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卒话史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李莲英为什么要进宫,以及进宫后给自己定的调子:用心用情用力给主子办事,跟王公大臣、同僚下属搞好人际关系。加之自己在前任安德海这里引以为戒,使得李莲英自此之后在仕途上左右逢源、一帆风顺。
不过,想要做到这一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总的来说,李莲英主要在三个方面做了功课。首先是想的周全,尽忠竭力;其次是不干涉朝政,不指手画脚;第三是察言观色,尤擅逢迎。
尽忠尽孝慈禧对李莲英好到什么程度?例如,慈禧一早会派小太监去看望李莲英,对其饮食起居一番慰问。有时候慈禧还会亲自跑到李莲英的住处,邀上他一起散步,而一众随从也只有远远跟着一起小心伺候。知道的是李莲英,不知道的还以为哪个皇亲国戚陪“老佛爷”遛弯呢。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李莲英得宠不是偶然的,更不是朝夕之间,他的长处是很多太监所不具备的。在说李莲英的优点之前,我们先分析一下慈禧太后的心理状态。
都知道慈禧掌握着晚清实权。人言“高处不胜寒”,身处权力之巅其内心是非常孤寂的,而且慈禧是一个心狠手辣、睚眦必报的女强人(外强中干),同时,作为一介女流,她也非常渴望友情渴望亲情。可是,身处高位,她身边哪还有人跟她掏心掏肺拉家常,躲之不及吧。
身份上的不平等让慈禧成了“孤家寡人”,其内心在情感体验上变得空虚荒芜。李莲英的出现,给慈禧内心带来一丝温暖,他时时处处为慈禧解闷,在自己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出现,潜意识里,慈禧已经把李莲英当成伙伴,可以平等交流。有时候慈禧把李莲英叫到自己寝宫,聊聊养生,谈谈亲情。李莲英自然对慈禧想听什么想知道什么了若指掌,每每总是小心伺候,悉心照料,就久而久之,他深得慈禧欢心。
人生难得一知己,要说慈禧有没有知己,可以说没有,要说有,也只有李莲英。两人明里是主仆,私下里早已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只是说李莲英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既让慈禧不失威仪,也不会让彼此觉得生分,有礼有节。
不夸张地说,李莲英已经成为慈禧的一部分,慈禧的饮食起居没有他考虑不到的,而离了李莲英的慈禧,也会觉得自己少了什么。这般相互依存的主仆,在封建王朝少之又少。
对于慈禧的喜怒哀乐、脾气秉性,李莲英拿捏的很精准。往往慈禧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李莲英就知道她想要干什么,钻营投其所好。慈禧喜欢京剧,据说“京戏”的称呼就始于慈禧,慈禧便指派李莲英到升平署“内学”(太监学戏的称呼),李莲英十分用功,深得慈禧夸赞,说他“风度翩翩,演技高超”。李莲英还经常邀请京剧名角像谭鑫培等名家到戏园子,满足慈禧的喜好。
只把慈禧伺候周全了恐怕也到不了李莲英后来显贵的地步。晚清后宫比较混乱,帝党、后党起内讧,明争暗斗比较厉害,李莲英在得慈禧欢心的同时,也深得光绪帝的爱护。光绪甚至说如果没有李莲英,恐怕活不到后来。前文有述,慈禧西逃回京路上,李莲英不但对慈禧照顾有加,对光绪帝也百般呵护,虽然他知道慈禧不喜欢光绪,甚至虐待光绪,但李莲英没有因此冷落了他,常说“墙头草两边倒”,但这恰恰是他的高明之处。
而且从当时李莲英扑通下跪声泪俱下的表现,这份感情恐怕也不完全是作秀,造假很难。从这一点上来看,他对主子感同身受,更想替他分忧。办事妥帖跟阿谀奉承不能等量齐观,李莲英的细致和认真,是值得佩服的地方。
