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对了?“造桥事件”3次反转,大咖怒了:没有媒体现场了解

李昕言温度空间 2023-07-11 07:13:57

“造桥事件”3次反转。

2014年,吉林某村的一位村民黄德义和亲戚等十几人,一起将多只船合并在一起,建了一座桥,打通了河两岸的交通,大大缩短了村民过桥时间。原本开车需要3个小时的路程,有了桥,十几分钟就到了。

看上去是一件好事,但事件却发生了反转。黄德义和十几名亲戚都判处了不同程度的罪行。按照法官的最终判决来看,黄德义明显涉及了刑事犯罪。

接下来的反转又来了。有人称,黄德义建桥后,并没有强制收费,村民也确实得到了方便,不少村民都对黄德义的建桥行为表示赞同。由此来看,黄德义似乎并没有刑事犯罪。

第三次反转又来了。举报黄德义私自建桥的村民,坚称黄德义强制收费了,他建桥就是为了收费,属于违法行为,该判刑。

网络大咖怒了。

著名网络红人卢克文对此事颇为愤怒,他愤怒的原因在于,对于“造桥事件”的争议,要平息争议很简单,去一家媒体,现场了解下实际情况,问下当地人,也就一清二楚了,多么简单的事情,怎么就没人去呢?

张雪峰说对了?

前段时间,张雪峰建议学生,闭着眼睛都不要选新闻学专业。因为在他看来,新闻学专业不需要特意去学。科班学了几年,也用处不大。

从造桥事件来看,每年大学毕业这么多新闻专业的大学生,他们本应该带着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给广大的网友带来一场又一场的现场调研报告,为网友带来深度的解读,让此事的真相尽快的曝光在阳光之下。

但目前来看,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似乎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反而是一些负责任的自媒体人士为网友带来了一些额外的信息,也就是产生了有价值的“信息增量”。

在这个时代,信息鱼龙混杂,如何能够得到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对每个人来说有难度,但却无比重要。我们都不想被蒙在鼓里,都想接近真相,都想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清清楚楚。

但普通的网友得到信息只能依托媒体的报道。

毫不夸张的说,媒体报道的信息的真假,直接影响网友对事件的判断。媒体身上肩负着异常重要的责任,他们不仅是传播的信息,更是传播真相,传递着良知,他们身上的责任其实有千斤重。

希望媒体能带来全面的信息,能给公众带来深层次的解读,而非简单的几句话,更不是断章取义的一些报道以及不分青红皂白的站队。

当我们学新闻学的学生,能真的把为民传播真相,传播智慧,当成是自我的信仰时,我想张雪峰的话,一定是错的。但如果学新闻学的学生和普通自媒体作者所发表的信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那张雪峰的话,真的就可圈可点了。

0 阅读:34

李昕言温度空间

简介:用有温度的思想,记录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