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雄主周武帝是如何诛杀权臣,带兵灭北齐统一北方?

历代经典历史 2024-07-31 19:38:36

明人李贽论曰: “群雄未死,则祸乱不息,乱离未甚,则神圣不生”。天下大乱达于天下大治,在乱离分崩的魏晋南北朝后期,由于民族融合,南北界限越来越小,全国大一统的前景就在眼前。“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谁来完成这统一大业?江山代有人才出,首开统一之局的圣君英王乃北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字祢罗突,乃鲜卑化的匈奴人,西魏北周政权创立者周太祖宇文泰的第四子,母曰叱奴太后,西魏大统九年(543年)生于关中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宇文邕出生时,据说 “ 有神光照室”。幼年时孝敬父母,聪敏有器质,其父宇文泰曾夸耀说:“成吾志者,必此儿也。”公元556年父亲死时,宇文邕才13岁,虽有三个哥哥,但父亲属意的嫡兄宇文觉尚未成年,宇文泰只好将政权交给其侄宇文护。宇文护掌权后即按照叔父的遗愿推宇文觉取代西魏,称周天王(闵帝),建立北周。

据史载,宇文泰生前曾为子嗣问题烦恼。时庶子宇文毓居长,已有成德,嫡子宇文觉年尚冲动,于是诏群公议,曰:“孤欲立子以嫡,恐大司马见疑”。大司马独孤信是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勋,他倾向于拥立其女婿宇文毓,反对由年仅15岁的宇文觉继位。若宇文毓得立,已23岁,不算冲幼,则无需宇文护辅政,而岳父独孤信的权位必定凌驾于宇文护之上。但柱国大将军于谨同意立宇文觉。由位望素卑的宇文护行周公事。卫国公独孤信、楚国公赵贵行辈与宇文泰等夷,怏怏不服,谋图袭杀宇文护,被开府宇文盛告发,结果宇文护先发制人,杀赵贵,独孤信被迫自杀,其党与皆伏诛。

宇文护自封晋国公,任大司马,后又迁大冢宰(相当于丞相),专制朝政。宇文护集权相府,权力膨胀,不久废杀闵帝宇文觉,改立宇文毓为帝(557年),是为明帝。但不到四年,至公元560年又毒杀明帝,改立17岁的宇文邕,大权仍总归于相府,周武帝形同傀儡,凡征发军队,非有宇文护的文书不行,朝政 “事无巨细,皆先断后闻”。连北齐人也说宇文护 “外枉为相,其实王也” 。

宇文护自公元557年至公元572年,前后执政达15年之久。宇文护作为宇文泰的至亲,忠于宇文氏帝业似无问题,从他废杀宇文泰两个儿子而不自立,又继立宇文泰另一个儿子宇文邕为帝即可证明。但皇权不能旁落,皇位不可僭越,武帝10年不能亲政,傀儡地位岂能长久忍耐?况宇文邕 “性深沉有远识”,精明强干,对宇文护的 “暴慢” 和他诸子的 “贪残”、“蠹政害民”,早已看在眼里,恨在心头。由于宇文护掌握了全国兵权,武帝要诛杀他要冒生命风险,于是只好暗中与胞弟宇文直策划,只有少数亲信如王轫、宇文孝伯等人参预密谋。兄弟君相之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一场宫廷政变不可避免。

天和七年(572年)三月丙辰,宇文护从同州回到京师长安,武帝在文安殿接见后,即按常规引这位堂兄入含仁殿朝见皇太后,武帝诡称太后近来脾气不好,喜欢喝酒,希望堂兄朝见时能好言相劝,并将准备好的 《尚书·酒诰》交予宇文护。宇文护未加警觉,觐见时按武帝的意思向叱奴太后慢慢宣读 《酒诰》,劝太后戒酒爱惜身体。尚未读完,武帝突然从后面用玉王廷猛击宇文护的头,护当即晕倒在地,武帝急令身边的宦官何泉用御刀斩下宇文护的首级,何泉因恐惧而手软,竟不能伤,这时早已埋伏在户内的卫王宇文直冲了出来,才将宇文护砍死。这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就这样以皇帝的胜利而告终,宫墙之外竟无人知晓,收拾停当后,武帝召宫伯长孙览等告谕百官,并下诏宣布宇文护罪状,下令收斩其诸子及其亲信党羽,并大赦天下,改元建德。大周皇权终于回到皇帝之手。

