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8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三年,雍正皇帝去世的第43年,“八贤王”允禩(sì)去世的第52年。67岁的乾隆皇帝下令,恢复了允禩的原名、宗籍,却没有恢复八叔的爵位。许多朋友好奇,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康熙朝的时候,允禩的爵位是多罗贝勒。1722年,雍正登上皇位的时候,命允禩、允祥、马齐、隆科多四人总理事务,又封允禩为廉亲王,任理藩院尚书,管工部事务。
在清朝的爵位系统中,亲王的爵位是最高的。雍正曾经说过:“胤禩较朕诸弟,颇有办事之才。”还说:“胤禩为人聪明强干,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又说:“朕之此弟较诸弟颇有识量,可资于理,朕甚爱惜,非胤禟(táng)、胤䄉(é)等可比。”
这说明,雍正对允禩是非常倚重的,逢人就夸赞自己这个弟弟。但也有人说,这是雍正释放出来的烟雾弹,想要麻痹允禩及其党羽,降低他们的戒备心理。实际上,早在康熙时期,腹黑的雍正就想要惩治允禩了。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夸赞允禩,雍正还不断找这个弟弟的麻烦。例如,雍正元年九月初四日,雍正奉康熙帝及其四位皇后的神牌升附太庙,在端门前设更衣帐房,但因其都是新制,故而油漆味大。雍正颇为大怒,命管工部事务的允禩及工部侍郎、郎中等跪在太庙前一昼夜。
再如,雍正二年十一月,因允禩在所有事情上比较节省,所以雍正谕责他诡诈。
雍正三年十二月,允禩已经被监视居住。次月,也就是大过年的正月,他被革去了宗籍、爵位,关在宗人府,身边只留2个太监。三月,雍正派诸王大臣多次前去敦促其易名,允禩遂自改名为“阿其那”。
有人说,“阿其那”是满语“狗”的意思。其实不是,而是“夹在冰层里的鱼”。允禩给自己取这个名字,表明自己心灰意冷,无意再与雍正争斗。但很快,九月份,45岁的允禩就死于监所。有传言说,他是被雍正毒死的,这已经无从考证了。
老年乾隆画像
52年后的正月十三日,67岁的乾隆下令,恢复了允禩的原名、宗籍,却没有恢复八叔的爵位。其实,对于这个决定,乾隆说得非常清楚。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第一千四十八卷记载, 乾隆说道,允禩“居心险诈,结党妄行,罪皆自取,皇考尚不忍重治其罪,仅令削除谱牒,更改其名,以示愧辱”。换言之,乾隆认为,雍正对于允禩的惩治是恰当的,并且还有点轻。
允禩画像
但乾隆又说,允禩“未尝无隐然悖逆之心,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意思是,允禩虽然有隐秘的悖逆之意,但始终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悖逆行为。
接着,乾隆说道:“迨皇考晚年,屡向朕谕及此事,辄愀然不乐,意颇悔之,若将留以有待者。”意思是,雍正在晚年多次向自己表示,对惩治允禩感到懊悔、忧虑不安。
最后,乾隆表示,“朕即位之初,深有念于孔子三年无改之言,未敢遽(jù)易成案”。如今,自己已经当了43年的皇帝,最近又平反了多尔衮。“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亦无敢言者”。“朕此举,实仰体我皇考当日仁心,以申未竟之绪,谅皇祖、皇考在天之灵,亦当愉慰也”。
雍正画像
总之,乾隆的意思是,之所以恢复允禩的原名、宗籍,是因为雍正在晚年表达了懊悔的意思,且允禩在当年没有明显的悖逆行为。况且,他是祖父的儿子,父亲的弟弟,自己的叔叔,是骨肉亲情。这么做,可以体现父亲的仁义,让父亲和祖父的在天之灵感到宽慰。
那么,为什么又不恢复爵位?
良辰认为,在允禩到底有没有罪的问题上,乾隆还是不想完全打自己父亲的脸。所以,他一开始就说允禩“居心险诈,结党妄行,罪皆自取”,确实是有罪的。
客观说,从目前的史料来看,允禩应该是没有谋反之意的,但确实善于笼络人心,在朝中有相当高的威望,从而让雍正感受到了威胁,或者是在事实上阻碍了雍正的施政。
但对于67岁的乾隆来说,那段风波早就是过眼云烟,无所谓威胁不威胁的。他为自己的八叔恢复原名、宗籍,主要就是为了展现自己的仁慈与宽厚,笼络宗室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