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盛晚年在会议上居然会公然发牢骚,声称自己的司令当的窝囊!
作为一名老革命,他的身影曾出现在各大战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以至于建国后的朝鲜战争,对印自卫反击战都有他的身影,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奔走,从西北到东北,从内陆到边疆,从北到南,可以他这一生在用脚丈量祖国的疆域。
丁盛从一名普通战士做到军区司令员,已然身居高位,为什么要发这样的牢骚呢?又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司令当得窝囊呢?
崭露头角丁盛于1913年出生于江西于都县,并于17岁这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正式走上革命道路,可能丁盛自己都没想过,这条路一走就是一辈子,估计更没想过,自己能从一名普通士兵走到司令员的位置。
但事实是丁盛后来确实是南京军区的司令员,只是丁盛的司令员并不称心如意,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要从丁盛的早年经历说起。
丁盛17岁参军,一辈子奔走战场,即使新中国成立,丁盛还在参与作战。因为祖国的边境线上还盘踞着很多虎狼对新生的共和国政权虎视眈眈。
面对群狼恶虎,丁盛如当年般勇猛。但其实,丁盛从事军事工作,名字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是在抗战胜利以后。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期间,丁盛从事较多的是政工工作,抗战胜利以后,才开始从事军事工作。
丁盛在军队担任重要职务,完成了很多常人难以完成的任务,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二十七旅的组建,也正是因为二十七旅的组建,丁盛的军事才能展现在军事领域崭露头角,为他后来身居司令员高位奠定基础。那么,二十七旅的组建难度到底难在哪儿呢?
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基于当时的形势考虑,党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努力把控东北的策略,控制东北就要有自己的人马,这让当时活动在冀热辽一带的丁盛成为进入东北,把控东北的不二人选。
因为长期在冀热辽一带活动,丁盛熟悉这一带的天文地理,而且冀热辽靠近东北,相当于盘旋在东北的大门口,丁盛也当仁不让地接受了这项任务。丁盛作为冀热辽挺进军第三十三团的政委,接到命令即刻带领三十三团进入锦州,头疼问题由此开始。
偌大的东北,丁盛面临的第一问题就是原班兵马太少了,人数少意味着作战能力有限,同时意味着人员难以分配调动,面对这个问题,丁盛并没有被吓到。
而是积极解决,他先在沈阳鼓励工人参军,但是工人的数量毕竟有限,即使工人全部都参军也军队规模也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因而他又把目光转向了俘获的俘虏身上。
丁盛把俘虏编入部队的做法并不费解,因为俘虏本就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编入部队某种程度上可以缩短新兵训练的时间,只需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即可进入战斗状态。
就这样丁盛拼拼凑凑凑够了一个团的人数,还没来得及庆祝,令人头疼的新问题随之而来。新编的一个团,上哪儿去找装备呢?如果没有装备武装,这一个团的战斗力从何谈起呢?没有战斗力的部队算什么部队呢?面对缺粮少弹的现状,丁盛的目光再次偏转。
这次他瞄准的是日军仓库,日军的仓库可是很充实的,什么都不缺,如果能为我们所用,简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于是丁盛带部队有目的的洗劫了日军仓库,有力弥补了自己部队的缺口,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但是装备缺口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凡是有用的办法都要试一下,这次丁盛看准的是国民党。在他的带领下,他的部队与国民党第十三军的一部交了火,经过此战,丁盛所带领的部队,武器装备又得到了补充。
加之此前从冀中调来的一个团的兵力,二十七旅逐渐有了雏形,此后丁盛带队伍向朝阳地区发展,二十七旅硬是被丁盛东拼西凑组建起来了而且还一点点成长壮大,大约半年以后,二十七旅与热东军分区合并,被称为冀察热辽军区第十八军分区。
丁盛任司令员一职,丁盛地人生履历添上了浓墨重彩地一笔,可以说二十七旅的组建是丁盛的成名战。
丁盛在二十七旅的组建中,慢慢崭露头角,如果没有早年间二十七的组建,丁盛的军事才能不一定展现,至少不会展现的那么快,机会永远都是稍纵即逝,可能后来的南京军区司令员也不一定是丁盛,也就没有我们今天讨论的丁盛身为司令员在会议上的不当发言了。
威名远播在丁盛的带领下,第十八军分区迅速发展,没过多久就成为了令敌人头疼不已的存在,但令敌人更头疼的丁盛,这位被林彪称为“丁大胆”的悍将,带给敌人的惊喜从来都是只多不少,同时也让同行一次次对他刮目相看。
