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富海陈玮:做投资要靠眼光,不要迷信“对赌回购”

萌解创投 2024-11-28 17:31:21

经济依靠科技,科技依靠创业,创业依靠投资,就是这个逻辑。

在创投圈,陈玮是为数不多的由大学老师转身做投资的人。

从学界到投资界,从高校老师到顶级投资人,从普通员工到集团总裁,陈玮每一次身份的转变似乎都与中国创投发展的拐点息息相关。

东方富海董事长、创始合伙人 陈玮

在过去接近二十年的投资生涯中,作为国内第一批创业投资人,他的角色是推进中国本土创投发展的拓荒者,见证和参与了中国创投行业波澜壮阔的前行。

他曾获评中国创投20年清科“时代领潮投资人”称号,并多年荣膺福布斯“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清科“中国创业投资人10强”、ChinaVenture“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物Top10”、“最受母基金青睐的创始合伙人TOP30”、中国创投金鹰奖“年度投资家”等奖项。

陈玮身上有一丝“忧国忧民”的气质。从呼吁开设创业板到呼吁突破政府创投机制采用有限合伙成立基金,从洞察资本寒冬下的私募行业趋势,到把握趋势中的投资机遇,他的观点往往鞭辟入里,他的投资举动更是备受市场关注。

01

经历人生“被动选择”,成为大学教师

生活的结果难以规划,被动的选择往往是最好的安排。

陈玮与会计专业,本是风马牛不相及。1964年,陈玮出生于四川泸州。小时候,他的梦想是当医生,后来想当兵,结果高考后碰到的第一个“没想到”,便是学了会计。

1981年,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报考了兰州商学院。当时兰州商学院刚刚设立,正在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只招两个专业:商业经济学和财务会计学。

文理严重偏科的陈玮(文科优秀),毅然填报了商业经济学。没想到,大多数报考生想法相同,近80%的人都报考了商业经济专业。最终,陈玮被调剂到了财务会计专业,生生被“挤”到了会计这条路上。

尽管一开始很不喜欢会计学,但是陈玮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大二那年,综合能力优异的他吸引了学校领导的注意,学校领导决定让陈玮毕业后留校当老师,并派他去安徽财贸学院联合培养。

原本陈玮并没有做老师的打算,但由于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毕业后统一分配工作,自己无法选择职业,只好再次被动地接受现实。

陈玮回忆,第一次给学生上课,因为过于紧张,原本准备了一整堂的内容,20分钟便把提前背好的内容“哗哗”地塞给了学生,讲完后自己都想不起来讲了什么,学生们只能是一脸茫然。

但人生没有快进或跳过的按钮,面对这份窘迫,唯有硬着头皮无数次站上讲台,反复磨练,这一干就是15年。

现在回想起这段职业经历,陈玮倍感庆幸,因为这份磨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变化;从性格到口才,从学识到见识,从职业到人生。如果不是因为做了会计老师,也无法成就他从本科到博士的学业,无法让他有机会赴荷兰商学院深造,也无法让他最终走上PE投资这条路。

1991年,陈玮进入了人生另一个转折点:去厦门大学读博。

在厦门大学,陈玮成为国内会计学泰斗葛家澍教授的得意门生。厦大博士四年的时光,彻底改变了陈玮对会计专业的看法,他在其间发现了一座闪闪发光的学术殿堂。葛老亦师亦友的指导,对陈玮的专业提升和多年的事业帮助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厦门大学会计学博士、葛家澍的弟子,这些身份标签给陈玮带来了通往更高平台的入门证。当时国内会计学博士凤毛麟角,只要对口的岗位,职位随便挑。此时,美好的人生蓝图正在他面前徐徐展开。

正当陈玮摩拳擦掌,准备大施拳脚之际,甘肃省领导来厦大找到陈玮。由于当时甘肃没有经济学博士,整个西北都没有会计博士,领导们希望陈玮能够回到兰州再工作5年,助力西北会计学人才的培养。求贤心切的兰州商学院的校长、书记,甚至跑去找厦大校领导,找陈玮的导师葛家澍帮忙说情。

