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在中国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空间科学探测卫星发射成功,卫星按照预期顺利进入了预定轨道,任务获得成功,法国媒体顺理成章地点赞了发射成功的消息。这不是中法的第一次合作,在嫦娥六号的时候,法国的探测器随着一块软着陆月球开展探测;这大概率也不是中法最后一次合作,中国正因为航天技术的不断提升,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项目。
不过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美国媒体一如既往稳定地发挥,他们再次发文称我们的火箭推进器碎片落在了人口稠密的地区,美国媒体还特意强调了“有毒”,和“落在了人口稠密地区”。
中法合作天文卫星,观测能力极强这颗中法观测卫星,也是一个太空望远镜项目,主要用于观测快速射线暴(GRBs),据央视的说法,视角范围能够达到1万平方度。平方度(square degree)是一个用于表示天球面积的单位。天球可以类比为一个假想的球形表面,包围着地球,用来标示天体的位置和区域。平方度就是用来衡量在这个球形表面上的面积大小的单位。具体来说,一个平方度是由边长为一度(1°)的正方形区域构成的面积。
这样宽阔的视场,允许这个望远镜广泛地捕捉太空中可能存在的伽玛射线暴。而且综合评价来说,这是目前人类发射的对于伽玛射线爆最强的观测设备,它配备配备了多种观测设备,可以在伽马射线、X射线、紫外、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进行观测。这使其能够全面捕捉和分析伽马射线暴及其后续辐射。中国负责卫星平台的研制和发射,法国负责主要科学仪器的研制,它搭配了4台载荷,包括:
ECLAIRs:一个宽视场伽马射线监视器(ECLAIRs,中国研制),用于探测和定位伽马射线暴;光学望远镜VT(Visible Telescope),用于可见光观测(中国研制),GRM(Gamma-Ray Monitor,法国研制)用于伽马射线的监测;MXT(Microchannel X-ray Telescope,法国研制)用于观测X射线。
卫星将运行在距离地球约635公里的近地轨道,可以减少地球大气对观测的干扰,提高观测精度和数据质量。将由中国和法国同时对其进行通信联系,以优化数据传输和通信:
北斗导航系统提供的短报功能可以实现卫星与地面之间的实时数据传输,可以迅速将观测数据和状态信息发送到地面控制中心;北斗系统还为卫星提供精确的导航和定位服务,确保卫星在轨道上的准确运行,提高观测的精度和可靠性。
法国的深空探测通信系统擅长处理大容量的数据传输,该通信系统具有全球覆盖能力,可以确保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地面站之间进行无缝的数据传输和通信,特别适用于从深空探测器和观测卫星接收高分辨率的科学数据。
通过结合北斗系统和法国深空探测通信系统,SVOM卫星实现了双重数据通信保障,确保即使在一个系统出现故障时,另一个系统仍能维持正常的数据传输。通过合作,最大化低利用了中法两国天文探测的资源。
快速射线暴是已知宇宙中最剧烈的能量释放事件之一,它们在短短的几秒钟到几分钟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相当于太阳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释放的总能量,研究GRBs的起源与超新星爆发、黑洞形成和中子星合并等剧烈的天文事件有关,有助于理解宇宙中重元素的形成和分布;通过测量GRBs的红移,有助于绘制宇宙的三维结构。还有很多,不再一一赘述。
卫星发射成功,中法皆大欢喜,美国媒体却跳出来抹黑法国媒体集体点赞该卫星的发射,《世界报》、《解放报》、《西南报》都铺刊文对该卫星项目进行了科普,《西南报》更是称称这是太空科研领域的一次“卓越合作”。
对于火箭残骸,这些年屡见不鲜,因为发射次数的增加,时常有部分火箭的残骸落在居民区,但是一般落点都会经过选择,并不是美国媒体所说的“人口稠密的地区”,而且,对于可能发生火箭残骸坠落的地方,我们国家也会提前通知当地的居民做好防护的准备。
这次发射是用的长二丙火箭,使用有毒的自燃混合物,即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 (UDMH),它们都具有较高的挥发性,在助推器(助推器与火箭分离时的高度通常有几十公里)降落的过程中,大多数的燃料残留都会挥发,在空旷的地带,通风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也可以加速有毒物质的挥发;并且我们还早就将贵定县划进了可能的坠落点,当地居民看到也不会贸然接近。
