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没有正确的假设,就没有正确的战略!
“我们在追赶的时候是容易的,但在领队的时候不容易,因为不知道路在哪儿。”
一个行业难免有前后之别,跟在领先者后面的企业其实是能“摸着石头过河”,避免了自己验证方向对错的过程。
但到了最前面就不容易了,所以任正非说找方向难,他希望华为能有一些思想家和战略家。
“到底我们将来技术思想是什么?技术路线是什么?我们假设这个世界是什么?我们假设对了,我们就正确了可能也就成功了。我们假设错了,那我们可能就会进入类似北电、MOTO一样的衰退。”
做事业必须要有前瞻性,不能事到临头再去“随机应变”,小公司主要是求生存,一开始可以不考虑战略问题,或者说生存就是最大的战略,但到了一定规模后就必须有盈利的主力业务,还要有探索未来的业务,后者需要耐心,哪怕前期有亏损有波折也要耐住性子,长期主义,这是为了赢得市场格局的必须。
2、老板不管具体工作,要管什么?
能不管就不管,老板必须要有这样的认识才行,哪怕你自认做得比下属好,你也要忍住亲力亲为的冲动。
否则你的队伍是强不起来的,业务、公司规模也难以扩大。
“怎么强攻,这个要靠你说了算,我只能给你人、给你钱。……队伍是纵向布置的,攻城的部队,集中撕开一个口子,然后,两个主力就从口子进去,向两边扩展。进而又进去四个师,向纵深,向两侧扩大战果。”
任正非带队伍就是把具体工作交给下属,他只负责给钱给资源,这其实就是营造环境,努力把握机会。然后是给出指导意见,明确方向。
战略思想正确了,事情的成败关键就在于负责人什么样。打仗的有效战术是纵向突破、横向扩张,其实做市场也是一样的道理。
3、只要是做管理工作,就必须严于律己!
真的是一点不能作假,否则下属就算短期被你迷惑了,以后也会看清楚你是什么样的人。
一旦失去了下属的信任,又何谈领导力?
“任何一个干部都要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做员工学习的榜样。不仅要严格要求自己,也要严格要求部属。只有一个群体具有高水平,才表明你这个干部的高水平。”
任正非这个要求是很有内涵的,他的威信之所以高,就在于他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他平常出发乘坐飞机,如果是需要坐头等舱,那这个钱也是要自己掏腰包的,公司不会给报销。据说有次住酒店因为不小心报销了洗衣服的费用,他还公开作了检讨。这既是权力归于流程,也是老板的自我约束。
大道至简,只是言行一致方面,就值得老板们长期学习。只要管理好了自己,管理中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小事。
4、如何才能克服自私?
任正非有个办法非常简单有效,就是请吃饭:
“人性的弱点就是自私,只要你不自私,你能付出,你舍得把你的补助拿出来,每天都叫上同事出去搓一顿,那你就是领袖,至少你是吃饭的领袖。既然吃饭是领袖,那你在工作上有想法,努力一下你不就也是工作领袖了吗。”
自私让人狭隘,从而走向封闭,不利于团结,当然也不利于事业的成就。所以我们要克服自己的自私自利之心,怎么办?
从请吃饭开始,只要你不计较自己吃亏,在请客吃饭的时候多跟人交流,让人知道你的意图,互相理解,彼此促进,那别人就会认同你,支持你。
如果工作能力再上去了,那就是管理者。毕竟没有人愿意跟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合作,跟着自私的人做工作。
5、总结复盘:不只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一个项目在完成后需要复盘,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提高工作水平。除此之外,它还有沉淀知识和识别人才的作用。
另外,及时的、真实的复盘也能避免对具体人员的不公正评价,从而“论功行赏”,而不是靠后期的包装。
任正非说将军是打出来的,就有认真对待“将军”成长记录的意思。
在公司里,任正非经常强调总结,他认为总结像结网,一条绳子抓不到鱼,结的网多了,就可以抓到鱼了。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6、没有管理者就没有众人的团结!
