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高海峡海战中,日军PT艇部署策略出现纰漏?遭遇重创

战争史札记 2024-12-21 17:39:19

在轻巡洋舰“路易斯维尔”号上坐镇的指挥官奥登多夫,其策略核心在于构建两侧的前哨巡洋舰编队:

西侧编队沿莱特湾一侧部署,包含澳大利亚海军重巡洋舰“什罗普郡”号、美国海军轻巡洋舰“博伊斯”号与“凤凰城”号;东侧编队则在战列舰之前巡逻,主要任务在于掩护主航道与希布松岛之间的水域,同时次要任务为监控希布松岛与迪纳加特岛之间的东航道,以防日军选择非主要航道突进。

东侧编队包括重巡洋舰“路易斯维尔”号、“波特兰”号、“明尼阿波利斯”号,以及轻巡洋舰“丹佛”号、“哥伦比亚”号,这些舰艇被部署在战列线以南约4海里的位置,且西路巡洋舰编队相较于东路更为靠前1海里。防御体系的核心力量在于战列舰集群,其中包括“宾夕法尼亚”号、“田纳西”号、“马里兰”号、“密西西比”号、“加利福尼亚”号及“西弗吉尼亚”号,它们共同在莱特岛与希布松岛间的苏里高海峡主航道上巡弋。战列舰群前方,则由驱逐舰编队构筑起严密的防线,这些驱逐舰分为两队,共6艘,为战列舰提供直接的掩护,并对日军北上舰队实施连续的拦截打击。其余驱逐舰则与巡洋舰协同作战。位于最南部,也即最前线的驱逐舰编队,由科沃德指挥的巡逻队组成,该队在希布松岛与德瑟莱申角之间的水域进行了密集而有效的布防,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防御网。而在海峡南部入口及其外围,则由PT艇以每3艘为一组的方式执行警戒任务,共部署了13个PT艇小队以应对日军潜在的威胁,确保了整个防御体系的完整与严密。具体而言,3个小队被战略性地配置在帕纳翁岛前沿及海峡入口处,其中最为西端的小队则位于阿乔角、保和岛东部与金米岛构成的三角区域之内。在距离这3个小队约50海里的海域上,另有5个小队集结于宾尼特角周边、帕纳翁岛南部以及棉兰老岛北端的比拉角附近,形成了一道横跨苏里高海峡入口的坚固防线。此外,剩余的5个小队则在海峡内部进行机动部署。鉴于有限的部署时间,指挥官奥登多夫采取了纵深防御策略,派遣舰船在海峡主航道及海湾内执行巡逻任务,以确保任何试图突入的日军舰只都将面临连续且猛烈的打击。他充分利用了海峡狭窄及海湾交汇处的地形优势,布置了密集的鱼雷与火炮攻击阵地,旨在通过速战速决的方式获得压倒性的胜利。

传统海军战术中,抢占T字头以获取战术优势备受关注。但是,奥登多夫更为关注的是在日军攻势中寻找潜在的有利条件,以确保己方能在布满鱼雷的南方水域中生存下来。尽管这一策略可能带来某些防御上的薄弱点,但其在整体布局上的合理性不容忽视。PT艇沿北纬10°附近的一条广阔战线展开部署,一旦遭遇日军,它们将视情况采取单独或联合攻击的方式灵活应对。尽管美军高层可能期望PT艇能对日军编队构成有效打击,但实际操作中,他们对此并未抱有过高期望。美军在苏里高海峡海战中已做好充分准备,且在数量和位置上占据极大优势,但由于所有舰艇的油料和弹药储备有限,他们必须速战速决。特别是,为了为登陆部队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战列舰主炮所使用的高爆弹占比较高,导致在对陆支援后部分战列舰的高爆弹储备急剧下降。此外,前五天的火力支援中消耗了大量弹药,存在一定的浪费现象。奥登多夫的PT艇部署策略体现了其对地形、兵力及资源限制的深刻理解与灵活应对。在军事行动中,物资的充足性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军在此次战役中遭遇了穿甲弹的严重短缺,这一状况极大地限制了其作战效能,迫使部队必须在极其紧迫的时间窗口——25分钟之内解决战斗。尽管在10月24日,美军的大部分战列舰已顺利获得油料和常规弹药的补给,但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至关重要的穿甲弹短缺问题,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解决。这一疏忽的根源在于补给舰上并未携带此类弹药,从而导致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此外,驱逐舰的补给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似乎并未获得及时的物资补给。考虑到夜战的特殊性,美军应充分利用其火力优势,在17000到20000码这一理想距离内展开作战。这一战术选择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美军的火力效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穿甲弹短缺带来的不利影响。事实确证,当日军接近时,北方驱逐舰编队迅速对其纵队发起攻击,并处于美军战列线的大致射程之内。关于奥登多夫“迎接”西村战列舰部队的言论总是引人关注并被记载,但这些记录往往缺乏完整性:依据我的观点,即如同老赌徒的策略:绝不给予对手均等的机会。若敌方愚蠢至以劣势兵力发起攻击,我方应即刻剥夺其喘息之机。换言之,奥登多夫的兵力配置将使日军在后续的钳形攻势中陷入困境,期间PT艇与驱逐舰将持续对其进行骚扰,这对日军而言已是艰巨挑战。尽管表述中包含比喻,但对美军显著优势的描述是确切的。大约1时30分,分为两队的西村舰队开始进入苏里高海峡,其行踪被首批发动攻击的PT艇所察觉。0时26分,奥登多夫接到情报,西村部队预计将于上午10时左右对登陆场发起攻击。随后,第二批攻击西村舰队的PT艇向奥登多夫报告接敌情况,但因技术故障,该报告延迟至3时30分才送达,彼时盟军战列舰与巡洋舰已大致掌握日军舰队位置。西村舰队入峡后,迅速编组成以4艘驱逐舰为前导的单纵队,此前已成功抵御了PT艇7轮攻击且未受损失。日军声称击伤10艘PT艇,但经美军确认,仅PT-493一艘受损搁浅于帕纳翁以南,次日遭海水淹没。该艇乘员整夜留守,直至被PT-491救援。西村舰队通过集中火力并驶向PT艇,成功击退上述攻击。至2时25分,西村舰队被位于阿马古桑角(莱特岛东南)与迪纳加特岛佩洛特斯角的第11小队PT艇发现,局势自此发生根本性转折。科沃德随即命令该小队PT艇撤离。此后,包括海峡西侧“麦德蒙特”号在内的5艘驱逐舰, 蒙森舰与位于海峡东侧的里米舰、麦高恩舰及梅尔文舰协同向西村舰队发起攻击,造成了重大破坏。五艘驱逐舰于凌晨2时06分启动警报系统,并于2时30分以20节的速度向南进发。至2时40分,美军雷达于约22英里外探测到西村舰队,时雨舰则报告于2时56分发现隶属于科沃德指挥下的3艘驱逐舰。随后,科沃德指挥驱逐舰向东南方向移动,以优化鱼雷发射角度。他计划由里米舰攻击山城舰,麦高恩舰与梅尔文舰则分别针对扶桑舰与最上舰发射鱼雷。自3时至3时02分,这3艘美军驱逐舰在8,000至9,000码的距离内共发射了27枚鱼雷。紧接着,科沃德率领舰队撤离海峡,向迪纳加特与希布松之间撤退。约3时08分,麦德蒙特舰与蒙森舰加入战斗,于3时09分至3时10分间再发射10枚鱼雷。完成攻击后,这两艘驱逐舰迅速转向,沿莱特岛海岸线撤退,以避免与PT艇发生碰撞。在第二次攻击中,蒙森舰虽遭受日军炮击,但成功规避未遭命中。值得注意的是,日军炮火效果有限,针对里米舰、麦高恩舰与梅尔文舰的射击多为近失弹,且初期这些美军驱逐舰缺乏规避动作。最终,一枚疑似由梅尔文舰发射的鱼雷击中扶桑舰。为规避后续攻击,西村舰队向东转向后掉头北行,意外驶入了麦德蒙特舰与蒙森舰的鱼雷航道。