于是,重情重义的陈玮答应返回兰州商学院再干五年。

02

南下闯荡加入深创投,拓荒本土创投

对陈玮而言,1999年是个极其不平凡的转折点。

这一年,陈玮作为访问学者从荷兰尼津洛德大学研修工商管理项目回国,也刚好也结束了约定的五年留校之期。

当时,全国掀起了一股公务员辞职下海潮。陈玮决定放弃兰州商学院会计系主任的职位,南下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金融创新最为活跃的城市——深圳。

误打误撞进入创投行业

而对于进入投资行业,陈玮坦言,实属歪打误撞。最初,陈玮的设想是去深交所工作,但当时适逢深交所正在筹备创业板,人事冻结。

彼时,以深创投为首的中国第一批本土创投机构掀起了成立热潮,行业正处于求贤若渴的时刻。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陈玮从同学口中得知了深创投正在招兵买马的消息,而且正在招聘会计学相关的人才。

对风险投资一无所知的陈玮,投出了自己的简历。大概一个多月后,他接到了来自深创投的面试通知,就此打开了自己人生崭新的一道门。

在面试中,时任深创投副总裁的李万寿询问陈玮想去哪个部门,陈玮选择了投资部,最终却被安排到自己最不想去的研究部。紧接着,陈玮还与当时的深创投总裁阚治东进行了十分钟不到的面试,得到了阚治东的认可和青睐,顺利加入深创投,正式踏进创投圈。

“阚总是我从事投资的第一位领导和老师。”陈玮回忆起这段往事仍充满感激。对于中国本土创投而言,阚治东的地位相当于“教父”级别,他提出的一系列投资管理模式为后来者所借鉴。

然而,知识分子转身为商人,对于陈玮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况且,深创投在1999年创立时,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创业投资是怎么一回事。业内人士不仅要在投资素养方面积极“充电”,也在摸索适合于本土创投发展的规则与政策。

不过,在深创投工作,逐渐让陈玮意识到自己来到了一个最有希望和机会的行业。

在这里,陈玮看到了当时中国经济正在谋求转型的趋势,特别是以深圳为代表的、原来的三来一补传统经济逐步向科技技术转型、向中小企业发展的势头正在涌现。而筹备中的创业板,被誉为20世纪的最后一桶金。在陈玮看来,自己当初就是进了一片蓝海,是撞了大运。

“那时候,中国懂创业投资的人可能都不超过5个。我心想,我不懂,别人也不懂,这个行业是个全新的行业,大家都处于学习的阶段。”最初接触到创投的陈玮慢慢发现,他所面对的人,要么是特别成功、已经挣了很多钱的人;要么是满怀信心、拥有技术、想要创业的人,这两种人都让他很感动。正是因为接触了这些人,让陈玮越发想要从幕后的研究,转向台前的投资。

在研究部的陈玮,疯狂地吸收着国外的相关资料、对中国的法规变化和资本市场相关的内容反复研习,还写了不少研究报告。先后在办公室、研究部、投资决策委员会秘书处等岗位轮换,高峰时期身兼六职。高强度跨部门的工作,为他后来快速升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身为会计学博士的背景在为项目做审议决策时,也发挥了重要的把关作用。

陈玮直言,从学会计到教会计再到做投资,相比很多媒体按上的“弃文从商”的标签,他并没有觉得“弃”了什么,而是以会计学为基础,在不断行走的路上,收获越来越多。

仅用两年时间,升任深创投总裁

很快,充斥着“野心”的陈玮得到了回报——他在深创投像坐上了火箭一样,升职速度飞快,最终当上了总裁一职。

2001年,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股市大跌,再加上国内股市不稳,创业板计划搁置,本土创投机构翘首以盼的退出渠道卡在半空,创投行业遭到了严重的打击,进入了寒冬时刻。

而此时的阚治东,应深圳市政府邀请出任濒临破产的南方证券的总裁。在他离任前,将过去一手招聘、提拔的陈玮,推到了台前,接替他的位置。从进入深创投到登顶掌门人,陈玮只花了2年多的时间。