以天津战役为例,丁盛在天津战役中的表现,不仅击碎了敌人引以为傲的工事,也击碎了敌人的士气。
天津战役于1948年1月14日发起,历时共10天,我军以2.3万人的伤亡代价,歼灭国民党军13万多人,最终取得战斗的胜利,从国民党手中夺取了天津这座重工业城市,为解放北京做好了准备,丁盛也因为此次战役,被更多人所熟知。
在这场战斗中,丁盛及所带领的一三五师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战斗打响前,丁盛接到的任务是,从民权门方向向城内进攻。
为保住天津,国民党方面积极备战,修筑防御工事,天津的防御工事,他们以标准工事自称,但即便是这样,国民党军方面的工事还是被我军打开了缺口,迅速坍塌。丁盛带领的部队表现更令人叫绝。
他们仅用三分钟的时间,就打破了敌人的防线,用行动表现了什么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快速打破了别人的防线以后,他们并没有表现出疲惫,反而越战越勇,连续打退了敌人二十多次的反扑。
天津战役如期获得胜利,而丁盛及所带领的一三五师也受到了上级的通令表扬,丁盛的威名从此远播,他的能力得到实践的检验,上级的肯定,到更适合他的位置施展才华仿佛也没有悬念。
天津战役后,丁盛受命带领部队南下,参加了衡宝战役,也就是在这场战役中,丁盛的威名再次响彻四方。
当时与我军作战的白崇禧,白崇禧当时在衡宝一带布置了五个军的兵力,占绝对优势,面对此情形,我军则做出兵分两路,切断白崇禧的退路,之后挺进广西的对策。
就在各路部队前进时,林彪做出停止前进,待我军集中后发起进攻的决策,而行军中的丁盛并没有收到消息,等收到消息时,丁盛已经带部队孤军走到了白崇禧大军的后方。
这超出了作战双方的意料,白崇禧立马抢占先机,集结四个师的兵力向丁盛进攻,就在所有人都觉得丁盛难逃厄运之际,丁盛硬是从死局中杀出了一条活路。
原来面对敌人的围困,他果断遣散非作战人员,集结优势兵力,穿插迂回作战,搅得白崇禧不得安宁,另一边的林彪也配合丁盛,向白崇禧发起进攻,在两人的里应外合之下,白崇禧只好抱头鼠窜。
经过这一战,丁盛也坐实了“丁大胆”的名号,威名传向四方,也因此尤为他的老领导林彪所看重,但这看重彷佛也为丁盛后来的人生转折埋下了伏笔,因为丁盛的人生发生转折多少与林彪有点关联。
晚年转折在解放战争中,尤其在衡宝战役中丁盛威名远扬,而丁盛本人也确实不负威名,建国后朝鲜战争爆发,他带领部队入朝作战,经历过的战斗大大小小不下百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金城战役。
金城战役的胜利,不仅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入朝志愿军的军威,更是让停战线向前推进了一百七十多公里,后来朝鲜战争胜利,丁盛也随大部队回国,但是属于丁盛的战斗还远未结束。
1962年,丁盛再次受命奔赴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丁盛再次大打出手,不仅给敌人以重创,而且创下了瓦弄大捷的战绩。但这次大捷好像同时也是丁盛人生和事业的大捷,因为此后丁盛的人生和事业发生了极大的转折。
前文也说到,林彪是丁盛的老首长,林彪事件以后,不少干部受到牵连,丁盛作为林彪的老部下也受到了牵连,但丁盛到底是无辜被牵连还是由不同程度的参与或有参与动向,至今没有定论。
虽然丁盛在世时,多次向党中央申诉恢复自己的党籍,但是原有的证据并未表明丁盛有冤情,因而他的申诉被驳回,直至丁盛离世,他的盛名也未恢复。
对于历史问题,没有依据,我们不能妄加评判,但是我们也尊重历史事实,比如丁盛在南京军区时,在某次会议上确实发过牢骚。
1973年,中央下了八大军区的司令员互调的命令,丁盛与许世友互调,调到南京军区任司令员。但是因为林彪的关系,丁盛在南京军区的工作并不好展开,南京军区的很多人对丁盛的工作并不支持。
丁盛工作难以展开,内心觉得自己作为互调的司令员,但是工作不开展,好像只是徒有虚名一样,因而内心觉得窝囊,憋屈,在会议上发了牢骚。
丁盛发牢骚称:“我尽管是司令,但我这个司令呐,当得窝囊,哪个听我的?司令部更是铁板一块!”此话一出,惹怒了副司令员肖永银,肖永银怒道:“司令部是铁板一块,你可以敲嘛!看看里面是什么?”
很显然,丁盛处理工作的方式有问题,并没有抓到问题的关键,当时他的工作难以展开,根本原因在于他是林彪、黄永胜的老部下,南京军区的老人才会对他有意见,而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
只要他调整处理方式,以他的聪明才智一定可以扭转局面,但他并没有,丁盛此后也一直在南京军区任职直到动荡期结束,丁盛因为特殊时期的一些问题被免除职务,晚年被安排在南昌干休所。至于具体是什么问题,也一直说法不一,没有准确定论。
结语虽然丁盛的人生发生了转折,他的人生后半生存在难以说清楚的谜点,但是面对他前半生的功绩,我们不会有半点含糊不清之处。
从工农红军,土地革命到八路军,抗日战争,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乃至建国后,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朝鲜战争,指挥对印自卫反击战。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国内到国外,本土到边境,建国前到建国后,军队番号换了又换,战场地点变了又变,而丁盛似乎一直没变,冲锋陷阵几乎出现在每一个战场,领兵作战,无所畏惧于他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