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汉相争的那段风云岁月里,刘邦起初在双方的角逐中一直是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呢。项羽那可是实力强劲,声名赫赫,相比之下,刘邦各方面的条件似乎都没那么突出。不过呢,刘邦身边汇聚了一帮非常厉害的大将和足智多谋的谋臣。这些人各展其能,在漫长的争霸过程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最终助力刘邦成功打败了项羽,从而在这场激烈的楚汉争霸中脱颖而出,成就了一番大业。
在楚军遭遇大败这一情况之后,刘邦遇到了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对他有恩之人,而另一个则是与他结有仇怨的人。
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有这么一个人,他居然狠下心来把自己的恩人给杀掉了,可反过来呢,却对仇人给予了重重的赏赐。这着实让人费解,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才会做出这样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呢?
推翻强秦
话说项羽和刘邦这两位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第一次碰面是发生在会稽郡的营帐里头呢。那个时候啊,他俩可都已经是起义军的将领啦,而且心里都怀揣着同一个远大的目标,那就是要把强大的秦朝给推翻咯。
在那样的形势之下,这两个人选择了携手合作,一同并肩站在了战场上。他们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凭借着自身的智谋与勇猛,在巨鹿这个地方与秦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最终,他们成功地击败了秦军,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要是说起行军打仗这件事儿,刘邦和项羽相比,那可真的是差得远啦。在这方面,刘邦压根就不是项羽的对手,无论是排兵布阵,还是临场的指挥作战能力等,刘邦都远远比不上项羽呢。
在和秦军作战的那个时期,承担主要作战任务的其实是项羽呢。而刘邦呢,他在这场战事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有点像是在一旁打酱油的那种感觉哦。他主要做的事情,也就是在侧面给作战行动提供一些支援罢了。
要知道,刘邦心里很清楚自己存在着弱点。不过呢,他非常明智,并没有因为有弱点就不知所措,反而是想出了很好的应对办法,那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极力避开自身的短处。而且,他深知自己起步或许不算领先,就如同那笨鸟一般,所以他选择提前行动起来,早早地就开始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进啦,争取能抢占先机呢。
就在楚军和秦军展开激烈大战的时候啊,刘邦带着他的兵不走寻常路,而是从南方绕着走。他可精明啦,专门去挑秦军那些防守比较薄弱的地方进攻。您还别说,就这么着,他居然顺顺利利地一路打进了关中地区,最后还成功夺取了咸阳城呢。
在最初发动起义的时候,为了能够充分调动起义军的积极性,让大家都鼓足干劲儿,于是众人就相互约定好了,谁要是能够最先打进关中地区,那这个人就可以称王啦。
要知道,刘邦可是第一个进入关中的。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谁第一个入关,那自然是有很大的功劳的,是要被封王的,所以刘邦第一个入关,当然就应该获得被封王这样的待遇啦。
然而,在巨鹿之战中大获全胜的项羽却不乐意了。要知道,巨鹿这一战,项羽可是凭借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作战风格,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他看来,自己的实力那是最强的,在诸多战役里所立下的战功也是无人能及的,他心里就琢磨着,凭啥要让刘邦称王呢?自己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比刘邦更有资格。