当时深创投管理了几十亿的资金,深圳市委领导语重心长地对陈玮说:“好好珍惜这个位置,现在全深圳市的国企,就深创投账上的资金最多”。

深创投属于国企,但在陈玮的印象中,这家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足够高,即便在他刚进入的时候,公司在激励机制上就允许员工跟投项目,允许业务人员获取项目收益分成,允许按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奖励基金。即使到了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在国有基金上还做不到按市场化机制管理和激励投资团队。

这也使得深创投从一开始就成为国内创投业的“标杆”,早期全国大约有100多家投资机构,累计管理规模不过200亿元,其中深创投就管理有7亿元人民币。但当时的政策配套尚不到位,尤其是在项目退出和相关法规的完善方面支持不利,整个创投行业并不具备市场化的赚钱效应,举步维艰,前景并不明朗。

聚焦到当时的深创投,已投资的项目难以顺利退出,深创投当初委托证券公司的理财资金又因证券行业全面亏损有可能成为坏账。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陈玮每次开股东大会,都要承受来自股东们的各种压力和质疑。

即便是面临如此悲观的局面,陈玮坚信,趋势性的变化仍在持续,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必须依托于科技,科技依托于创业创新,而创业创新需要依靠创业投资,这意味着眼前的各种问题早晚会得到解决。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在种种压力之下,陈玮依然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判断,并在寒冬结束之前,带领深创投团队布局了许多优质项目:比如潍柴动力、远望谷、科陆电子、同洲电子......

他的坚信最终也等到了回音。

很快,政策开始转向,2004年中小板创立;2005年,席卷整个市场的股改全流通得以施行;2006年6月,A股暂停IPO近一年后重新启动。此前,深创投所投资的数十家公司陆续迎来了退出通道,部分项目几年时间产生高达几十倍甚至百倍的回报,深创投实现了绝地反击。陈玮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在深创投工作的时间里,陈玮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以为会呆在国企一辈子的陈玮,亲眼目睹了太多满怀热情的创业者。而且,随着楼市、股市稳步双涨,经济呈一片大好趋势。

嗅到了经济繁荣周期开始的气息,陈玮内心萌生了“自立门户”的念头。

03

创办东方富海,体验创业的海水与火焰

在创投圈闯荡和积淀了七年的陈玮,有了更多主动的选择。

离开深创投的前三个月,陈玮宅家看书,思考未来的方向,调研项目。刚开始陈玮想做一家体检中心,考察完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做创投。回归自己熟悉的领域,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才能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

2006年,陈玮成立了东方富海,而那篇广为流传的“谛诺之约”则是对东方富海的由来最好的注解:

“公元2006,岁次丙戌,谛诺山下,雁栖湖边的一个酒吧,几个梦想者,喝着啤酒,看着世界杯,勾画着自己的创业投资人生之旅,做中国最值得投资人和创业者信任的投资机构。人的一生中,能够让人时刻铭记的瞬间很少,但那天晚上,在大伙的记忆中,自始至终都清晰得像一张照片。从那天起,我们有了自己的梦想———东方富海。”

东方富海成立之初,陈玮的梦想是成立一个能够被LP和创业者都接受的企业,这个企业符合以下要求:除了投资以外,这个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等方面,还是要像学校的环境那样,相对简单、和谐。

带领东方富海,成功跨越两次危机

都说创业维艰,创立东方富海之后,陈玮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滋味。

他回忆,2007年东方富海募集第一期基金,就碰上了金融危机。“LP原先承诺的9亿元募资总额,最后也萎缩到了3.26亿元,原本一年1800万元的管理费收入最后却只有600万元”。

内外交困让陈玮陷入了无尽的焦虑和压力之中。一天凌晨,当陈玮带着疲惫的身心下班时,有几个核心的创始团队成员找到他,对他说了至今都让他念念不忘、感动不已的一番话:“陈总,我们两年不拿工资,有困难一起抗,我们一定把这公司做下去。”

人心齐,泰山移。大家笃定信念,勒紧裤腰带,硬着头皮继续干。一期基金也不负众望,投出了一批好企业,仅星源材质和广田股份两个项目就带来了超过8亿元的投资回报,超华科技、华伍股份、信维通信等项目的成功上市也带来了数倍的投资回报。

