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真叫卢俊
“地段,地段,还是地段”
八字“地段论”长期以来深入人心
被众多地产人和购房者奉为金科玉律
那么同样地段的房子,他们的价格也应该差不多才对
但我们今天分享的是,同一个地段,因为小区的产品和开发商不同
导致只隔了一道墙、一条马路,生活品质却是天壤之别,价格更是差出了十万八千里
这似乎跟地段论又有些矛盾
这些一街之隔的价差,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通过实地探访,我找了几个样本,发现了价差背后一些值得关注的东西
01
很难想象,在市区这样烟火气浓厚的地段,却割裂出了价差10万/平米的“魔幻”
为了看到更真实具体的对比情况,我手动选取了4个板块、8个小区作为代表案例

最显眼的就是古北板块,两个小区接近快4倍的价差
毫不夸张地说,古北壹号一套房,随随便便就能买附近小区的一栋楼
主要因为古北壹号自身的豪宅属性太强,价格已经完全超越了板块的天花板,而是站在全市的纬度上,和其他单价20w+/平的豪宅PK
其他三个板块也有接近2到2.7倍的价差,只不过是隔了一条街而已
其次就是房龄差,几个老小区的房龄都在30年以上,比很多购房人自己的年龄都大
徐汇滨江有的老房子更是爷爷辈,动辄60+的房龄,快到房屋的70年使用年限
房子内部还有整个小区设备的老化自然不必说
容易遇到下雨天漏水、外墙脱落等问题,翻来覆去维修的效果也不明显,只能说是磕磕绊绊、小缝小补
豪宅则主要是房龄10年内的次新
最新的九龙仓滨江壹十八在2017年才陆续交付
另外,对比下来户型的差异也很大
老破小的“小”就体现在面积小,主力户型都是三四十平的一房,五六十平的二房
像宛南三村的一室一厅就没有厨房,只能在外面的公共走廊上烧饭
而豪宅最低的入门门槛就是一百平,更多的是两三百平的大平层,三四房为主
一个客厅可能就有三四十平,直接等于一套老破小的面积
开发商品牌、房龄还有户型等细节的差异,把路对面两个小区的价格差异不断推高
02
除了数据的对比分析
实际走进小区,我更能感受到一条街两边真的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实拍图
站在马路边,我先注意到左边的高楼,外立面用了石材,而且物业还经常定期清洗,外表看起来还是那么日久弥新
周围还种植了围档的树木,对一二楼低楼层的用户进行了保护,增加了豪宅的私密感
小区的大门也是相当气派,实行严格的门禁制度,刷卡才能进
保安训练有素,穿着制服在指挥外卖员将外卖放到指定地点
据介绍,中信君廷名邸不仅有双套房、双衣帽间的特色欧式装修布局,还打造了地上地下“双大堂”、4.5m高的架空层、标配的会所
加上绿城物业的专属服务,给业主们带来了欣赏滨江夜景的绝佳环境

图片来源:小红书
右边的宛南三村则比较矮,只有4层楼,外墙都是涂料
走进去一览无余,可以看到一楼有的厨房和卫生间窗户开着,隐私得不到保障

实拍图
地面停车位相当有限,人车不分流,电动车充电还要拉线,这也是老破小常见的问题
设施不完善,健身器材数量不够,整个休闲区域很小
单元门里不少地方已经生锈,楼道还有一些牛皮癣小广告,显得墙面脏脏的
不过,这一片的生活气息很足,多家底商还有菜场的生意都可以
老人骑自行车,有钱人开豪车,一同来买菜的景象,看起来倒也非常和谐
而老牌豪宅古北壹号位置很低调,在长宁和闵行的交界处,和斜对面的虹梅路2986弄小区,隔着中环路
两个小区在地图上看起来距离并不远

实际上,由于古北壹号南有茂密的绿化,西有市中心唯一的高尔夫球场,相隔的道路也宽
导致和街对面的小区还是有一段距离

实拍图
说实话,古北壹号虽然地段不是最好的,建成也有些年头了,不算什么新小区
但外立面看起来实在是太新了,视觉冲击力非常强烈

一方面是因为当初的设计先进,石材用的是保加利亚沉香米黄象牙白天然花岗岩,叠加铝板,细节处还有特殊角度处理
整体有一种很强烈的低调又不失厚重的大宅气质
另一方面,物业每个月都会进行清洗,长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维护外立面的品质
而且大门树的又高又宽,我只从外面路过,根本看不到里面具体是什么样子,私密性非常强
据了解,古北壹号其他配套方面也是相当的壕气,不仅有上海最大的18000平米会所配套
楼上下一共13层,各种服务应有尽有,包含了泳池、酒吧、电影院、森林图书馆、酒店式公寓套房...

甚至还有最大的高级私人医疗服务,自带三甲专家坐诊,无愧于板块内价格天花板
与之对比的是,虹梅路2986弄小区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建成的
受制于当年的条件有限,建筑质量和居住环境相对简陋,主要是动迁房,还有少量后来出售的商品房
外立面年代感十足,楼间距也不大,给后续的加梯改造带来了困难
楼层高度不统一,有的是5楼,有的是6楼,各家封窗和楼面设计也是参差不齐

实拍图
头顶有多根高压线,影响观感,同时存在安全隐患
03
一街之隔的房价差距为什么会这么大?
重要原因就是产品的本质完全不同,完全是“割裂”的
以前的空间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居住的功能要求:房龄老,基本都超过20年,还有很多40年往上的
居住面积小,一般不会超过50平米,30多、40多平米的很常见,而且户型多是一室户和两室户,没有完整的客餐厅
卧室很大,厨房和卫生间很小,还容易碰上暗厨、暗卫,或者卫生间正对着入户门的尴尬设计
直到商品房的出现,开始优化户型,再优化社区、物业服务等等
现在都是89平米起步的两房或小三房
卧室空间在缩小,客厅不断被放大,增加了社交功能,再加上架空设计、人车分流、星空顶的车库、丰富的绿化和公区…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卖掉老破小去买新房
由于产品的差别巨大,导致分化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购买力
一边是享受着极致生活的豪宅改善客群,另外一边是追求性价比的刚需上车人群
我们都知道,对于买房来说,客群基数多少的一个重要对应标准就是总价段
总价段越高的,客群基数越低
豪宅客群自然是处于金字塔顶端,总数相对稳定
买房的眼光也格外的挑剔,挑地段、开发商、外立面、装修标准、户型大小、物业服务等等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2024年上海全年成交2000万以上新房住宅5532套,环比增长63.47%
而买市区老破小的客群,除了第一要义价格低,最安心的就是周围的资源
可以住在豪宅旁,用不到一半的房价就能享受到同样的配套,比如通勤、学区或者医疗,性价比确实不错
04
即便是同一个地段的房子
因为产品品质、开发商品牌和物业维护的效果不同,价格就拉开了非常大的差距
单纯的地段论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市场
这也说明,地段固然重要,对产品力的关注也要日益提升
开发商应该在好地段的基础上,用产品为地段赋能,而不是减分
与此同时,市场客群正在变化,改善置换客户日渐成为主流
“买房不再只是买房子,更是买生活品质”
哪怕在好地段做一些刚需的产品,也可能卖的效果不理想
可以看到土拍规则也有相应的改变,7090政策近期就有了实质性的调整,大户型的放开,本质上就是顺应了这个需求
这些都在要求开发商提高楼盘的品质,以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让住宅进一步回归居住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