周武帝亲揽朝政后,立即下令恢复惨遭宇文护诛除的独孤信、李远等功臣的名誉,并重用功臣勋贵子弟,西魏府兵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仪同的子弟均得以升迁。建德二年(573年)九月,武帝为皇太子宇文赟迎娶大将军杨坚的女儿杨丽华,与将门勋贵联姻,巩固统治基础。周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明皇帝,亲政后即开始整饬内政,积极准备讨伐北齐,进而统一全国。

要消灭北齐,必须富国强兵,周武帝虽重申均田令,扩大府兵,但因关陇地区地瘠民贫,深感财力和人力的不足。武帝自己生活简朴,“ 后宫嫔御不过十余人”,他拼命工作,勤政爱民,“ 昧旦求衣,分宵忘寝”,但限于客观条件,东西力量对比齐北周强。

其时佛教传入中国已500多年,南北佛堂和寺院星罗棋布,许多劳动人手 “假慕沙门,实避调役”,出家当和尚,北方地区大约有1/10的人口避役进了佛教寺庙。北周寺院有万余,僧侣在百万以上,他们不纳王租,不供赋役,使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编户齐民的赋役负担加重。建德二年(573年)关中大饥,政府下令各寺庙拿出积谷赈济贫民,但不少于寺庙却趁机举放高利贷,以牟取暴利。佛寺实已成为国家之大蠹。

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周武帝毅然下诏废佛,把境内佛教寺庙、铜像、资产及土地全部没收,充作伐齐军费,百万僧侣及依附寺庙的僧祗户、佛图户全部勒令还俗,编为均田农民,青壮男子则编入军队。所谓 “ 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道教也一并废除。周武帝毁佛显然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当时佛教信仰深入民间,统治阶级上层也不乏热诚的施主,强令将佛教一切全部废除,伤了不少国人的心,其中包括一些大贵族。有人吓唬周武帝 “必坠阿鼻地狱”,但周武帝不怕,说但使百姓得乐,自己又何辞地狱诸苦。经过几年大刀阔斧地改革,北周国力蒸蒸日上,周武帝的目光瞄准了东方的北齐。

北齐在当时中国境内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最为富强。然而,以北魏北塞六镇中的怀朔镇的中下级军官为骨干,获得赵、魏一带世家大族拥护而起家的高欢、高洋父子对于 “聚敛无厌,淫虐不已” 的鲜卑勋贵从来不加裁制,致使政治日渐腐败。

在北齐统治阶级上层,皇室内部争权夺位,鲜卑族与汉族之间汉代与反汉化的矛盾错综复杂。公元560年,高洋子废帝高殷被叔父高演、高湛杀死,高演继立为帝,不一年惊死,高湛继立为帝、在位4年,忽听 “太史奏、天文有变,其占当易王”。惊恐不已的高湛立即传位给9岁的太子高纬,自己当太上皇。后主高纬即位,改元天统元年(565年)。

天统四年(568年)十二月辛末,32岁的太上皇高湛死,12岁的后主高纬得以亲政,这个孩子除了信用乳母陆令萱之外,什么也不懂。陆令萱举汉士族祖王廷为宰相,薛道衡、李德林、颜之仪等掌机要。祖王廷杀六镇鲜卑勋贵斛律光,驱逐胡人在政府中的势力,结果被排挤。陆令萱之子穆提婆、后主宠臣高阿那肱等佞臣群小掌握大权,大肆杀戮 “汉儿文官”,使朝廷百官清一色尽是鲜卑贵族。内耗使北齐丧失了力量。