事情是这样的,这两个人来到了鸿门这个地方,并且在这里碰面了,随后他们展开了一场至关重要的谈判,可以说这场谈判关系到两人的生死存亡呢。
话说在那场著名的鸿门宴上啊,刘邦可算是真切地察觉到了自己和对手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呢。要知道,那可不是一般的场合,原本想着可能会有各种周旋应对,可没想到情况远比想象的严峻。就单说这鸿门宴的情形吧,别说是正经地拉开架势来一场两军之间的大战了,就仅仅是在这看似平常的宴席之上,刘邦他自己都险些把命给丢了,真可谓是险象环生,让刘邦深刻意识到了对手的厉害以及自身所处的危险境地呢。
人们常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嘛,他,那可真是干脆得很,连想都没怎么仔细想一下,就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主动把咸阳给让出去啦。他为啥要这么做呢?其实啊,就是为了能够好好地保留住自己的那份实力,毕竟在那种形势下,实力得以保存,往后才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呢。
值得庆幸的是,项羽并没有对刘邦步步紧逼。要知道,项羽其实对称帝这件事压根就不怎么感兴趣呢。他反倒更愿意去遵从各地诸侯们的想法,然后依照周制的相关规定,对天下进行分封处理。
刘邦成功获取了西秦这块地方。不过呢,这西秦之地相对来说是比较贫瘠的,没那么肥沃富饶。但不管怎么说,好歹有了这么一块地方作为发展的根基,也算是有了个起步的基础啦,为他后续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呢。
事情是这样的,他采取了一个主动的举措,那就是把栈道给烧毁了。他这么做的目的呢,主要是为了能够削弱项羽对他的警惕心理,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试图让项羽觉得他没有什么威胁,从而放松对他的防备呢。
在经历了一段时日的养精蓄锐之后呢,汉军在张良以及韩信这两位重要人物的精心调整之下,整体实力开始逐步变得强大起来啦。而且,他们还成功夺取了三秦之地呢。至此,汉军已然发展壮大,已然成为了具备夺取天下实力的大诸侯啦。
然而在项羽那一方,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发育的机会。可以说,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各种条件都不允许项羽这边有能够发展壮大、积攒实力的契机,就仿佛被诸多不利因素紧紧束缚住了一般,完全没有让其好好发育起来的那种可能性呢。
在他完成分封天下这件事之后,各地的诸侯心里可就不乐意了。他们守着的不过就是那么一小块地方,就好比是弹丸之地似的,这哪能满足得了他们呢?他们,一个个都怀揣着野心,都盼望着自己能成为像秦始皇那样的人物,能够坐拥天下,掌控更大的版图呢。
项羽一心想要平定天下,在那样的局势下,他别无他法,只能不停地奔赴各地去展开征战行动,目的就是为了去平定那些不断兴起的叛乱,以此来实现他心中平定天下的抱负呢。
瞧着那楚军好像是百战百胜的模样,可实际上呢,对于江东这块地方的老百姓而言,情况可就没那么乐观啦。连年不断的征战,那消耗可真是大得很呐。底层的民众们呢,一直都被这战事所累,连稍微喘口气、歇一歇的机会都没有,日子过得实在是艰难呢。
刘邦已经休养了一段时间,那么接下来他是否能够顺利地将楚军击败呢?这着实让人有些期待又有些疑虑,毕竟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虽说刘邦经过休养可能状态有所恢复,但楚军的实力也不容小觑,所以他到底能不能成功战胜楚军还真不好说呢。
楚汉争霸
汉军在经过了两年的休整之后,重新展开了军事行动,这一次他们把目标瞄准了关中地区。并且呢,汉军还积极联合了诸多的诸侯,通过各方的齐心协力,成功地拉拢起了一支规模颇为庞大的盟军,这支盟军的人数加起来差不多接近六十万之众呢。
