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78岁老农,因无钱给女儿治病,给政府写信:我是毛主席的警卫

青春诗行无悔 2025-02-18 15:02:05

2009年,奉孝同看着自己的被偷树贼打成重伤的女儿心疼不已。但更让他忧心的是,女儿被诊断为脑内多发性腔隙梗塞和双侧筛窦炎,治疗费用没每天都要几百块钱,这让这个一直辛苦劳作收入微薄的农民怎么能够承担得起呀。

可为了女儿奉孝同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求助政府,向县政府的武装部门提交了求助报告。正是这样一封信,让众人知道这个令人同情的78岁老庄稼汉竟然是毛主席的警卫……

革命志向,狼烟烽火报家国

1927年,奉孝同出生于新化县奉家镇下团村一户贫农家中。家中穷困潦倒却有六个孩子,这样的生活让奉孝同四五岁就开始为家人的生计而想办法。当时的他还小,跟着家人一起推磨割草、砍柴喂猪,有时还会上山挖野菜。只要是他能干的,他都会去干。

1934年的12月,红二方面军来到奉孝同所在的下团村,奉孝同和他兄弟姐妹正在乡间干活。一见到部队,奉孝同他们以为这些当兵的又要来打人抢东西了,于是带着兄弟姐妹一起跑进了后面山上躲着。

红军战士尾随而来,眼见他们跑得又急又快。连忙喊道:“乡亲别跑,我们不在抢你们的,我们是来帮助你们的。”

看着这些和善温柔的,头上戴着红星的人们似乎没有什么恶意,而且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没有一点粗鲁的言行,还很有耐心地和他们喊话,安抚他们的情绪。双方僵持半晌,奉孝同等人才试探性地从山上下来,将红军迎进了家里。

奉孝同家的一名红军战士,向他们询问下团村的地主是谁,可当时百姓认识不够,甚至都不明白什么是“地主”。红军战士也很有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就是你们这里谁家的租谷最多,谁就是地主。”说罢还向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此行目的,就是要为贫苦百姓做主,打土豪分田地,让人人都能吃得饱饭。

奉孝同当时虽说年纪小,但是听着这些话,还有父亲激动地眼泪一把鼻涕一把感谢的样子,他心里也明白了一些——红军是为老百姓而战斗的战士。没几天,土地改革运动就在奉孝同所在的下团村展开了,奉孝同家也获得了能够赖以为生良田吉几亩。

看着一家人欢天喜地的样子,奉孝同那个时候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加入红军的队伍。可惜随后奉孝同一直没有机会加入,终于在他22岁的时候有了一个机会……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了抗美援朝,全国上下参军的热情高涨,奉孝同听到消息后立马跟家里人商量后,前往征兵处报名了。“你多大呀?”面对征兵人员的询问,奉孝同担心他们因为年龄不录用自己,少报了几岁:“我18岁了,可以加入吗?”征兵人员审核以后,便同意了,于是奉孝同的军旅生涯也由此开始了。

三年的朝鲜战争磨炼了奉孝同一身的本事,1953年初,奉孝同随着部队被分派至中南海担任中央警卫团一中队。警卫团一中队负责是贴身保护国家领导人,奉孝同对主席毛泽东的真挚情谊由此往更深处发展……

守卫领袖,事事争先投身建设

调入警卫团之后,奉孝同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一刻也不敢懈怠。当时,主席毛泽东住在中南海丰泽园,奉孝同负责丰泽园后门的站岗工作。毛泽东每天工作完后都从后门出去,作为后门岗哨的奉孝同经常能见到主席。有时候,如果碰上奉孝同站完岗,毛泽东主席还会约上他一起吃饭散步,在聊天中还会问关心他家里的情况跟工作生活。

面对着平易近人,和善温柔的毛泽东主席,奉孝同的心里涌生一种无法言表的感动。“主席他真的很随和,也很关心我,就像我的亲人好友一样。”奉孝同心中感慨万千,第一次跟毛泽东主席聊天让他感触很深。甚至到了晚上,奉孝同一整夜都激动地难以入睡。

辗转反侧的他,来到书桌旁边写了一篇现代诗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大雁南飞半天云,毛主席领导我们的大翻身。板船全凭老艄公,中国人全靠毛主席。冬夏常青松柏树,毛主席的话要记清。

虽然奉孝同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是这篇诗文依旧可以看出他心中对毛泽东主席的热情感情。为了做好警卫工作,奉孝同在平日的训练中都拼尽全力,各种评比都争得先进。