后主虽小,但特别荒淫,好声色,多内宠。陆令萱将后主宠幸的宫女董花收为养女,赐姓穆,被立为皇后。自后高纬更荒淫无度,以致当时流行一首童谣说:“黄花势欲落,清觞滴盂酌”。武平 七年(576年)二月辛酉,后主竟下令 “括杂户女,年二十已下,十四已上未嫁,悉集省,隐匿者,家长处死刑”。后主20来岁了,仍唯知嬉戏,不见朝士,一次在晋阳西山造大佛,夜间烧油万盆,把晋阳宫照得犹如白天,又在邺都(今河北磁县南)华林园建一个 “贫儿村”,自己穿着破衣烂衫扮作乞丐,以为戏乐。有时又让人穿上北周士兵的衣服,后主自己率宫内宦官去与之格斗,以逞快意。后主还能自弹琵琶,常弹 《无愁》 之曲,近侍宫人随曲唱和,民间称为 “无愁天子”。

唐人韩偓有诗曰:“任道骄奢必败亡,且将繁盛悦嫔嫱”。一个“无愁天子”当国,国家不亡才怪呢?正当北齐后主骄奢淫逸,不理国政之时,北周武帝却在励精图治,积极进取,他北结突厥,南连陈国,约共伐齐,中分天下,为了得到新兴的突厥汗国的支持,周武帝甚至迎娶了突厥公主阿史娜氏作为皇后。北齐的四周都是敌国,国家已处于危亡之秋。

公元573年,南方的陈国首先揭开了灭北齐战役的序幕。这年是陈太建五年,三月,陈宣帝陈顼命大将吴明彻统兵10万北伐,至九月,陈军以水灌寿阳(今安微寿县),大破齐军,尽复淮南之地。太建七年(575年)闰九月,陈军又在吕梁(今江苏徐州市东南)大破齐兵。这时北齐衰乱已极,陈军若能乘胜推进,可能消灭北齐,但陈宣帝非圣主,目的仅限于收复江北淮南失地,苟安江表,因此停兵淮南,坐失了灭齐良机。

北周武帝宇文邕却乘陈军北伐牵制北齐一部分兵力的时候,于建德四年(575年)七月伺机东征,其中随国公杨坚率领一支3万人的舟师由渭水进入黄河,企图一举攻占洛阳,齐右丞相高阿那肱率军来援,周大军受阻于河阳北城 (今河南孟县)。恰遇武帝得病,北周暂时退兵。

第二年,周建德五年(576年)十月三日,周武帝再度出师,周军避开河洛一带聚结的北齐精兵,改入山西。武帝亲统步骑14万5千人,直指平阳 (今山西临汾市西南),至二十七日将平阳占领。此时北齐后主高纬在不远的晋阳 (今山西太原市),十月十一日,后主带了宠妃冯淑妃在天池 (今山西宁武县西南管涔山上) 打猎,平阳告急的文书:“自旦至午,驿马三至”,佞臣高阿那肱说:“大家(指皇帝)正作乐,边鄙小小交兵,乃是常事,何急奏闻。”待平阳城陷的消息传来,后主想提早回晋阳城,冯淑妃却 “请更杀一围(猎)”,昏贵的齐后主竟欣然听从。

后主高纬回到晋阳后,集中了六镇鲜卑10万以上的主力,来争平阳,周军主力撤到玉璧(今山西 稷山县南),留梁士彦率精兵1万守平阳城。齐兵包围平阳城猛攻一个月而不下,士气渐衰。十二月初,周武帝集结8万主力与北齐在平阳城南决战,两军交锋,相持不下,齐军东翼稍微退却,在阵上观战的冯淑妃和宰相穆提婆以为是打了败仗,忙怂恿后主撤退,后主一跑,齐军心涣散,结果大溃。北齐10万主力被打垮了,周军乘胜攻占晋阳,并转向齐都邺城(今河北滋县南)。

后主先是想逃奔突厥,后逃邺城,下令重赏将士,但真要动用宫中宝物时却又舍不得。大将斛律孝卿请后主亲自劳问将士,并事先准备好了演说言辞,希望后主能说得慷慨流涕,以感动人心。但后主出宫见到将士时,早已忘记背好的劳问辞,竟大笑不止,左右侍从也跟着笑,将士怨怒,皆无战心。这时,宰相穆提婆以下多已投降北周,后主见大势已去,忙禅位给八岁的儿子高恒,自称太上皇,准备逃往陈国,在途中被周军追兵俘获。公元557年正月,周军攻破邺城,北齐亡。