美国的媒体也提到了,我们预定助推器坠毁的地方贵州省贵东南州贵定县附近,而且我们也因为这次任务提前发布了通知,将贵定县临时划为了危险区,同时关闭了空域,避免有航线在助推器坠落时飞临该区域。但转头说道:中国可能会数算群众并且发布通知,但是仍可能造成危害。他们就是有意无意地强调意外砸到人的可能、燃料的有毒性,抛开剂量、抛开接触可能,直接谈毒性。
这件事上,美国媒体一向很双标,我们的火箭碎片坠落太平洋他们说可能砸到鱼可能污染环境,星舰受控爆炸,碎片也飞的到处都是,他们说是为了科学探索:
媒体在报道中美火箭碎片坠落事件时,确实存在不同的侧重点和口径,这种现象有时被视为“双重标准”。以下是一些实际案例来说明这种现象:
2019年,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的整流罩部件坠落在华盛顿州的一个农场。美国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大多集中在碎片的回收和再利用上,强调了SpaceX的回收技术和整流罩的商业价值。例如,《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等媒体对事件的负面影响报道较少,更多的是赞扬SpaceX在航天技术上的创新和进步。
2021年3月,SpaceX猎鹰9号火箭的第二级残骸在大气层中重返地球,一部分碎片坠落在华盛顿州,报道多强调事件的偶然性和SpaceX的快速反应,较少提及可能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CNBC》和《The Verge》等媒体更多的是讨论火箭的成功发射和SpaceX的创新能力。
2020年5月,中国长征五号B火箭的核心级在完成任务后不受控地重返大气层,碎片最终坠落在科特迪瓦。美国媒体广泛报道了这一事件,强调了火箭碎片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风险。例如,《CNN》和《纽约时报》详细报道了坠落地点的潜在危险,指出中国在火箭残骸处理上的不足。
2021年5月,中国长征五号B火箭的另一次核心级残骸不受控地重返地球,最终坠落在印度洋。美国媒体再次集中报道了这一事件,强调了不受控残骸带来的全球性风险和中国航天项目的潜在威胁。《CNN》、《Fox News》和《The Guardian》等媒体不仅报道了坠落事件,还邀请专家讨论了中国火箭设计和管理上的问题。
管你叫来管你闹,我们就是得发展自己的航天,当你发展好了,合作就来了我们的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的建设,都是对外的科技实力展示,尤其是举世瞩目的嫦娥探月工程的顺利实施,为我们赢得了一些国际合作:
2018年10月29日发射中法海洋卫星(CFOSat),它是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与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合作的项目,旨在监测和研究海洋表面风场和波浪特征,搭载了中国的散射计和法国的波谱仪,两国科学家共同开发数据处理和应用系统;还有就是上文提到的中法天文卫星、嫦娥六号的法国探测器。
与欧洲的合作方面,伽利略导航系统和我们有合作,虽然伽利略导航系统是欧盟的项目,但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BDS)与伽利略系统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领域展开了合作,进行了卫星导航技术标准、互操作性和兼容性方面进行了交流和合作;
2004年开始我们和欧空局合作了“龙计划”,主要涉及地球观测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包括环境监测、气候变化研究、灾害管理等多个领域,中欧双方的科学家共同利用卫星数据,提升了对地球系统的理解。欧空局的ExoMars任务也与中国在火星探测技术和科学数据方面进行了交流与合作,我们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与ExoMars项目共享了一些技术和科学研究成果。
通过与欧美等航天强国的合作,我们可以学习和引进先进的航天技术,增强了中国在全球航天领域的声誉和影响力,促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国际化发展,通过合作,中国科学家能够参与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获取更多的数据和研究成果,推动国内的科学进步和应用。不仅带来技术和科学上的收益,还可以促进航天领域的商业合作,带来经济效益,推动航天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