盟军朝着东南方向一路前行,在行进过程中成功夺取了彭城这一地方。
在那个时候,项羽正与处于东北方向的齐国展开激烈的作战行动呢。这场战争可让项羽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就仿佛深陷在一片难以挣脱的战争泥潭之中,脱身不得。
当众人都在相互庆贺,满心认为这一回肯定能够把项羽给打败,然后对天下进行重新划分的时候,项羽却独自一人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抽调出三万精锐的士兵,随后沿着一路向南的路线进发,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项羽所率的这支部队行动极为迅速且战斗力超强,轻轻松松就把彭城给攻破了。
那时候啊,刘邦正和各路诸侯们在一块儿尽情地饮酒作乐呢。可就在这时候,突然传来消息说楚军已经攻进城来了。这一下可把刘邦给吓得够呛,他慌乱得连鞋子都来不及穿上,就赶紧和众人一起朝着四面八方逃窜开去啦。
在楚汉相争之时,局势十分紧张。那楚军对刘邦紧追不舍,而且攻势极为猛烈,不断地穷追猛打。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刘邦为了能让自己有机会逃脱,竟然做出了丢妻弃子的举动。可即便他如此行事了,最终还是没能顺利摆脱楚军,被楚军里三层外三层地团团围住,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困境之中。
有一名楚军将领将他给围住了,此将领名叫丁固,这人性格颇为圆滑。想当初在大家齐心协力推翻强大的秦朝之时,丁固和他之间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呢。
刘邦在那种绝境之下,发现自己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这时候,他就对着丁固苦苦求饶起来,说道:“想当年,咱俩那也能算得上是贤朋良友呢,关系也还不错。如今到了这般田地,您又何必非得把我往死路上逼呢,就放我一马吧。”
丁固这个人啊,行事风格左右摇摆不定。他当时是跟着项羽的,可心里却老是犯嘀咕呢。他总是担心啊,要是哪一天楚军在战场上失利打败仗了,那自己不也得跟着倒霉遭殃嘛,就怀着这么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思在项羽身边呢。
就在那时,他面向刘邦开口讲道:“今日就暂且放过你这一回啦。往后要是我陷入落魄的境地,你可千万得记着拉我一把。”
话说完之后,丁固立刻驱马前行,将自己所骑之马一拍,紧接着就给刘邦让出了一条能够逃生的道路,如此一来,便为刘邦留出了生机。
就这样啊,刘邦仿佛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呢。他成功从之前的险境当中逃脱了出来,一路奔到了韩信所在的营帐之中。之后,便在鸿沟这个地方,和项羽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这场战争就这么持续着啦。
项羽在行军打仗方面表现得较为死板。就拿他南下攻汉这件事来说,他心里想着既然已经做出了南下攻打刘邦的决策,那便要一股脑儿地把刘邦给彻底消灭掉,完全不懂得根据当时的形势变化去灵活应对,也不会去仔细审察时势状况以做出更为合适的战略调整。
刘邦的情况可就全然不同啦。他这人,心思极为活络。当他察觉到自己在正面交锋这块,根本就不是项羽的对手时,立马就改变了策略,不再傻乎乎地主动出击去跟项羽硬碰硬啦。而是能拖就拖,想着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找更有利的时机呢。
与此同时,他做出了一项战略部署,那就是派遣韩信与彭越这两个人绕到项羽军队的后方去,其目的在于能够在除了正面战场之外的其他战场上成功打开新的局面,以此来为整个战局创造更有利的形势。
韩信果然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他巧妙地绕路来到了井陉这个地方,之后呢,很轻松地就拿下了燕赵这片区域。在取得这一战绩之后,韩信又马不停蹄地一路朝着南方进发,继续展开他的征战之旅,并且成功地将齐地也给夺取到手了。