北齐亡于内部腐朽,北周胜在内政修明。二雄相争,北周以弱制强,史书记载周武帝宇文邕在灭齐前夕,“身衣布袍,寝布被,无金宝之饰,诸宫殿华绮者,皆撤毁之,改为土阶数尺,不施栌栱。其雕文刻镂,锦绣纂组,一皆禁断”。 “平齐之役,见军士有跣行者,帝亲脱靴以赐之。每宴会将士,必自执杯劝酒,或手付赐物,至于征战之处,躬在行阵”。这与北齐后主形成鲜明的对比,“故能得士率死力”,一举亡齐。

在周齐平阳决战之前,有军正曾对周武帝说:“齐失纪纲,于兹累世。天奖周室,一战而扼其喉。取乱侮亡,正在今日”。 “ 取乱侮亡” 一词出于《尚书·仲虺之诰》,《资治通鉴》 在叙魏晋南北朝史事时多次出现,意思是趁敌国内部荒乱、矛盾重重之时灭亡它。这段史实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政权,如果内部安定团结,无论敌人怎样强大,也不见得会被消灭掉”。

如十六国时前赵刘曜以28万大军进攻河西,前凉张茂虽只有几万军队,但内部和睦,使敌无隙可乘,后来后赵石虎也动员了10多万军队来攻前凉,还是攻不下来。相反,兵力虽然强大,如果内部矛盾重重,像前秦主苻坚统率87万人大举南下,同只有8万人的东晋北府兵会战于淝水,却也一败涂地。刘裕北伐的兵员并不比后秦多,只是趁后秦众叛亲离之际,取乱侮亡,终于攻下长安,所以,一个国家的强弱之势,主要看自己内部是否安定团结。北齐之亡,正是亡在其内部。

北齐在与北周、陈鼎足三方中论实力是最富强的,但内政却是最糟的。后主高纬只懂玩乐,于朝政根本不加理会。陈军北伐,齐军因指挥不当而大败。周齐平阳决战,双方虽实力相当,但北齐有10万精锐的六镇鲜卑军,略占优势,若指挥得当,未知鹿死谁手。周武帝因没有取胜把握,曾打算退缩,但北齐后主对于这样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决战竟形同儿戏,拥一冯淑妃到前线,军机大事竟不如与淑妃围猎重要。两军相争,淑妃观战,军旗一动,淑妃先逃,以致牵动全局,招致溃败。在亡国关头,齐后主竟连一句激励将士的演说词都说不出,甚至连伤心痛苦也做不到,却对着将士傻笑。唐代诗人李商隐为此作诗二首讽剌云: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回。

“取乱侮亡”,北齐之亡,的确是亡在统治集团内部,特别是最高统治者的昏暗。北齐后主可谓是一个典型的昏君。

北周的胜利,使北方重新统一,意义十分重大,可以说是拉开了隋唐大一统的序幕。北方周、齐对峙局面的结束,为此后南北朝的统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就是北周武帝灭齐之际,南方的陈宣帝却又想乘虚夺取北齐的徐、兖之地,令吴明彻继续北进。太建十年 (578) 二月,陈以水军进围徐州,周武帝派王轨率兵进援,王轨以轻骑断绝陈军后路,在清口 (今江苏淮阴西,古泗水入淮之口) 以铁锁系车轮数百沉于江中,堵塞航道,陈军心动摇,不得不撤退,至清口受阻船不得渡,周骑兵袭来,陈军大溃,主将以下3万余人连同船队及所载大批军械辎重全被周军俘获,此役史称 “ 吕梁覆车”。此后北周把兵锋转向淮南,至翌年冬,尽占江北、淮南之地,一时北周的疆土,南抵长江沿岸,陈氏的江东政权至此也摇摇欲坠了。

周武帝宇文邕的志向是 “ 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间,必使天下一统”。宣政元年 (578年) 五月,周武帝又率师北伐突厥,但因途中染疾而回师长安,于六月丁酉夜病死。雄才大略的圣明君主的突然崩殂,使历史又发生了逆转,继位的皇太子宇文赟比北齐后主高纬更昏暴,使北周两年时间便告亡国,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转由汉人皇帝隋文帝杨坚来完成了。

1 阅读:85

历代经典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