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份额跌至40%,价格战不止打掉了其产品价格?

南蓉谈汽车 2024-04-13 02:43:59

「留给XX的时间不多了」,这句原本是中国球迷最熟悉也最扎心的话语,如今我们把它用在日渐式微的合资车企身上,似乎亦并无不妥。

特别是当我们已习惯了比亚迪持续领跑车企月销排行,见证了长安、吉利、奇瑞等头部传统车企的成功转型升级,又置身于迎来了泼天流量和人气的小米展厅之内时,这样的感触无疑更加明显。

的确,留给合资车企的时间,恐怕真的不多了。

自主份额向上,合资份额向下

轮到后者需要直面40%荣枯线

据乘联会最新一期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月自主品牌零售93万辆,同比增长19%,环比增长51%。当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54.8%,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2024年自主品牌累计份额55%,相对于去年同期增加5.4个百分点。

主流合资品牌的市占份额则全面下跌,3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额20.4%,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3.8%,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8.2%,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

这个份额增减情况差异,也并非是上个月突然出现的,而是从2020年持续至今的一个总体走势和真实呈现。曾经是自主品牌需要面对和挣扎于40%市占份额“荣枯线”,如今已来到了合资品牌这边。

如果仅仅是在这个荣枯线上下小幅浮动,倒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可实际情况是合资品牌的40%市占份额,大概率还将继续被自主品牌蚕食。

近日,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2023财报投资人会上表示,“中国车企新能源产品加速投放将会蚕食合资品牌市场,未来3-5年,合资品牌份额将从40%降到10%,其中30%是中国品牌未来增长的空间。”

换言之,自主品牌压根就没打算给合资留下如此多的份额空间,而是已将合资仅剩份额的四分之三,都视作为了自己的增长空间,抢夺的目标。如果情况真按照王传福说的那样发展下去,那么在3-5年之后,国内消费者每购买10台车,其中9台可能都是自主品牌的产品。

这个听起来有些夸张的份额变化,究竟是王传福在投资人面前的打鸡血、画大饼,还是真实情况可能真的会照此发展下去?

事实上王传福的这个“九一份额定律”也并非毫无根据,远的不说就拿我们的邻国日本和韩国来看,这两个国家的本土市场自主品牌占有率分别高达93%和83%。那么作为已经引起全球车企特别重视的中国品牌,有这样的目标和决心,自然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攀升

合资仍然在靠油车续命

自主份额的大幅提升,得益于国内车市不断攀升的新能源渗透率。

同样据乘联会3月统计数据显示,3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高达63.3%;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28.4%;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7.4%。

换言之,与自主品牌靠新能源车大肆蚕食市场份额不同的是,主流合资品牌目前仍处于每卖20台新车,有19台都是燃油车,只有一台是新能源车的尴尬境况。

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车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大背景下,市场需求和重心已然悄然在向新能源偏移,没有足够且过硬的新能源产品,成为了制约合资品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们并非刻意鼓吹新能源车现阶段就一定比油车好,其本身当然还存在着许多的待解难题,但仅从市场份额占比角度来看,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不断攀升,仅靠油车打市场的合资车其渗透率就一定会同步降低。因为总量就摆在那里,此消彼长的情况下,这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除了产品定位和方向不同所带来的影响外,合资份额的被蚕食,也跟当下的消费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无论是新生代的新购车消费者,还是本身有车但需要消费升级的换购、增购用户,其本身对于新能源车已渐渐完成了从好奇到接受,甚至已然习惯了的过渡。

蔚来车主卢先生告诉马拉车市,他原本也是油车客户,但自从买了蔚来开了三年多,在累计5万多公里的行驶里程下,总共只去保养了一次,花费仅270元。加之电车日常用车费用低廉,使其早已习惯了新能源车,很难再换回电车。即便是其有着增购需求,新购买的依然也是一台阿维塔,压根就没再考虑油车。

新购、增换购用户的大量流失,是靠油车续命的合资品牌们遇到的最大问题,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它们的市场份额出现逐年降低。

“价格战”打了一年多

被迫参战的合资,被打掉的不止产品价格

如果说因为疫情三年,国内车市出现了自主向上、合资向下的份额走势,那么去年2023年的延续,多少也跟一件事有关系,那就是自去年3月开始打响,且一直持续至今的车市价格战。

据马拉车市长期对车市终端一线的实地探访观察发现,已持续一年有余的车市价格战,对于当初被动参战的合资品牌而言,其影响不仅仅是产品价格被打了下来。

同时被打掉的,可能还有作为合资品牌长期以来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溢价和产能、渠道优势。

咱们逐一来看。据马拉车市观察,目前国内的汽车消费者,特别是稍微年轻一点的新生代购车主力军们,对于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认知和看法,已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不再那么纠结原来可能存在的品牌溢价“包袱”,而是在选车时,更多的关注于产品本身的价值高低。

而随着价格战的不断持续,消费者们发现即便是被打掉了部分产品价格的合资品牌车型,在和同价位的自主车型相比较时,竞争优势不仅没有那么明显,甚者还出现了一眼可见的对比劣势。

依然是燃油车唱主角的合资品牌们,面对着新能源成本下探、“油电同价”所带来的切实压力,由于其产品更新换代相对较慢,产品智能化程度不高,仅靠被迫参与价格战给予的价格优惠,很难打动更多的消费者。同时品牌影响力和原有的品牌溢价能力,也在一步步地被降低。

销量和份额的颓势,也对合资品牌的产能利用率和原有的渠道优势带来了同步打击。销量上不去,工厂的产能势必只能被迫下调。如果按照2020年和目前的份额估算,合资品牌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相当于每年被迫下调产能近500万辆。基于此,也不断有合资品牌工厂裁员降本,甚至是合资出售工厂给新势力的消息出现。

不仅产能利用率被迫下降,合资品牌原有的渠道优势也在进一步降低。以马拉车市所在的成都市为例,在我们长期市场探访中发现,不断有合资品牌的经销商出现关门闭店、毅然退网的情况。

许多原来还是合资品牌4S店的位置,遮挡装修一段时间后,大多都开成了自主品牌或是新势力品牌的门店。销量始终上不去,卖一台车甚至还要亏上不少钱,你很难指望经销商们能够长期“为爱发电”。

相较于自主品牌,可能合资品牌更加希望“价格战”能够早日结束,他们也才有可能凭借着一定的优惠促销,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马曰:

市场份额不断下降,且被自主品牌瞄准了手中四分之三的剩余份额;在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攀升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其本身还得靠油车打市场的现实境遇;加之车市价格战的影响,合资还被打掉了包括产品价格、品牌溢价、产能和渠道优势,可以说目前摆在合资品牌面前的,是一个压力巨大的发展瓶颈和困局。

如果合资品牌们不正视这个难题,不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留给它们的时间,恐怕真的不多了。至于王传福所说的3-5年这个份额巨变时间节点,甚至还有可能提前。

0 阅读:0

南蓉谈汽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