻广东,朱聿锷、王兴积极配合,但因有人临阵倒戈,未能得手。
之后,尚可喜两次率军围剿朱聿锷、王兴,也未能得手。
永历十二年(1658年),尚可喜第三次对朱聿锷、王兴驻守的文村(台山汶村镇)发起围剿。
此次围剿长达十五月之久,守军粮食耗尽。
眼看大势已去,朱聿锷自缢而亡。
王兴则引火自焚,死事惨烈,古今罕见。
至是,在坚守12年后,南明在广东最后一个抗清堡垒——文村政权宣告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