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73年很普通的一天,叶剑英心情复杂地前往朱德的家,86岁的朱德正在家里挥毫泼墨呢。
谁知道呢,叶剑英到了门口的时候,一个警卫都没瞧见。他就直接走进去了,很纳闷地问朱德夫妇:“警卫都不见人了呀,我就这么进来了,也没人拦我一下?”
朱德的老婆康克清轻轻一笑,回了句话。然后朱德就让老婆给叶剑英泡了杯茶,还问他:“找我有啥事儿呀?”叶剑英说:“想请朱老给我推荐个厉害的人,帮我一把呢!”朱德想了一会儿,慢慢站起来,在书桌的白纸上写了一个人的名字……
为啥当天的警卫都不在呢?朱德的妻子回了句啥话呀?朱德给叶剑英写的名字是谁呢?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军队亟需能人管理】
1971年的时候,毛泽东心里有了不少新想法。他不但打算亲自领导军队,而且决定重新启用一批之前被搁置不用的革命老同志,要跟这些老战友一块儿掌管军队。
毛主席其实琢磨狠抓军队这事儿已经好长时间了,他老是对军队不放心,总怕军队早晚得出问题。
之前的政治局会议上,委员们还为要不要改变以前的提法起了争执。
周恩来总理实在没法拿定主意,就只能把讨论稿交给毛主席亲自来审定了。毛主席的意思是照着政治局讨论的意见去修改。
这事儿就这么无声无息地完了,可毛主席心里对这种社论的说法挺在意的。
毛主席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不过他也很明白,枪杆子再厉害,也得在党的领导之下。他还鲜明地指出:“党指挥枪,绝不让枪指挥党,这是我们的原则。”
1973年的时候,毛泽东正好80岁了,身体状况远不如以前了。
叶剑英觉得,军队里的领导班子,尤其是大军区的领导班子,这属于军队的“上层建筑”,基层部队则是军队的根基。军队一定要遵循党指挥枪这一原则。
怎么才能把军队领导班子的建设给加强呢?得从哪些地方开始着手呢?又该请什么样的人来主持呢?这可把叶剑英给难住了。叶剑英和朱德司令有交情,就想听听朱老总的看法,这样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叶剑英没瞧见有警卫站岗,问了朱德的老婆康克清,才晓得警卫都被朱德“撵”去看演出了。知道叶剑英为啥来之后,朱德略一思索,马上心里就有了个合适的人选。他站起来,走上前去,在纸上写了三个字:“邓小平”。
抗战的时候,邓小平做过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之后还当了129师的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那可是家喻户晓啊。进军大西南的时候,邓小平又当上了西南局书记。
新中国成立之后,邓小平帮着周总理做了很多贡献。
【临危受命复出 八大军区司令执行对调】
从1949年开始,一直到1973年,新中国已经成立二十四年了。就在这一年的12月,毛主席打算实施一个在心里琢磨了很久的决定,那就是“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
1973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一回,共产党的最高核心领导人数从上一届的5人增加到了9人。朱德和叶剑英两位元帅就在这次被增选进了政治局常委,叶剑英负责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当时党内的斗争非常激烈。
1973年,邓小平在江西完成自我改造后回到北京。邓小平能回北京开展工作,这事儿周恩来可出了不少力。
1972年年初,陈毅元帅追悼会上,毛主席夸陈毅是个好同志,周恩来听到这话,意识到这是个转机。
1973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被选为中央委员。
有一回,邓小平跟毛主席汇报工作的时候,他俩心有灵犀地都提到了八大军区司令坐镇一方的事儿。当时邓小平恢复工作没多长时间呢,毛主席就问邓小平,这个事儿得咋解决呀?
邓小平略微思索后,将自己跟前的茶杯与毛主席跟前的茶杯交换了下位置。毛主席瞧了瞧,轻轻一笑说:“咱二人呀,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呢!”