在警卫团的五年期间,奉孝同先后被评为“执勤能手”、“技术能手”,还有“一级设计能手”的荣誉称号,还跟毛泽东主席合过影。除了日常的军事训练,奉孝同还坚持学习,每天都要认识新字,如此坚持只上过三年小学的他慢慢地会能够自己读报纸,给家人写信,还能写更多内容更丰富的诗文。

1958年,新中国号召全国各界人士加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奉孝同也积极响应并复员回乡。只是,由于职责的特殊性,警卫团需要回乡的战士们要时时刻刻保密,不可以说自己的是为毛泽东主席站岗的警卫。恪尽职守的奉孝同也严格遵守着这一规定,回到家乡后他丝毫没有提到自己是毛泽东主席警卫员这件事。

同年的2月,奉孝同收拾好行装,带上复员证明和自己与毛泽东主席的合影照片,踏上了前往家乡湖西新化县的路。经过长途跋涉,奉孝同回到了自己阔别多年的家乡,自己父母看到儿子荣誉满身地归家,还有比离家之前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是十分高兴。

有时奉孝同的父母也会好奇他在北京的工作到底是做什么的,奉孝同也只是含糊其词,随便说了糊弄过去。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不再问了。奉孝同回乡的消息,当地的乡镇政府也是知道的。鉴于他之前当兵的经验,于是当地公社就邀请他担任公社武装干事,训练和指导民兵。

术业有专攻,奉孝同在这种属于自己“专业对口”的岗位上大放异彩,平时生产中有发扬自己事事争先的精神,在他的带动下大家都热情高涨,生产生活干得如火如荼的。如此优秀又单身的奉孝同,自然也引起了不少年轻女性的注意,其中就有女民兵连的连长王环云。

相濡以沫,实事求是扎根家乡

由于都是公社的民兵连连长,王欢云和奉孝同两人经常见面。奉孝同参军打仗的经历,王欢云早有听说,心中对奉孝同充满了崇拜。有几次开会的时候,王欢云趁着会议开完的时候,会找理由和奉孝同一起回家。

两人交谈了一路,奉孝同向王欢云讲述了自己在部队时期的部分经历和一直以来坚持不懈地学习。这些让王欢云的心中对奉孝同更是喜欢,经常没事就会拉上奉孝同一起聊天。

奉孝同为人耿直憨厚,本来对王欢云个女连长也是怀着欣赏的心态,与之同行。可久而久之地,奉孝同与王欢云相处的时间越多,相见的频率越频繁,他心中就越是开心。不见王欢云时,奉孝同还会抑制不住地思念她,由于内向害羞,奉孝同和王欢云都互相喜欢,却迟迟不好意思开口。

他们两人周身边的亲朋好友看出来他们的想法,便想着牵线搭桥,促成两人的婚事。奉孝同和王欢云也顺水推舟,决定结为伉俪,组成家庭。1958年年末,奉家公社民兵连在奉孝同和王欢云两人的领导下,在新化县组织的民兵团体比武的活动中,双双获得了第一名。趁着这喜事,奉孝同向王欢云求婚了,王欢云又开心又激动。没几天双方家长商量好时间,让这对璧人进入了婚姻的殿堂。

王欢云和奉孝同结为连理之后,两人共同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由于奉孝同的射击本领很高,因此公社的安全都是由奉孝同负责的。当年的新化县经常有野猪和老虎出没,时不时地就会有人被野兽袭击的事情发生。为了保卫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奉孝同带着奉家公社的男基干民兵连成立打猎小队,每天会安排人手负责消灭野猪和老虎。这样一来,新化县的伤人野兽也减少了。

但是减少不代表没有,考虑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奉孝同决定带着小队进山赶猎。即便是拿着枪,赶猎这件事也是一个又累又危险的活,但是奉孝同等人并不畏惧,并且商议好一旦打了猎物就过秤交给生产大队和集体公社。

一来为了职责,二来为了给公社的大家丰富一下伙食,奉孝同和他的小队成员白天干农活搞生产,晚上就准时集合上山赶猎。天黑下来,山上就是野兽出没的时间,奉孝同一行人很有可能会遇到壮硕的野兽的突然袭击。

有一次,奉孝同等人像往常一样进山到报木村杨梅界赶猎,趁着天黑几个人寻找到野猪的踪影。众人向那个总计看去,好家伙,这头野猪的个头还真的不小啊。其中一个人赶紧朝着那壮硕的黑影开了一枪。只听得一声枪响野猪跟着惨叫一声,倒在了地上。