这2艘驱逐舰的首轮齐射取得了显著战果,麦德蒙特舰的鱼雷命中山云舰并导致其立即沉没,同时重创满潮舰,使其接近沉没状态;朝云舰亦丧失动力。“扶桑”号因遭受雷击而脱离队伍,随后,“山城”号亦被“蒙森”号发射的鱼雷击中。根据美军的相关记录,这些战果大约于凌晨3时20分达成。约莫在“扶桑”号中雷后的10至11分钟,PT艇实现了其当夜唯一的鱼雷命中,但目标并非西村的舰艇,而是志摩的部队。志摩清英的舰队于3时05分进入海峡,随后在3时25分,PT-137于宾尼特角向“那智”号与“足柄”号后方的一艘驱逐舰发射鱼雷,结果意外命中了轻巡洋舰“阿武隈”号。遗憾的是,由于烟雾遮挡,PT-137未能观察到“阿武隈”号的中雷过程,因此未能亲眼见证攻击的成功。中雷后的“阿武隈”号遭受重创,航速减至10节,无法继续跟随舰队,最终被志摩舰队的其他舰艇所抛弃,后者在遭受鱼雷艇攻击后迅速加速至28节。在此期间,西村舰队为了规避连续的攻击,多次改变航向。而志摩舰队在进入棉兰老海时则以更高的速度航行,导致他们在进入苏里高海峡后,相较于西村舰队,处于后方20多海里的位置。从某种程度上讲,南路日军的失败已成定局。与此同时,第24驱逐舰中队的6艘驱逐舰发起了第二轮攻击。该中队未接收到于2时54分准备转移的命令,而是以3艘为一组,分为两组,于3时02分向南航行。其中,“阿伦塔人”号、“基伦”号、“比尔”号从大卡布甘出发,位置偏南的“哈钦斯”号、“戴利”号、“贝奇”号则从布角起航。当接近日军纵队时,“山云”号在大约3时17分发生爆炸,火光映亮了西村舰队的整体。随后,“阿伦塔人”号、“基伦”号、“比尔”号根据命令,在3时23分至3时26分之间发射了鱼雷。“基伦”号确认其发射的一枚鱼雷命中了“山城”号,后者因此减速至5节。与此同时,另外三艘驱逐舰已横穿西村舰队前方,并掉头向北,期间共发射了15枚鱼雷。在完成转弯后,美军驱逐舰接近日军纵队,以舰炮对两艘日军驱逐舰进行了射击。美军可能针对的目标包括“朝云”号与“满潮”号驱逐舰。

3时49分,“哈钦斯”号、“戴利”号及“贝奇”号驱逐舰,遵循指挥官指令,为避免进入战列舰与巡洋舰的有效射程,转而驶离原定航线。但是,紧接着的一分钟内,“哈钦斯”号成功对“朝云”号发射了五枚鱼雷,尽管因“朝云”号紧急转向,导致鱼雷未能命中。与此同时,“满潮”号位于“朝云”号前方,于3时58分不幸被鱼雷击中,随后发生爆炸并沉没。

0 阅读: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