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政:学困生可降级就读,留级制度回归?

我是小羽呀 2025-03-27 14:19:56

最近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里第 14 条规定“适度放开特殊教育学生的学籍变动权限”,特殊情况下允许这些学生降级就读。

这里说的“特殊教育学生”,也包括那些学习困难的“学困生”。这意思就是,都快消失 20 年的留级制度,好像又要回来了。

好多 70 后的人对留级可不陌生。

以前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基本都有留级生,要是成绩差到一定程度,就会被强制留级。

不过在 2006 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把这政策给取消了。

那现在为啥留级制度又重新出现在大家视野里了呢?

回顾一下留级制度取消的背景。有人觉得取消是为了减少资源浪费,毕竟留级生重读得花更多纳税人的钱。

但2006 年的时候,国家经济可比之前推行强制留级那会强多了,在教育投入上的能力也更强,所以资源浪费好像不是主要原因。

还有人说留级生会抢占宝贵的学位,再结合当年学区房价格蹭蹭往上涨的情况,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可实际上在学位紧张的学校,“转校”的现象可比留级普遍多了。

从政府制定教育政策这个宏观角度分析,在取消留级的那些年,咱们国家经济发展很快,对人才的需求特别迫切。

大学的院系也跟着有变化,纷纷分化、扩充。就像北大,最开始才十几个系,现在都发展到 50 多个了。

新增的那些院系,大多都是根据咱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的,像社会科学、经济学、法律这些专业。

那时候的人才战略就是,赶紧让一批又一批孩子毕业,早点进入社会给国家创造价值,哪怕有些孩子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咋好。

这政策的转变,其实反映了国家人才战略的大调整。

2006 年取消留级的时候,正好赶上咱们国家入世以后,经济发展得猛,流水线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那时候教育主要就是给社会输送人力。

现在制造业智能化率都超过 30% 了,就业市场的结构有矛盾了,教育就得从只看重数量,往看重质量转变。

留级制度又回来,本质上就是教育评价体系从“筛选淘汰”,往“发现孩子优点,让孩子发挥才能”这种模式转变。

现在少子化越来越严重,2023 年出生率才 6.39‰,每个孩子可都是特别宝贵的战略资源。北京海淀区试点“学术留级 + 技能选修”的模式,要是学生数学不及格,留级的时候就让他去发展机器人编程这些特长,这就是新的教育模式的体现。

你看现在高校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对不上的比例都达到 40% 了,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更需要这种灵活的机制,来培养学生不一样的竞争能力。

历史真是充满了戏剧性。

以前都觉得留级制度“没效率”,没想到在现在这个 AI 时代,它反倒成了对抗教育出问题的好办法。

允许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在时间上重新开始,实际上就是通过保证教育公平,让人才优势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从以前像富士康那种靠大量人力的产业,到现在像 DeepSeek 这种靠智力的产业,教育政策这么调整,最后就是为了让每个孩子的生命价值都能充分实现。

以前大家老是把留级生当成差生,给孩子贴上这种负面标签,这对孩子自信心打击很大,孩子压力也大。

家长得改变这种看法,得承认孩子在现在这种评价体系里可能是落后了,但要相信孩子在其他领域说不定有特别的才能。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大学在工学院机械专业的时候,成绩差,挂科挂得厉害,最后还被退学了。后来转到工商管理学院,成绩可好,还能拿高分和奖学金。

这就说明孩子可能就是在当前环境里不适应,换个合适的地方,按照合适的节奏学习,就能变得很优秀。

所以家长可别对留级有偏见,就把它当成一个普普通通的教育调整手段就行。

0 阅读: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