小队里面的王正才缺少警觉,见到黑影倒地之后,也没有观察情况,拿着绳子就冲了上去想将野猪捆起来。可谁知,这头野猪竟然猛地一跃而起,朝着王正才的肚子上就是一扣。奉孝同眼疾手快,立刻扣动扳机朝着野猪打了过去。见到野猪不再动弹,他便去看护王正才的伤情,这才保住了王正才的生命,一行人这才将野猪和其他猎物抬回去称重,交给集体进行分配。

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清贫生活

坚守原则的奉孝同即便遇上三年自然灾害,一大家子的人粮食跟不上,饥一顿饱一顿的时候,奉孝同也硬挺着没有向政府提过请求。没有粮食吃,就带着家人挖野菜,就着糠吃下去充饥。好容易挨过三年自然灾害,奉孝同也没有想过去干其他而事情谋生,一直都是兢兢业业地种地,做着地道的山野农夫。勤勤恳恳的奉孝同一家直到1985年的时候,日子才好转。

可麻绳总在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奉孝同有四个孩子,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在小女儿奉福玲16岁的时候,被人从家门口骗走。奉孝同夫妻二人心急如焚一直没有放弃过寻找,终于有天奉孝同得知自己的女儿被骗到了海南,不幸的是已经身亡了,两位老人至死都没能见上一面。祸不单行,小儿子奉光兴又在2004年去世了,最后老两口只剩下远嫁的女儿奉美玲和丰庆玲尚在身边。

本来以为老天夺走了两个孩子,剩下这两个总要疼惜一些,无病无灾让她们为奉孝同和王欢云二老尽孝。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之时,新化县闹起来偷树贼。丰庆玲为了抓着违法犯罪的贼人,就独自留在山里。可谁料在抓捕过程中,偷树贼为了逃命将奉庆铃打成了严重脑震荡。二老得知消息后,在乡亲们的帮助之下将女儿奉庆铃送到新化县的医院救治。

送往医院之后,医生查看了奉庆铃的伤情,看着眼前这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有些不忍心开口,可又不得不如实相告:“你们的女儿目前情况不危及生命,可也无法根治,只能靠药物来维持。”奉孝同心里一阵难过,小心翼翼地问:“医药费大约多少?”“每天三四百吧”

每天三四百是什么概念,放在现在来说,一个月薪一万二的人都无力承担。更何况在当时人民币的币值很高,这样的医药费足以让辛苦经营几十年的家庭花光积蓄,而且奉孝同当时每个月也只有510块钱的优抚补贴,他去哪里弄这么大一笔钱啊!

看着女儿每天痛苦的样子,奉孝同和王欢云也无法忍受再次失去儿女的痛苦。为了救女儿,几十年都不曾开口的奉孝同终于拿起笔,向新化县武装部写了一封求助信,信中讲述了自己参军保家卫国以及分派至毛泽东主席的警卫团的经历。“我是毛泽东主席的警卫员”。这话让这封信瞬间一传十十传百地传遍了县城,街坊四邻包络奉孝同的枕边人王欢云也是第一次知道,自己相濡以沫的丈夫竟然是毛泽东主席的警卫。

也许如果没有这次事情,奉孝同或许会将这个秘密带到棺材里吧。

奉孝同的事迹一经公布,迅速引起了政府和社会上的广泛关注,这位保家卫国的老人需要帮助,很多素不相识的人纷纷为其捐款捐物。各大新闻媒体也纷纷来到奉孝同家里探访,想要帮助这个为国家奉献自己的老者做些什么。

看着好心人奉孝同忍不住流下眼泪:“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把毛泽东主席的合影弄丢了,我想趁我还在的时候再去瞻仰一下他老人家的遗容。”几十年埋藏在心中的话,奉孝同终于说了出来,好心人士也帮助奉孝同来到北京,就像他几十年前为毛泽东站岗那样在毛主席纪念堂前端端正正地敬了个军礼……

结语

奉孝同如今依旧过着和以前一样平平淡淡的种地生活,一边辛勤耕作一边照度自己的患病的妻子女儿。

他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为领导人站岗放哨保卫安全,这些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说出来都是一件人人称颂的英雄事迹,甚至还能借此获得政府的多种照顾。

而奉孝同却牢记规则和毛泽东主席的叮嘱,投身家乡建设几十年,艰苦朴素自力更生,一直没能吐露真实身份。若不是女儿病重继续帮助,这个令人可敬的老战士依旧会保守秘密。

为了报答政府和社会的帮助,奉孝同将自己的写满回忆的三本日记捐给了湖南军事博物馆,如果有人问他今后打算,他就会说:“我只有坚守住自己的品德,给后世做出榜样,才对得起党和时代!”

0 阅读:65
青春诗行无悔

青春诗行无悔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