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夏诗两首: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初衣胜诗词 2024-05-27 07:14:48

陶渊明夏诗两首: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喜欢陶渊明。很简单,在古代,农业耕作是最劳苦而又最没有前途的。陶渊明放弃了很多做官的机会,从事产出菲薄的农业,并持续终生无悔。因为他的选择和愿望,出自内心,并践行。这种力量,来自于他对自然对农业的热爱,而自然和田园,反馈给他的,是精神愉悦的人生财富。虽然,他的日子后来越过越贫穷和艰难,但是,却有着托体同山阿的精神安定。

我很难说,陶渊明的日子,过得很富足。有人说他是东晋的大地主。实际上,在他这一代,家族已经没落。他能够读书,完全是靠庶母的支撑,而到了20来岁,家庭几乎已经赤贫。靠着所学的知识,陶渊明也进入官场,给人做幕僚下吏,这样的收入在当时仍旧算是高人一等,但是或者是经历了太多的贫寒,深知百姓的疾苦,无法和官场的生态融合,他最终选择放弃能够带来高收入的官职,转而回乡务农。在做这个决定和实践这个想法之前,他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思考。

如果一个人必要参加农业劳作,实际上,也证明他的家境并不算好,因为租赁出去的田地不够开销,必要自家的人通过土地获得衣食。

40多岁的陶渊明从事农业劳作,更证明了这一点。在古代,40岁,就是人生暮年的开始,体力肯定不能等同年轻的劳力,何况欠缺的是实际的农田劳作磨砺。但是陶渊明,都克服了。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其一 东晋 · 陶潜《读山海经十三首 》

从早春到早夏,是农耕最忙最操心的季节。

陶渊明的房子,应该是回乡后重新搭建的,门口有溪流,种植五棵柳树,环绕屋子前后,种植各样的经济树木。从早春耕田,到晚春初夏的水稻插秧,还要种植蔬菜,以保证日常饮食,期间甘苦,大约只有真正的农民懂得。

但是在水稻插秧之后,会迎来短暂的农闲。农民们有感受,但是不能写成文字,陶渊明却是知识分子,他写下了早夏田园家园的美景。

早夏的时候,气候温暖湿润,草木旺盛生长,绕着屋子的树,已经青翠展叶,绿荫清新。

那很多鸟儿都栖息在树上,欢快的搭窝,我也爱着,我的家啊。

陶渊明的家和当地的农民的庭院并无两样。但是心境,却是不同的。因为在外漂泊的二十年,他乡再好,他是客居,又时常为人幕僚,饮食行止,都会受制于身份和环境。也就是从这首诗,我能察觉到,他之前并没有家的安定感。

所以哪怕是这故乡的几间茅舍,因为有他种植的树,给了鸟类家园,而这绿叶掩映下的农居,也给了他真实的家的恒定和长久。

鸟儿爱着绿树上的家,我也爱着我的家啊。

鸟的家园是陶渊明给和创造的,陶渊明的家是谁给的呢?是他自己,更是这世代生活的祖先。所以陶渊明的感恩,不是对于当朝,而是更久远,是历史上的中国先祖,许了他栖息的土地。

他强调了一点是,田园不但耕了,而且已经种植,这是难得农忙之后的初夏,不多的悠闲。他开始阅读书籍。而他喜欢的书,并非儒家的经典,因为他年少时,就读过,并且应该是读得很好,才能够使他以布衣身份,成为幕僚。现在,他40多岁了,显然不会再读这些儒家经典。

早夏的乡村,离城市远,道路逼仄,不通车马。正好,也免去了交际应酬。

在这早夏的绿意里,窗外是早夏的和风细雨,滋润远处的农田,不用操心干旱带来的土地水源问题。他打开春天酿的酒,去园子里,摘下新鲜的蔬菜。

他开始读他喜欢的书了。

那么到了诗的最后,他才点出,他读的书,是先秦的《穆天子传》和《山海经》。

他为什么要读这些被儒家看起来荒诞不经的古书?

因为藏着他要探索的问题和答案。他从哪里来,先民们是如何拥有这片土地的?他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比如夸父,他认为这是一个勇于追求并实践自己理想的人。人是从自然中来的,并且一步步征服自然,却又敬畏感恩自然。

陶渊明的最大不同,在于他看到了征服之后的感恩。而这正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忽视的。

可以说,陶渊明是身体力行的古代环保者。正是有这样的理念,并认为正确,他才甘于平凡的农业生活,感受自然之美,并亲自将绿色播种田园,欣喜鸟儿的归来,草木的旺盛。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东晋 · 陶潜《和郭主簿二首 其一 》

初夏之后,迎来仲夏。窗前就可以远眺田野,稻田绿满,阳光和雨水充足。

庭院中的绿树越发枝叶茂盛,洒下一庭绿荫。

南来的风温暖湿润,不过穿过庭院时,穿堂风凉爽而鼓荡,吹开了夏天的薄衣裳。

因为乡村僻静,所以客人不多,所以晚睡晚起,在家里看书,弹琴。

庭院边的园子里,夏天的蔬菜在茂盛生长,家里还有过去的余粮。

这些就足够了呀,如果太追求丰足富裕,也不是我的愿望。

家里还有麦子酿的酒,现在酒酿好了,斟上一碗。孩子还在牙牙学语的阶段,我逗着孩子,感到满足。

这样的生活,真的很快乐,让人忘记了头发上的白发。

我抬头看着远处的南山,飘荡着夏天的白云,忽然感叹这样的日子,和诗经《七月》的美好,是那样的近似啊。我感受着深沉的古风,吹拂过远古的山川原野,又吹透我的身心。

我为什么喜欢这首诗?因为陶渊明此时是农民,但是精神上却又是超越的,是一种从眼前上升到历史的那种的美。

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首关于田园农业的诗,是诗经的《七月》,距离陶渊明时代,已经千年。

那里面写着商朝末年,周朝早期的农业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四季辛勤劳苦耕耘,但是心情却是快乐而感恩的。在陶渊明看来,那个时代,相对安稳而平等。

实际上陶渊明本身的生活,并不算富足,典型的远离城市的乡村农民的生活。粮食是在他的辛勤耕耘下,有所结余,但是也不算太多。他谈到了他的生活观,过租不是追求,那么也显示当时社会的主流风气,是财富土地越多越好,可以享受人上人的生活。

但是陶渊明持的是否定态度,因为最美的富足,是靠自己的双手获得,多一点都是天地自然的不敬,是对祖先勤奋于土地感恩于自然馈赠的亵渎。

陶渊明的思想,当然有人说,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但是他热爱自然田园,并且有节制地获得,沉浸劳作和自然之美,却是浮躁的社会一剂清凉药。

而他诗中的夏天,也就格外幽美。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0 阅读:2

初衣胜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