需要提及的是,在东方富海第一期基金募集之前,一般民营PE的基金年限是“3+1+1”,即3年投资期+1年退出期+1年延长期。为了解决“短钱长投”的问题,东方富海在第一期基金募资设计时,结合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在国内首推了更长年限的“5+2”结构基金。目前,这类基金已成为了行业主流。

创业就是不断打怪升级,危机总在不经意间突然造访。

第二次危机发生在2012年,当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彼时,东方富海的资金管理规模已超50多亿,在业内已经颇有影响力。欧债危机爆发后,东方富海投资的4个太阳能项目,崩盘了两个。

当时有媒体写了一篇文章:《东方富海光伏产业投资危机》,矛头直指东方富海。其实很多机构都投了这些项目,但是媒体单单报道了东方富海。有人甚至直接把标题修改夸大,改为《东方富海光伏项目全军覆没》,一文激起千层浪,在随后举行的LP大会上,东方富海团队和陈玮被置于LP的苛责之中。

这是中国PE历史上的艰难岁月,也是东方富海的艰辛时刻。彼时,中国资本市场进入全民PE的年代,PE行业的疯狂造富神话使得Pre-IPO项目炙手可热,但随着IPO暂停,被投企业上市遥遥无期,一切被打回原形。2013年,整个PE行业迎来了大洗牌,国内90%的PE投资机构面临倒闭或转型的危机。

目睹了整个行业的诱惑与贪婪,以及东方富海光伏行业的黑天鹅事件,陈玮痛定思痛,下决心“在投资上做减法,在能力上做加法”,率先提出由“综合基金”转型为“专业化基金”,确立了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4+1”投资方向: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与先进制造、健康医疗和文化消费。

东方富海大力推行“基金专业化,服务平台化”投资战略,自此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打法。

最终,熬了五年之后,东方富海将剩下的两个光伏项目通过并购重组、借壳上市的操作手法,救回之前投入的资金,还获得一定的收益,避免了LP的损失,挽回了公司的声誉。

四十不惑的博士出来创业,制度障碍、金融危机,陈玮和刚诞生的东方富海都赶上了。后来,陈玮意识到,“围城”恐怕处处有,体制内也好体制外也罢,重要的是适应变化、不断迭代,有很强的学习力,而不是固步自封。

投资中的“识人断事”

作为东方富海的掌门人,陈玮带领东方富海投资项目超过500个,140个项目通过上市、并购等方式退出,这也使得东方富海成为继深创投、达晨创投之后,又一家比较成功的人民币投资基金之一。他是怎么做到的?

投资就是投人

陈玮感叹,做投资这么多年,像是在练相面术,“投资就是投人”,一笔好的投资首先基于投到对的人。一个企业能走多远,能成长到多大,价值几何,关键都在于人本身。

回想起当年参与投资的昆仑万维,据陈玮回忆,最早与创始人面谈时,并不是BP打动了他,而是创始人令他非常欣赏。“第一,对互联网的理解特别深刻,特别对游戏产业有独到的见解;第二,他对市场极端敏锐,对市场趋势的理解也非常到位;第三,他为人非常的谦和低调,即便当了老板还是像个学生一样背着双肩包满世界跑,秉持一颗创业的初心。最后我们投了他,企业发展至今非常成功,不仅在中国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其业务还延伸向了海外。”

再如酒仙网,陈玮见证了从东方富海B轮投资酒仙网到如今成长为“独角兽”企业的发展历程。酒仙网创人郝鸿曾经却只做传统的门店生意,当接触到互联网后,马上想到“互联网+酒”的概念,发展至今,酒仙网从纯做线上业务,到延伸到线下门店,模式在三、四线城市进行线下下沉,效果非常好,是成功实践新零售商业模式和互联网相结合的典型案例。陈玮坦言,之所以投资酒仙网,就是看中了酒仙网掌门人郝鸿峰身上的那种拼劲和学习、应变能力。

陈玮也从不忌讳谈论自己的失败案例。他说,成功的案例都差不多,失败的案例各有不同。

说起自己最惨痛的失败经历,陈玮说,他们曾经在深圳投过一个做先进制造业的项目,创始人是他的学生,而且他的客户当中还包括世界五百强公司。通过尽调后,陈玮和团队发现这个项目不错,于是前后投了两轮,也有另外七八家机构一起投资了这个项目。