不染指朝政有个例子很熟悉。1886年时,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已初具规模,当时皇室会定期视察。当年进行巡视的是老七醇亲王奕譞,人称七爷,是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醇亲王担心自己独自去难堪重任,便吸取哥哥恭亲王奕诚(人称鬼子六)的教训,先到慈禧处请示一番。
醇亲王说,我去李鸿章那里是代表宗室,更是代表“老佛爷”的威仪,要不请老佛爷也派一个人跟着我一起去吧,李莲英就可以。慈禧很高兴,一来是有人主动报告,二来是让自己的心腹跟着去。最主要的是如果李莲英去,就可以对醇亲王的一举一动有所监视。醇亲王心里透亮,让慈禧指派人跟自己一道就是为自己洗清嫌疑的。
既然是慈禧指定,李莲英不得不去。但他心里清楚,这一趟不是美差,老佛爷、皇帝、醇亲王、一众大臣,还有李中堂这些人,他们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各怀心事,谁都惹不起,否则都将招致灾殃。所以李莲英向醇亲王首先表明立场,自己不是随从大臣,也不是所谓的副职,你醇亲王是主子,我依旧是奴才,我只不过是老佛爷临时指派到你醇亲王身边伺候您的奴才。
就这样一行人坐船到塘沽,然后过山东烟台,再到旅顺,把整个北洋舰队视察一遍。醇亲王也很精明,他可没敢把李莲英当奴才,他知道李莲英在跟前犹如慈禧亲临,所以一路上始终想把李莲英安排到“豪华舱”,但李莲英却坚决不受,直言不敢与醇亲王和李中堂平起平坐。醇亲王拗不过,便依了李莲英,李莲英最后住在豪华舱里的一个套间,但是醇亲王住里间,自己住外间。
李莲英一直谨记自己的身份,无微不至照顾醇亲王饮食起居,给他端茶倒水,晚上还给他打洗脚水伺候他洗脚。醇亲王哪敢让李师爷(宫里几乎没有人称太监群体为“公公”,均为影视剧、文学作品演绎)伺候,直言你是伺候老佛爷的,深得老佛爷恩宠,我无福消受。李莲英却说,平日里我只在宫里伺候老佛爷,没有机会伺候您,今天醇亲王你就给我个机会吧,让我尽点孝心。说着就给洗起脚了。
有人说这很假,但醇亲王那叫一个感动,心想李莲英一个大总管,对我一个醇亲王如此尽心尽力,为人如此厚道,真是难能可贵。所以这一路上醇亲王对李莲英也是敬重有加。李鸿章看在眼里,说李莲英这个大总管太难得,做事低调谨慎,为人谦逊恭谨,一点不像安德海。醇亲王和李鸿章回宫后把检查情况跟慈禧作了汇报,同时把李莲英一路上的表现一顿夸赞。慈禧心里乐开了花,心想还不是自己调教的结果。
尊重他人不插手政事,自然就不会深陷矛盾漩涡,而且李莲英很会跟这些局里局外人搞好关系,可谓八面玲珑。经过多年的观察揣摩,李莲英对于慈禧的脾气摸得很准,他大致知道慈禧什么时候开心什么时候不开心,因为什么高兴由于什么败兴,所以有些大臣想要见慈禧时,就想先请教李莲英,否则定会碰一鼻子灰。李莲英没把这些人看外,把老佛爷的精神状态跟他们一一说透,自知进退。这些人因李莲英办成了很多事,他们乐意给李莲英好处,给得值当。据史料记载,李莲英在宫里积攒了至少百万两白银。他自己的俸禄从一开始的八十多两到几百两,但相比较这些“咨询费”不值一提。
不参与朝堂政事,无风无雨,但同样拿捏一帮王公贵胄,不可谓不高明。而且李莲英特别擅长逢迎。慈禧喜欢什么他就乐意去做什么,而且是打心底里的。1901年慈禧66岁大寿,袁世凯为了讨好慈禧,花了1万两纹银从国外买了一辆敞篷小轿车。慈禧对于这个洋车自然喜欢。可是没有现成的司机,大家都很尴尬。后来找个给皇家赶马车的人叫孙福龄的人来开,当然后来是经过一番紧急培训才上路的。
后来李莲英看这车的机构对慈禧说,老佛爷不能坐,有失体统。慈禧不解。李莲英说,老佛爷贵为万金之躯,司机怎么能坐您前面,还同乘一车,老百姓看到会怎么想?慈禧听后觉得有理,最后干脆命令孙福龄跪着开车。
都知道开车的常识,即便这个车当时时速也就30迈左右,但倘若遇到紧急情况,跪着开车的话,一定会刹车不及。后来果然出了状况,好在有惊无险。慈禧惊吓之余再也不坐小汽车。
也许是因为对汽车结构的不掌握,但李莲英的这种迎合表现,让慈禧非常受用,坐不坐车无所谓,反正有16人大轿抬着,重要的是跟庶人区别开来。因此慈禧认为李莲英提醒的非常及时。