楚军在齐地征战了好几年之久,耗费了诸多的兵力、物力以及时间,一直都在和齐地这边周旋作战呢。可谁能想到,就这么一块被楚军攻打了这么长时间的齐地,最后居然被韩信轻轻松松地就给夺取下来了,这可真的是让人意想不到呢。
在当时的情形下,种种迹象逐渐显现出来,而这其中所透露出的一些微妙状况,让项羽敏锐地察觉到了,仿佛有那么一丝危险正悄悄地朝着他逼近,那种隐隐约约的感觉,让项羽清晰地嗅到了危险即将来临的气息。
他深知若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形势将会极为不利,于是便派人前去寻找韩信,心里想着要和韩信携手合作,达成联手的局面,进而平分这天下。
要知道,韩信此前可是跟过项羽的。在那段跟随项羽的日子里,韩信对项羽这个人有了相当深入的了解。他很清楚,项羽就是那种所谓“不能共富贵”的人呢。也就是说,一旦到了可以共享荣华富贵的时候,项羽可不见得能和身边人好好相处,一起享受那些成果。所以呢,当面临某种情况时,韩信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果断地选择了拒绝,没有顺着对方的意思去做哦。
刘邦这边的做法可就大不相同了,他表现得极为大方,毫不吝啬对韩信的赏赐。不断地赐予韩信爵位,还给他分封土地,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将韩信收拢到自己的阵营当中,让韩信为自己所用。
这么说吧,项羽,就好比是那种只会给手下人画大饼的老板哦。他老是嘴上说得好听,许给大家各种美好的未来、丰厚的回报啥的,可实际上呢,真正落实到实处的实惠却没多少。再看看刘邦呢,那可就不一样啦。他就像是一个特别实在的老板,不停地给手下人涨工资,用实实在在的好处来犒劳跟着自己打拼的人。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该跟着谁去打天下啦。就说韩信吧,那可是个有大本事的人,他自然也能看出其中的差别。但其实,别说是韩信这样厉害的角色了,就算是普通的一个小兵,那也能明明白白地知道,跟着刘邦那肯定比跟着项羽要有盼头得多,所以肯定都会选择跟着刘邦去闯荡,去争夺这天下喽。
随着时间一点点推移,局势渐渐明朗起来。汉军不断发展壮大,其势力范围逐步扩张,到后来,大半的天下都已经归入到汉军的掌控之下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楚军,在这一过程中,楚军的情况可不太乐观,渐渐就呈现出了失败的态势,优势不再,形势对他们来说是越来越不利啦。
可以看到,战场上的局势已然发生了攻守的转变。在这样的形势下,项羽心中有了自己的盘算,他打算抓紧时间率领军队撤离当前的战场,然后回到江东那片熟悉的地方。他想着先回到江东地区进行休整、积聚力量,之后再去谋划争夺天下的大事。
刘邦哪会轻易给项羽喘息的机会。就在楚军撤退的路途当中,刘邦事先暗中安排好人马进行埋伏。不仅如此,他还联合了韩信所率领的三十万大军呢,两方势力就这样一起朝着项羽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到了最后,双方军队在垓下这个地方展开了一场决定胜负的决战。
刘邦把大军的指挥大权全部交到了韩信手中。之后呢,韩信想出了一个很巧妙的战术,那就是利用四面楚歌来从心理上对项羽的军队进行打击。最终,靠着这一心理战术,韩信成功击败了项羽,在楚汉相争的历史进程中书写下了关键的一笔。
项羽被逼到了绝境,实在是没有任何出路了,最后只能选择在乌江这个地方自刎而亡。当时的他,已然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之中,前有滔滔乌江阻拦,后有追兵将至,可谓是进退两难。在这样的绝境之下,项羽觉得再无可能有转机出现,无奈之下,便在乌江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杀恩人,赐仇人
在楚汉争霸的那好些年里头啊,刘邦可没少遭罪,一直是被项羽撵着到处跑,不停地挨打呢。这里面啊,尤其得提到楚军中的一个人,叫季布,这人可没少给刘邦制造麻烦。
有这么一个人,他来自楚地,是一位行侠仗义的人士呢。在当地,他可深受百姓们的喜爱,大家都对他赞誉有加,他的侠义之举在楚地那是广为流传。