但最后这个项目失败了,陈玮直言,这个项目所在的行业至今仍是好行业,之所以会失败的原因,出在创始人自身。“创始人的个性太强,什么都自己做,不相信团队的其他成员,走马灯似的换总经理和技术管理人员,是一种暴君式的管理,很多人在公司待不下去,合作伙伴也很难跟他长期合作。”

通过这个项目,陈玮意识到,企业家的管理能力、胸怀和格局是影响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投资就是投人,宁投一流的团队二流的项目,也不投一流的项目二流的团队,要改变人是特别难的。”

著名“投资大师”乔治·索罗斯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投资的三个标准,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还是人。人是最难投的,而且又是最难判断的,所以创始人至关重要。

投项目,重点“投两端”

陈玮说,东方富海筛选项目主要就看三点:

一是行业,必须是成长型的行业,行业本身空间大,最好是双位数成长,10%-20%这样子,成长空间巨大。二是领先的技术和创新的商业模式。技术核心就两个,一个是功能改善,从效率和功能上有所提升;另一个是价格优势,具备竞争力。三是团队,最牛的团队,让人放心的团队,这是最关键的。

具体到投资阶段,陈玮坦言,他们要投的项目就是投两端:

一个是早期项目,就是以创新为主,和别人不一样,要么轰轰烈烈地在冲锋中倒下,要么一战成名,早期项目就是投“新奇特”。另外一个就是投Pre-IPO和并购,成长、安全、规范。企业小的时候可以不规范,规范是个过程。

为什么只投两头、不投中间呢?因为中间竞争很激烈。而两头的项目,早期成本低,风险大,但是专业能力比较强。后端跟品牌有关系,还跟资金量有关系,一个项目要放10个亿一般人放不了,这方面能体现东方富海的优势。

七条军规和十大投资逻辑

东方富海一次次安然度过危机,陈玮归因为运气好。但运气背后的归因或许来自于陈玮与东方富海所坚持的投资逻辑、价值观与管理哲学。

比如,在富海成立之初,陈玮就为公司定下了七条军规:

❖从小事做起,每周都写工作周报;

❖把工作完成在昨天;

❖把合作变成工作的习惯;

❖沿着原则的方向前行;

❖永远保持认真和勤奋;

❖放弃自己,维护OFC(东方富海);

❖先为自己赚工资,后为公司赚利润。

“军规”之下,也塑造了业内对东方富海正派、诚实、守信、勤奋等印象。作为第一批民营创投机构,东方富海披荆斩棘、开辟蛮荒,在中国创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在投资逻辑上,陈玮说,虽然东方富海的资金来源已经从个人高净值客户为主,转变为以机构化资金为主,但无论资金的来源如何变化,资金的投向始终沿着既定的10个投资逻辑:

✦找准赛道,看清方向;

✦只拿市场化的长钱;

✦只赚趋势的钱;

✦基金专业化、服务平台化;

✦把投资重点放在两头;

✦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建立一个每个人都清楚的赚钱机制;

✦提高标准,强化投资;

✦让听见炮声的人做决策;

✦帮忙、帮忙、再帮忙。

在如何打造东方富海上,陈玮表示“宁做榴莲,不做香蕉”。

他解释说,榴莲大家闻着臭吃起来很香,而且喜欢榴莲的会特别喜欢,但是香蕉就是所有人都可吃可不吃。“实际上我们希望做一个特别垂直的、小的公司,榴莲型的公司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拥有一批忠实的拥趸。”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东方富海要做得有特色,拒绝平庸。

04

乘科技创新之东风,为创业者蓄势赋能

2024年,国内创投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陈玮一直呼吁,经济寒冬下,创业者和投资人更要抱团取暖。只有创业者成功了,LP、GP的价值才能兑现。“好GP唯一的本事,就是能让LP 放心,让创业者动心,让老天爷关心,合作伙伴开心。”

如今,很多创业者正面临融资难、估值下降等现状。此外,投资人出手也更加谨慎,对项目的筛选标准更为严格。在此背景下,创业者到底应该拿什么样的钱,这个钱到底可以做什么,为什么有的钱值钱,有的钱不太值钱?