慈禧拿不定主意时她总会找李莲英商量。有些大臣兴许在递给慈禧奏折前已经让李莲英过目了,大臣给钱之余,李莲英会恰逢时机地给慈禧提些小建议,慈禧一开心,就说按李莲英的意见来。李莲英得实惠,大臣奏本得以应允,从而达到双赢。唯一讲究的就是李莲英一口机灵话。
能办事会办事办成事,这才是李莲英的本事。另外 ,北京城第一个发电厂,第一个电灯泡,就是李莲英协助帮忙实现的。如果没有他,北京城也许会推迟三十年才能用上电,才能使用白炽灯。怎么回事呢,当时英国人想在北京城投资建设发电厂,这肯定得慈禧点头。当英国人得知李莲英的地位后,说只有找他最好使。最终,对方给李莲英50万两银票,让他撮合这件事,并承诺事成之后还有重谢。
李莲英没有拒绝,英国公使在丰泽园大宴李莲英,一起商量对策。英国人把电和电灯的来龙去脉都跟李莲英说得详细。李莲英直接说这件事慈禧不会答应,说她很反感这类事,再说这个电虽然是个新鲜事物,但老佛爷不可能耐心听这些。不过李莲英听完之后倒认为这事很先进,因为他好学。当时皇宫或民间都是蜡烛、煤油灯,灯光暗淡不说,还有不少安全隐患,如果能建厂发电,用上电灯也是美事一桩。
怎么说服老佛爷呢?李莲英用英国人给的干电池之类的东西,用红黄蓝三色电灯接通电源,开关一摁,室内非常亮堂,而且颜色美轮美奂。这套东西准备好后,他就开始等待时机。当然是慈禧高兴的时候,要在她用到光亮的时候,就是最佳时机。
某日夜间,慈禧批阅奏折一直到很晚,对着宫灯一直看,眼睛都被油烟给熏得眼泪直流。正准备熄灯回内屋安歇时,李莲英对慈禧说自己有个新鲜玩意,看了准保高兴。就这么着,李莲英把一套灯具设备给拿了出来。
李莲英仔细给慈禧展示,跟她讲这个叫电灯泡,管叫哪个灯亮就哪个灯亮,或者都亮。看着被自己自由控制的灯泡,望着绚丽的灯光,慈禧随即对电进行了一番深入了解。她心想这个李莲英如此用心,还如此博学。李莲英看慈禧来了兴趣,接着说单就这三个小灯泡还不足以照亮整个皇宫,必须要提供源源不断的电流,要有足够多的灯泡才行。就顺势说了英国人全资建厂这件事,要的就是老佛爷划一块地给他们。
慈禧心想,原来你个小李子在这等着给我下套呢,就问他得了英国人多少好处。不得不说慈禧翻脸比翻书快,前一秒还笑逐颜开,后一秒就要质问周翔。都说伴君如伴虎,可见一斑。李莲英扑通一声跪在慈禧跟前给哭上了,却说老佛爷冤枉了自己。李莲英辩解道,说每日看老佛爷披星戴月批阅奏折,昏黄的光线都把您的眼睛给损伤了,奴才看了心疼不已。我一看这电灯是个好东西,就赶紧拿来孝敬您。再说英国人也没给自己好处,就跟他们吃顿饭商量此事而已,请老佛爷明察。
你看,李莲英说来就来的眼泪,加上一顿自责和奉承、体贴的话术,说得慈禧心花怒放。慈禧只说是逗逗他罢了,有些事她最多看破不说破,既然是好事,那就给办。就这样李莲英轻而易举把这件事办成了。
凭借这些处世之道,李莲英稳稳当当在宫里干了52年。1908年,光绪和慈禧先后去世,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主子死了,李莲英也准备告老还乡。当时隆裕太后看李莲英确实一把年纪,加上他对主子一直忠心耿耿,所以没加拦阻,就批准了这位老太监的“辞呈”。可是随后李莲英的一个举动让隆裕太后很是吃惊,李莲英把几十年来慈禧赏赐的金银细软分门别类装了7个大盒,都呈献给了隆裕太后,并说这些是皇家的东西不能流落民间,微臣这么些年来小心保存,现在可以原物奉还了。
李莲英出了皇宫之后又活了三年,直到1911年才去世。此时清政府已经风雨飘摇,可隆裕太后依然派人送去了一千两治丧银,朝中的王公大臣也一并赶去他家吊唁。
李莲英生荣死哀,这是太监群体里很少有人做到的。他没有像有些文学作品里描述的那样,对大清王朝的走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说白了他还是那个趋炎附势的弱势群体中的小人,可他要在宫里生存下去,必须要学会聪明,修炼出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生存法则。唯一可惜的是,他的主子慈禧太后做了很多遗臭万年的事情,并把他也带到“沟”里去了。
(图片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