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有人说“利润太多不是好事”的时候,我还不以为然。
那时候我还年轻,是生意场上的新手,当合伙人告诉我做什么生意可以对半利的时候我很兴奋,觉得这才是好生意。
但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不赚钱,因为竞争激烈,大家都在拼价格,而我们规模太小,拼不过别人。
后来慢慢发现商业是有规律的,高利润的生意都有限定条件,很多也是不可持续。
不过我虽然有一些意识,却无法形成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直到我读到任正非的一个观点才有了“醍醐灌顶”的感悟。
为啥不能以高利润为追求?任正非的观点太高,我逼迫自己看了3遍
必须承认经商也是需要天赋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商业也有商道。这里“道”的意思就是尺度。
技术还是在不断进步的,所以价格还会继续下降。从我们公司来说,我们不追求高利润及财务指标的漂亮,我们追求内部管理的合理性。
这个观点太高明了,我逼着自己看了3遍,又写在纸上放到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以时刻警醒自己。
一个人如果吃饭没有节制,暴饮暴食,那他的身体会变成什么样?另外一个人每顿饭都吃七分饱,那他是不是比前者身体更健康?企业也是一样的,无序的扩张带来的只能是灾难。
很简单的道理,但有时候你自己无法体悟出来,需要借助别人的指点才能真正认识到,原来是这么个道理。
活下来,有质量地活下来!
大道至简,任正非的文章我基本都读过了,就没有发现他有云山雾罩的时候。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战略家,他就是用最朴素最简单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方便更多人理解。
对于一个公司(特别是创业公司)来说,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但生存不能是苟且偷生,而应该是有质量地活着。
不然的话,公司一直苟延残喘又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早死早超生”,发现错误后果断止损才是明智的做法。
质量才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对于一个有志于基业长青的企业来说,质量第一的方针是永远不变的。华为在这些方面就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它不仅仅是商业上成功带来的激励,还是一种商业理论和价值观带来的正面影响。老方说后者才是它堪称伟大的地方。
随着经验的增加,我越来越意识到价值观和文化对于重要决策的重要意义,究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时候不能仅凭利弊来计算。比如,一个小公司走低成本、低质量、低价格的竞争道路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相信这样的公司也确实走不远。
赚钱是本分,唯利是图也是对的,但“利润”不等于“利益”!
我建议大家去读一读《华为基本法》,里面有个关于“成长最大化”的阐释,非常经典。为什么不应该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你读懂了,那你就明白了。
1、我们将按照我们的事业可持续成长的要求,设立每个时期的合理的利润率和利润目标,而不单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2、我们追求在一定利润率水平上的成长的最大化。我们必须达到和保持高于行业平均的增长速度和行业中主要竞争对手的增长速度,以增强公司的活力,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和实现公司各种经营资源的最佳配置。在电子信息产业中,要么成为领先者,要么被淘汰,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什么叫核心价值观,这就是核心价值观,这也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所在。很多公司想学习华为的企业文化,它们的意图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为公司做多贡献,但如果它们是“利润最大化”的价值观和逻辑,那它们又怎么可能学到华为的真谛?
公司是功利性的商业组织,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不赚钱的企业是错误的。但是,利益有大有小,如果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那就容易犯短视的错误,也就是只要眼前一点利润,而放弃了长远的大利益。
道理很简单,可这世上有多少人和公司都是鼠目寸光而不自知。
健康比规模重要,结构比扩张重要,质量比数量重要!
华为之所以强调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就是基于成长最大化的核心价值观。
君不见三四十年来,多少企业都是一味地追求规模,不断扩张,迅速做大数字,让银行和社会都以为它取得了所谓的“成功”。
可最后是什么样呢?不是折戟沉沙就是被迫收缩,这就是内部能力不足以支撑起扩张的问题。
步子太大,速度太快,失去控制的扩张是危险的。任正非当年去美国找IBM做管理咨询,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规范体系,避免公司的失控,让公司可以健康发展。
相比规模的大小,健康是最重要的。结构决定功能,有质量的发展比无意义的数字大小和数量多少有价值。
我们以造车新势力为例,它们早期都是求快求规模,但后来发现组织体系跟不上就无法规模化,以至于错失市场机会,有了这样的教训后,它们才真正重视规范管理的问题,比如某些车企就在大力学习华为的管理经验,请了很多华为的人过去。
如何正确理解“以客户为中心”?
“我们认识到,作为一个商业群体必须至少拥有两个要素才能活下去,一是客户,二是货源。因此,首先,必须坚持以客户价值观为导向,持续不断地提高客户满意度。”
你看这段话是不是很有道理?客户是公司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不掏钱支持你,你的公司何以存在?而客户凭什么支持你呢?就是要有东西交换才行,你再看下面这句话:
华为矢志不渝地追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从未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就是生存、发展能力不断被提升。
结合起来看你有什么感悟?是不是豁然开朗了,要知道市场是充满竞争的,如果你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长就自然无法持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核心竞争力是跟成长最大化对应起来的。如果你还不能融会贯通,那你再看这段话:
商业活动的基本规律是等价交换,如果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及时、准确、优质、低成本的服务,我们也必然获取合理的回报,这些回报有些表现为当期商业利益,有些表现为中长期商业利益,但最终都必须体现在公司的收入、利润、现金流等经营结果上。那些持续亏损的商业活动,是偏离和曲解了以客户为中心的。
不能说得再透彻了。华为能够战胜西方的通信巨头,就在于华为不只关注短期效益,而是更多关注长期的、战略性的建设,华为公司选择不上市,也跟这点有关。
任正非在华为很早就不管具体的工作了,他关心的大都跟公司长期的竞争力有关,他希望公司内部不断寻找不合理的部分,不断合理化调整,也就是苦练内功的意思。做企业其实就是没有松一口气的时候,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要想与时俱进,都必须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行啊。最后推荐订阅“老方说”的专栏,15年深度研究,助力你快速掌握华为经验的精髓,吸收到“能量”。
要知道,唯有像华为一样摆脱了对资金的依赖、对技术的依赖、对人才的依赖,建立起比较合理的管理机制,用规则的确定性来对付结果的不确定,使企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才算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