毛主席心里也明白,要调整八大军区司令就得找个合适的机会。
1973年12月12日中央开政治局会议,会议刚开场呢,毛主席就对着政治局和军委一顿严厉批评,他讲政治局得议政,军委得议军,要是政治局不议政,军委不议军,那就乱套了。
会场的氛围一下子紧张起来。毛主席看到委员们毫无思想准备,就放缓语气说道:“我考虑了很久,觉得八大军区司令员还是得调整。”
毛主席也说了为啥要做调动呢,理由是:“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真的不行。待久了就疲沓了。我听说有好几个军区,政委都起不了啥作用,啥事都是司令拿主意说了算。”
毛主席扭头跟叶剑英讲:“这个提议是你们提出来的,我也同意你们这么调整。周恩来和王洪文这两位同志也赞成。”当时邓小平也参加了那次政治局会议。
其他不少委员对他的列席感到诧异,毛主席却很坦诚地讲:“我批准剑英同志请小平同志到军委当委员的事。至于他能不能当政治局委员,这得等之后的二中全会再看。”
会后,政治局的人又到人民大会堂接着开会,周总理主持会议。会上大家一致同意邓小平列席政治局会议、参与政治局的工作,还让他成为政治局成员和军委委员,参加军委工作。
在之后的几天当中,毛主席接连开会,还找军区的负责人谈话。谈话内容都是有关八大军区司令调整的事儿,并且毛主席着重向这些司令介绍了邓小平,他说:“咱们请邓小平同志来做总参谋长。”
好多人特别怕他,就因为他做事很果断。他是你们以前的上司,不是我自己把他请回来的,是政治局请他回来的。
毛主席当年一共接见了43个人呢,当时朱德总司令和刚开始参与军委工作的邓小平一直都在主席旁边陪着。那会儿周恩来总理见毛主席的接见效果挺好,就趁热打铁,让一部分参会的人唱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毛主席夸大家唱得挺好,还让大家得牢记几个注意事项,接着就宣布散会了。之后所有人都热烈地分组讨论了起来,大家一致赞成中共中央对调八大军区司令这件事。
当年,各大军区司令员是这么调整的:北京军区和沈阳军区的司令员相互对调;济南军区跟武汉军区的司令员相互对调;南京军区与广州军区司令员相互对调;福州军区司令员和兰州军区司令员相互对调。
那时候,全国有十一个军区,不过只对调了十一个军区里的八大军区司令员。像成都军区、昆明军区和新疆军区这三个军区的司令员没被调动,为啥呢?因为他们任职的时间不长。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这在中国军队的历史上可是件大事,对中国军队后来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整顿迫在眉睫 百万裁军命令言出必行】
1975年1月,邓小平正式成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开始负责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刚上任他就察觉到中国军队存在的问题,于是提出裁军计划,可是没人支持,最后就没下文了。
1980年的时候,邓小平提出要裁军,削减军队的开支,好加大经济建设的力度。
从这时候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裁军计划开始施行,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是最先被裁减的部队。
1981年,铁道兵精简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应该保留铁道兵,哪怕减点员也行。但邓小平很坚决,直接下令“不留一兵一卒!”
1982年末,20多万铁道兵被裁减,只有很少的人并入铁道部,铁道兵就这么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基建工程兵也被裁掉了,人数将近50万,他们是和铁道兵一块被裁的。
1982年的时候,人民解放军总兵力还有423万多呢。之前经过精简整编,臃肿的状况已经有所好转。不过邓小平很清楚,军队里军官数量太多,部队的机构也很臃肿。
1984年国庆阅兵结束后,11月的军委座谈会上,邓小平坚定地伸出一根手指,表示还要再裁军一百万。
百万大裁军开始了。这跟以前的裁军不一样,1985年的裁军啊,与其说是削减兵员,倒不如说是裁减军官呢。解放军11个大军区里撤掉了4个;35个军减掉11个;军级以上的单位裁掉31个,师团级以上的单位被撤销了4054个;全军总共减少一百多万人,60万军官得在三年内离开现役。
1985年裁军的时候,昆明军区那些老一辈的领导,有着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他们坚决听国家的话,不在乎自己的利益得失,主动要求被裁撤。
“百万大裁军”最终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经过这件事,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全世界眼前。军队人数减少了,可凝聚力却更强了,精神头也更足了。
留下来的军人都很清楚,每个人肩上扛着的不只是自己的信念,还有那些战友的殷切期望。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百万裁军计划”可不是空喊口号。这个数字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性的变革,还让世界各国和人民看到了中国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的决心。
【结语】
不管是中国的历史,还是世界的历史,发展历程都表明,国家领导人现在做出的决策既英明又果断,而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顺应时代进行改革,国家和人民就会稳步向前发展。全球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阻挡,要是阻挡的话,那结果可就糟了。
中国人能走到今天,一直处在世界前列,最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既聪明又勤劳。就是这种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传统,才使中国一直屹立在东方不倒。
陈继安写了《邓小平与七位元帅》,发表在1997年第8期的《党史博览》上,页码是3 - 10页。河砚写了《邓小平与共和国将帅的故事之一:邓小平与朱德元帅——共同的事业 相知与信任》,登在2002年第8期的《中国供销合作经济》上,是7 - 8页。袁小伦写了《毛泽东、邓小平之间看叶帅》,2006年第12期的《党史纵览》上有登载,页码为4 - 12页。李金明写了《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台前幕后》,发表于2005年第1月的《湘潮》,在26 - 31页还有第1页。马宁和徐秉君写了《毛主席给我出字谜——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内情》,2013年第3期《百年潮》有刊载,页码是32 - 35页,DOI是10.16624/j.cnki.11 - 3844/d.2013.03.013。慕及写了《得罪人的事我来——邓小平决策百万大裁军的台前幕后》,登在2015年第8期的《中国人才》上,是75 - 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