并且他在作战方面极其勇猛,也十分擅长打仗。常常是由他带领着楚军去和刘邦的军队交战,在多次战斗当中,他凭借着自身的勇猛以及出色的指挥,使得刘邦的军队难以招架,以至于刘邦常常被逼得四处逃窜,狼狈不堪地寻找可以躲避追击的地方。
刘邦打败项羽之后,第一时间便下达了追杀令,那架势就是非要抓住季布不可,为啥呢?原来啊,他这是要报当年和季布对战时结下的仇呢。
季布为了能顺利逃命,实在是没办法,最后只得把自己的头发和胡须都给剃掉了。要知道,头发和胡须对一个人来说,那可也是挺重要的形象部分呢,可在那种危急关头,也顾不上这些啦。剃完之后呢,他就把自己乔装打扮成奴隶的样子,然后找了个大户人家躲了起来,希望能借此躲过一劫。
在当地啊,有这么一户人家,那可是名门望族呢,在这一片儿相当有名望、有地位。而且,这户人家和刘邦的关系处得特别好,彼此之间往来密切,交情很不错哟。
在当时,有一些人持有这样的看法,他们觉得季布乃是一位忠良的将领。要知道,在过去的局势当中,大家各为其主罢了。所以呢,他们就向刘邦提出建议,认为不应该杀掉季布,而是应当重用像他这样的忠臣才对。
刘邦心里也清楚,季布之前的所作所为确实挺让他愤恨的。可当时的情况是天下才刚刚安定下来,在这样的局势之下,怎么能仅仅因为自己个人的那些恩怨,就随随便便地把季布这样算是忠良的人给杀掉呢?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毕竟大局为重嘛。
就这样,季布凭借自身的能力与表现,赢得了刘邦的赏识与信任,进而得到了刘邦的重用,得以在朝廷中担任要职,成为了朝中的大臣。
项羽在经历兵败之后,局势一片混乱,身为楚将的丁固也不得不开始四处逃难,过着惶惶不安的日子。在这期间,他听闻了一件事儿,那就是向来以“直性子”著称的季布,居然被刘邦赐封为了大将。丁固心里就琢磨着,季布那样性格直来直去的人都能得到刘邦如此的重用,被赐予这样高的职位,那自己应该也没问题,所以他觉得自己也可以像季布那样去投靠刘邦,说不定也能谋得个不错的前程呢。
丁固呢,就这么火急火燎地一路跑到了汉军的阵营里头,然后还专门请求面见刘邦呢,那副样子,就像是有啥特别急切的事儿似的,屁颠屁颠地就去了。
当刘邦见到丁固的时候,心里头不由自主地就泛起了一股厌烦之情。只见刘邦看着丁固,那神情中明显带着不喜,仿佛丁固的出现让他心里头很是膈应,总之就是打心底里对丁固产生了厌烦的感觉。
丁固压根不清楚刘邦内心究竟是怎么想的,就只一个劲儿地满脸堆笑,极尽谄媚之态地说道:“汉王啊,您可还记得我?想当年在彭城那个地方,可不就是我把您给放走的嘛。”
彼时的情景让刘邦不禁回想起了那段极为不堪的过往。在这样的触动之下,他一把将那个人拽出了营帐。而后,刘邦面对着众多士兵,神色严肃且语气坚决地说道:“瞧瞧眼前这人,做事三心二意,与人相处还左右逢源,如此品行不端的臣子,根本就不该留着,就应当立刻将其斩首处决才是!”
话说完之后,刘邦没有丝毫犹豫,直接伸手拔出了腰间的佩剑,而后手起剑落,一下子就将丁固斩杀当场。
就这样,臣子们目睹了相关情况之后,全都把这当作深刻的教训铭记于心。从那以后,他们可不敢再滋生出任何谋反的心思啦,一个个都老老实实的,生怕重蹈覆辙呢。
季布这个人,本性那是十分忠良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后来竟然成了刘邦的心腹之人。而且,他这寿命还挺长的,一直平平安安地活到了汉文帝那个时期呢。
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出来,那些曾经对别人有过恩情的人呢,可不一定就是忠诚善良的哦。同样的道理,和别人结下仇怨的人呢,也不见得就肯定是那种奸佞的臣子。也就是说,不能单纯凭借有没有恩或者有没有仇,就去判定一个人是忠良还是奸臣呢,得从更多方面去综合考量才行。
乍一看,好像丁固对刘邦是有恩的。但咱们要是换个角度来想一想呢,要是手底下有这么一个极为自私的臣子,刘邦心里头肯定是没法踏实、放心得下的。
季布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这种坚守使得他更加值得人们去信任。在各种事情面前,他始终依照自己所秉持的原则行事,从不会轻易违背,正因为如此,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