对此,陈玮对创业者的建议是,“创业者要拿志同道合的钱,拿不对的钱最后可能把你逼到绝境。”“从某种意义上,创业者拿到一个优质GP的钱,这个GP除了投钱以外真的可以帮到你。实际上GP对项目的选择就是帮助创业者选择,LP、VC都不投你,你就要考虑是否值得做这个创业项目。”

今年,关于回购的事情炒得沸沸扬扬。

陈玮认为,第一,回购是行业的通行惯例,不过中国用得有点多;第二,环境不好,所以大家觉得你够“黑”的,比银行还厉害,银行才4%,你居然要8%。实际上,业内对赌回购只是大家用来博弈的工具,增加创业者的压力,推动创业者好好干活的工具,它真正要实施起来非常难,同时一些机构可能把它作为一个免责的工具。另外,为什么现在回购话题变得这么敏感?因为“地主家”也没余粮了,有钱人的压力也来了,基金的压力也来了,VC的压力同步上升。

“我们的创投机构并不是网上说的,好像我们天天在逼创业者,因为我们的钱也是别人的钱,大家要理解,要珍惜花出去的每一分钱。VC是一种信仰,我们的信仰就是成就创业者,持续创造价值,因为只有创业者成功了,LP、GP的价值才能兑现,这是我们的基本逻辑。所以我们要找到对的人,他成功,我们才能成功。”陈玮说。

不过,陈玮也表示,做投资要带有创业基因,与创业者一起创业。现在很多基金都是不签对赌协议,因为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对创业者施加的压力,有时候会造成一个不好的结果。

“如果创业公司好,我哪在乎是明年好还是后年好;如果你真的不好,我签了一个对赌协议又有什么用?所以,千万不要迷信用一个严苛的法律条款来做投资。你要投资它,还是要看你自己的眼光,愿赌服输。”

陈玮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创业投资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他强调,创业投资不仅要发现价值,更要赋能价值,通过一棒接一棒的努力,帮助被投企业实现成长和扩张。

前几年,在清科沙丘投研院课堂上,陈玮曾分享到:“中国未来要想实现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经济,而经济依靠科技,科技依靠创业,创业依靠投资,就是这个逻辑。”

可喜的是,如今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更加重视创业投资,尤其是开始重视早期投资,从更早的阶段和更长的周期来扶持创新。

陈玮已经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和东方富海的名字就未曾缺席过各大评选榜单。“获奖只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陈玮认为,一个好的GP是靠品牌信誉、专业能力、赚钱效率3个东西吃饭的。

“好的GP不仅能够吸引好的项目,也能吸引来好的LP。”

后记

从高校老师到出国留学,再到成功“下海”叱诧商界成为投资人,陈玮的故事带着浓厚的时代色彩。

从深创投离开后,陈玮创立东方富海已18年,创投行业也从“中国懂得风险投资的人不超过5个”,到如今从业人数超过22万,连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创业板和市盈率,PE投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科创时代的浪潮中,陈玮深知东方富海的每一笔投资不仅影响着企业的成长,也将助力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更多突破。目前,东方富海重点布局半导体、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被投企业中已有近20家在科创板上市,包括合肥晶合、佰维存储、伟测半导体等。

面对东方富海目前的成绩,陈玮只打了60多分。“及格了,但离心中的目标还比较远。”陈玮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

“创投这个行业有个词叫‘Old money,Old people’,就是你有足够老的钱,足够老的人才有可能做成。实际上中国这行才干了20年,美国70年了,他们才会出现红杉那样的公司,我们还需要一些时间,我们现在管理几百亿人民币,未来中国本土的机构有可能管千亿人民币甚至千亿美金,从现在看路还很长,这个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陈玮说。

作为创投界的一名“老兵”,陈玮经历了中国创投行业飞速发展的20余年,见证了中国科创时代的到来,至今仍然活跃在一线。

站在时代的潮头,很多像陈玮这样努力改变命运的平凡人,都在揣度下一个十年国家的命运,自己的命运,并为之不懈奋斗。

0 阅读:4
萌解创投

萌解创投

分享创投故事,共勉励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