什么事情都是由人去做的,什么奇迹都是由人创造的,越大的事情越需要众人的协作和努力。
所以说团结就是力量,千军万马团结起来就可以翻江倒海。
“管理者的贡献也是伟大的,科学家的贡献也是伟大的”,任正非表示,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是把所有人团结起来一起冲上这个山头,而不是非要自己亲自冲这个山头。
否则就很难组织队伍,做好管理,“管理者不要追求个人要做出的伟大贡献,把大家的贡献组装在一起产生贡献,我们要的是山头,我们要的是利润,我们不是要的名誉……”
集众人之力则事无不成,通过管理工作,众人的力量会有机结合,发挥出组织成员数量更大的力量。
比如任正非是学建筑的,但他团结、组织了一大批科学家、数学家和各种专家,他成为了后者的管理者,或者称之为后勤部长。
其实管理在于实践、思想和对人的团结,但是团结要讲原则,管理者要加强的是原则性的团结。
7、华为这个由小变大的策略值得创业者学习!
巨头也是从小公司做起的,任正非创业的时候公司也没有几个人,真正是白手起家,但为什么后来能发展到很大规模呢?
这跟任正非采取的策略有关,华为公司最初做交换机代理,但任正非选择了把代理销售取得的点滴利润几乎全部集中到研究小型交换机上,利用压强原则,形成局部的突破,逐渐取得技术的领先和利润空间的扩大……这样一个策略。
所谓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就是如此。风险大,功效也大。
“技术的领先带来了机会窗利润,我们再将积累的利润又投入到升级换代产品的研究开发中,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地改进和创新。”
大道至简,创业公司最主要的就是构建这样一个循环。
8、为什么说委屈是难免的?
如果一个普通员工感到委屈了,他可以一走了之。但如果一个管理者遇到委屈也是一走了之,恐怕他也不能胜任管理工作。
“我们的中高层干部要经受得住磨难与委屈,公司大了,距离也远了,由于沟通不畅,会产生信息不对称或扭曲。”
任正非这句话就说明白了委屈其实也是一种磨砺。
当然要改进管理,尽量让大家都不受委屈,但委屈又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人和人之间难免有误解,公司运转也不可能完美无缺。
有时候一个人做了好事也会遭受委屈,但委屈是暂时的,有时候忍耐也是自我的提升。所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心胸还是要开阔,而胸怀往往是委屈撑大的。
9、待遇上的公平公正是大问题,但不能一刀切!
打个比方,如果你的产品市场是面向全国范围,北上广的市场营收高,待遇也高,但偏远地区的市场营收就低,待遇也低,这样公平吗?
如果只看业绩,那多劳多得,自然是前者高,而这样一来,谁还愿意去后者那边?
任正非就谈过这样的问题,如果利润贡献目标和待遇是一样的标准,“谁还愿意去守阿富汗、阿尔及利亚、莫桑比克、利比亚……艰苦地区?”
所以要循环流动,各地的标准也要不一样,“那去利比亚、阿富汗,你销售一块钱,奖励十块钱,在欧洲销售一百块钱,奖励一块钱,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全球不同地区的考核杠杆和指标要不一样。”
这不是差别对待,而是为了全局的公平。
10、刷手机看碎片化的信息有没有用?
对有些人来说坏处很大,对有些人来说则称得上有用。
前者是指思维还没有形成体系和框架,这样看多了碎片信息后就会让思维变得更支离破碎,甚至不断加深偏见,变得越来越蠢。
而后者就可以去粗取精,化害为利,把负能量变成正能量,任正非曾讲过这点,“年青人读互联网容易越读越差,为什么老员工会越读越好?因为互联网上的内容70-80%是碎片化的,老员工有很多经验和消化能力,把这些碎片化信息粘成了一个战略洞察面。年青人看着碎片化信息,联系不起来。”
所以,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见识比知识重要,而见识的根本在于思想的广度和深度,说到底还是要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