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针不可怕,心累才要命!「透析肾友抗焦虑指南」请收好~

沐森的备忘录 2025-04-11 22:42:41

在透析室的一方天地里,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独自坐在床边,眼神空洞地盯着手机,屏幕的光亮映照着他毫无表情的脸,周围的喧嚣似乎与他无关;

不远处,有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双眼直直地盯着天花板,思绪不知飘向了何方,那沉默的姿态里满是对命运的无奈。

这些画面,是血透肾友日常的缩影,也是他们内心世界的无声写照。

《2024年中国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65%的透析肾友存在焦虑或抑郁倾向,但其中仅12%的肾友主动寻求过心理帮助。当穿刺针成为生命线,那些说不出口的孤独、恐惧与自我怀疑,正在悄悄地侵蚀着本已脆弱的身体。

在此,我们想说:透析滤去的不仅是代谢废物,更需要过滤心灵的阴霾。

今天,让我们聊聊那些被医疗器械声掩盖的心跳声。

一、透析肾友的四大心理困境

1:“病人”标签的千斤重担:

“现在连孙子都不敢让我抱,生怕我随时会倒下。”——57岁的张叔曾是建筑工头,如今连超市购物袋都被家人抢着提。当社会角色被“患者”身份吞噬,许多人开始怀疑:“我还能为家人做些什么?”

2:治疗椅上的应激创伤

每次看到穿刺包打开,王姐都会控制不住发抖。去年并发低血压昏厥的经历,让她在治疗前总反复问护士:“今天会不会又出问题?”这种对未知的恐惧,往往比穿刺痛更折磨人。

3:被迫消失的社交坐标

“朋友们聚餐总约在周六下午,可那正是我的透析时间。”28岁的小林苦笑。当治疗计划撞碎正常社交节奏,越来越多人选择主动退出群聊——不是不愿联系,是怕成为“扫兴的存在”。

4:藏在笑容背后的愧疚感

“这周少做一次透析吧,孩子补习费该交了。”这是40岁的陈姐病历本上没写的“医嘱”。她把降压药掰成半片吃,却在家人面前坚持说“感觉挺好”。经济压力化作无形的针,一次次刺向本就疲惫的心脏。

二、温暖自救:给肾友的心理调节工具箱

不妨试试5分钟呼吸冥想:治疗时戴上耳机,跟着引导语专注感受:“吸气时想象透析液带走毒素,呼气时把焦虑呼出体外……”

透析日记也可以有新写法:不必强迫自己写文字,用手机拍摄15秒治疗vlog:“今天有人夸我的气色、衣服、发型……好看”——这些零碎的光亮,会在深夜给予您力量。

专属仪式,能为平凡生活带来慰藉:生活需要仪式感,它可以为平淡的治疗生活增添一抹亮色。比如,在每次透析治疗前,听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让熟悉的旋律舒缓紧张的情绪,为即将开始的治疗注入积极的力量;治疗结束后,奖励自己一份美味的小甜品,让味蕾的满足驱散身体的疲惫。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仪式,却能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三、构建支持网络: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

1:给肾友家人的3个行动清单

❤每月1次“无声陪伴”:不需刻意找话题,轻轻握住TA扎着绷带的手,同步呼吸节奏——这是比“多喝热水”更具治愈效果的关怀。

❤家庭限水挑战日:全家人共用2000ml水配额(健康成人每日推荐量),通过游戏化方式体验控水不易。

❤透析能量罐:在玻璃罐里投递小纸条:“今天你教我做糖醋排骨的样子特别帅”“透析完给你揉揉腿”。不好意思说出的话,藏在每日惊喜的能量罐里,能量不足时再打开看一看,这都是家人的爱~

2:病友同盟的秘密基地:扫码加入爱森肾友群

“周二治疗时窗外的云彩很美”“护士小姐姐帮我扎针一次成功”——把这些微光时刻晒在群里,能照亮整个星空。

3:来自医护的温柔后盾

候诊区心情便利贴墙:写下烦恼贴左边,将别人的鼓励贴右边。

四、破茧成蝶,拥抱生命的力量

透析机过滤血液中的毒素,而你需要过滤那些“我不行了”的自我否定。请您记住:

当治疗室成为你的第二个家,当天花板的裂纹被数成星空,当消毒水混进了希望的味道,你早已在无数次血透中,把自己淬炼成最坚韧的模样。

亲爱的肾友,请记住:你如此了不起!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具有会员资质的图片网站或AI生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凡署名原创的文章、图片、视频、音频版权属本公众号平台及作者本人所有。获取授权后可转发分享,其它平台如需引用版权内容,请在醒目位置处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平台旨在帮助肾友和大众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所刊载的全部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院诊疗。刊载信息仅供参考,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尽快请往线下就医,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0 阅读:0
沐森的备忘录

沐森的备忘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