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克己复礼,安贫乐道;伟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4-11-10 07:51:42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起源非常之早,早在公元前26-27世纪,黄河流域就诞生了中华民族的始祖,写下了中华文明极其光辉的起源之页。虽然“生得伟大”,但中华民族一路走过来却极其艰辛。

不论是史前新石器面临的庞大哺乳动物,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年兽”的恐怖阴影,还是封建大一统王朝建立之后,群雄逐鹿中原造就的生灵涂炭之惨状,无不述说这中华民族的苦难深重。

非常值得肯定的是,中华民族一路虽艰辛,但永不服输、宁死不屈的劲头一直镌刻在中华文明的基因之中、流淌在了亿万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如此铸就了中华文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在这种大背景下,促生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文化传承于中华文明史中,使得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认知,偏离了客观世界的正规,转而步入到了以精神追求唯一化的歧途。比如,影响后世2000年的儒家思想。

克己复礼,安贫乐道,杀身成仁:儒家理想化成分过于突出,认为老百姓只凭各种思想就能喂饱

儒家思想虽然由春秋时期的孔子首创,但因为孔子对周制的极其迷恋,以及“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座右铭的指引下,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选择了儒学的“全盘周化”,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时教授由此下结论:

“儒家思想虽由孔子发展趋于系统化,但其内容核心来源于周则是事实。”

由于周朝时期生产力极度不发达,中原地区适宜人居住的范围和可供人类生存的资源有限,在这种背景下,务实不如攻心成为了政治正确,于是,周朝开始了在全社会推行生存标准,这也即是孔子及其推崇的“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矣。”

郭沫若在《周彝中之传统思想考》中对“周之德”进行了剖析:

“德字始于周文,于文以省心为德,故明德在于明心。”

在周德标杆的引领下,孔子逐渐将“束心之德”进行了推广,提出了“克己复礼,安贫乐道”之观点,认为只要约束住自己蠢蠢欲动之心,对周朝的礼法、周朝的制度进行无条件服从,做好“我贫困我快乐”的心理,也就天下大治、民间无事了。

其实站在今人的眼光看来,周朝之所以提出“正心明德”,实际上让大家安于现状、不要造反,如此才能深入贯彻“上下有等、亲疏有别”的天命。作为周朝贵族后裔的孔子,自然对其是极其拥护的。

虽然周朝的这一套等级制度在今人看来诟病不少,但毕竟稳定传承了800年。认知到其“巨大作用”的孔子于是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认为所谓的“德”、“义”、“礼”这些思想当真能够喂饱劳苦大众,让他们即便饿着肚子、身心俱疲也能安贫乐道、安于现状,共同维护统治者的“大治”。

故而当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菜种地时,孔子虽然当面没有发作,但樊迟前脚刚出门,孔子后脚就进行了嘲讽,斥责他为小人,并且重申了他的思想治国:“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现实情况往往又打了孔子的脸,且不论历朝历代王朝末期,由于土地大量兼并,造成了很多活不下去的农民,结果无不因为饿肚子问题而选择起义,就是孔子自己,在饿了十天之后,面对子路偷来的饭和酒,还不是化作饥不择食的乞丐,端起来就喝,抓起来就吃。此时的“礼”、“义”、“信”,可还能喂饱他?

伟人毛主席: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

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因为其成长环境的特殊性,铸就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也催生出了儒家这样重思想轻物质的“治国思想”,使得封建王朝2000年原地转圈无法进步,即便是它追求的稳定,也在饥饿的驱使下被击得粉碎。

正是因为儒家思想主导的中华文明严重脱离实际,这注定了它成不了科学、合理的治国大法,更无法适应与时俱进的现代文明,这也是我们选择了马列主义而不是沿用儒家思想的根本原因。

现代文明讲究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打碎了习惯于活在别人眼光当中的思维定式,必要时将让别人看得舒服的“礼”、“义”、“信”击得粉碎,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方才切中这个世界的要害,助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伟人毛主席就是典范。在红军长征期间,执政的博古、李德忽略了红军战士两只脚走路、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的事实,以为只要高呼几声口号就能战斗力爆表,一举粉碎来犯之敌,导致长征途中屡屡受挫。

遵义会议上,毛主席严厉批评了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明确指出战士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需要通过两条腿走路。而某些同志不顾这些事实,只是在地图上简单一画,让红军战士限期打。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观点非常正确,遵义会议之后,在毛主席实事求是的领导下,红军逐步走出困境,并逐步走向全面胜利。

3 阅读:66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简介:用科学的视野,欣赏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