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公李景隆:鼎鼎大名的建文战神,到底是草包还是燕王的内奸?

楼哥看明史 2025-03-30 20:56:28

前言:说起大明王朝的两位“战神”:兵败土木堡的英宗朱祁镇,以及葬送了数十万大军的曹国公李景隆,几乎所有人都会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

不过我们实话实说,前者是真的菜,因为在以皇帝身份御驾亲征之前,这位英宗皇帝确实没打过仗。但是后者究竟是一个草包,还是大智若愚的内奸,笔者觉得应该好好来说道说道。

土木堡战神朱祁镇剧照

托孤重臣李景隆

李景隆,小名九江,开国六公爵之一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和其他的开国功臣相比,李文忠的身份最为特殊,因为他是太祖朱元璋的亲外甥,其母朱佛女是老朱的二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朱元璋都把李文忠当亲儿子看待,甚至将其改名为朱文忠。

文忠时年十六,沉毅有智勇。上甚爱之,曰:"吾甥犹吾子也。"教养之备至,命从征讨。—《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

李文忠剧照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三月,李文忠病逝,终年四十六岁,追封岐阳王,谥曰武靖。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四月,李景隆袭封曹国公。

根据《明史》描述,李景隆温文尔雅,公子如玉,气质出众而又品学兼优。朱元璋对这位“从外孙”极为看重,很快就让他成为朝堂之上炙手可热的红人。

读书通典故。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李景隆剧照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正月,宋国公冯胜任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分别出任左、右副将军,统率二十万大军讨伐盘踞于辽东的前元太尉纳哈出集团。当时的二代勋贵:曹国公李景隆、申国公邓镇、江阴侯吴高悉数随征。

李景隆在军中一待就是半年,直到当年七月辽东平定以后才被召回南京。在本次战役中,辽东地区有大量的前元军队投降。对于这些人,自然也要化整为零,调往云南前线充当炮灰。凭借着在这次出征中的良好表现,李景隆得到了老朱的点名,让他沿途“护送”这批降军南下。

己卯,命曹国公李景隆、定远侯王弼、鹤庆侯张翼往中都留守司及徐、邳等卫调官军,防护漠北新附鞑军南来。—《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八十八》

皇太孙朱允炆剧照

此后虽然发生了李善长案、蓝玉案,死了无数的勋贵武将,但李景隆不但没有受到牵连,还以太子太傅的身份,成为皇太孙朱允炆的东宫班底。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正月,曹国公李景隆佩平羗将军印,奉旨出镇甘肃。甘肃一带是西北防御的重中之重,朱元璋选择让李景隆出镇,无疑是对他能力的最大认可。

李景隆也没有辜负舅姥爷对他的期望,不但在甘肃总兵官的任上表现得体,还利用以茶易马的政策,仅仅花费五十余万斤茶叶,就带回了一万三千多匹战马。

太祖朱元璋剧照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二月,坐镇甘肃长达四年之久的李景隆重回京师。此时的朱元璋年事已高,自知大限将至,召回李景隆,显然是打算让他做顾命大臣。为了进一步加强李家和皇室 的联系,老朱抬高了李景隆的辈分,让他成为皇第三子晋王朱棡的亲家:李景隆的女儿嫁给了朱棡的儿子平阳王朱济熿。

李景隆的心思

当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遗诏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然而让李景隆万万没想到的是,新天子给他的第一个任务,竟然是亲手抓捕自己的表叔周王朱橚。

未几,果有言周王不法者。遂遣曹国公李景隆率兵至河南围王城,执王府寮属,驱迫王及世子,阖宫皆至京师。削王爵为庶人,迁之云南。妻子异处,穴墙以通饮食,备极困辱。—《明太宗实录卷一》

抓捕周王剧照

朱允炆在即位之初,就表达了自己重文轻武,仇视宗亲的态度,无疑让以李景隆为首的武勋亲贵极为震惊。更何况李景隆与朱橚,名为叔侄,实则年岁相仿,从小一起长大,感情亲厚。现在眼睁睁地看着周王殿下全家遭遇大难,李景隆的内心必然既愤怒又恐惧。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封国北平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当年八月,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兵败真定,平叛的重任就此落到了李景隆的肩上。

及燕兵起,长兴侯耿炳文讨燕失利,齐泰、黄子澄等共荐景隆。乃以景隆代炳文为大将军,将兵五十万北伐。赐通天犀带,帝亲为推轮,饯之江浒,令一切便宜行事。—《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李景隆剧照

《明史》秉承了《太宗实录》的结论,对李景隆极尽贬低之能事,称其为“贵公子”,不但“不知兵”,而且“惟自尊大”。其实通过前文的梳理,李景隆受冯胜、傅友德、蓝玉等开国名将的熏陶培养,而且坐镇边关多年,怎么会不懂军事呢?那么对于李景隆在靖难战争中的表现,又该如何评价呢?个人觉得可以分几个阶段来进行解读。

北平保卫战

当年九月,为了解决兵员不足的弱点,朱棣决定冒险率主力北上偷袭大宁,目标是夺取宁王朱权手下的营州三护卫。留守北平的重任,交到了燕世子朱高炽手上。

作为朝廷大军主帅,李景隆得到线报之后,立刻挥师北上。先是分兵包围通州,切断外围燕军与北平城的联系。随即又在北平九门每个城门之外筑起营垒,对其完成全面封锁。在通过无人防守的北平门户卢沟桥之时,李景隆已经判断出城内守军不多。

李景隆闻上征大宁,果引军度卢沟桥。意气骄盈,有轻视之志,以鞭击马韂曰:“不守卢沟桥,吾知其无能为矣。”—《明太宗实录卷四下》

燕世子朱高炽剧照

然而此后李景隆的表现很诡异,他对北平的围攻明显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大将瞿能已经快要攻破城门之时,还被他给召了回来。在北平以东的郑村坝,李景隆设立九座大营并亲自坐镇。

我们分析一下,此时的李景隆,显然对同样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叔朱棣,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从心底里,并不愿意对燕王眷属痛下杀手。而且以建文君臣的作风,一旦扳倒燕王,势必会卸磨杀驴,对他李景隆下手。但是公然对抗朝廷,这位曹国公也不敢,所以他给朱棣时间。如果真能整合宁王护卫,那么叛军的未来大有可期。

当年十一月,燕王、宁王大军在会州经过改编之后,真正实现了事权的统一。在此后的白河之战中,燕军虽然占据了上风,朝廷大军也并未失去战斗能力。但是李景隆却以天气严寒为借口,连夜拔营,从朱棣的眼皮子底下安然撤往德州。

李景隆剧照

指挥数十万大军败而不乱,秩序井然地退出战场,并且整建制回到大后方,你说这样的主帅是草包?

白沟河之战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曹国公李景隆兵出德州,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兵出真定,大军缓缓北上,直扑北平而来。朱棣闻讯之后,亲自率军出战。到了四月下旬,双方在白沟河隔岸对峙,准备决战。

白沟河战役之初,朝廷大军利用“地雷”等新式火器,给予了燕军沉重打击,就连朱棣本人都差点做了俘虏。当初李景隆在德州养精蓄锐的时候,建文君臣就已经指责他“出师观望,怀二心”,所以曹国公必须要有所表现。

己未,李景隆及燕兵战于白沟河,败之。—《明史卷四·本纪第四》

丘福剧照

四月二十五日,朱棣率领燕军主力再次渡过白沟河,对官军大阵发动冲击。面对着“横亘数十里”的大阵,日后的靖难第一功臣淇国公丘福根本冲不动。燕军的左军以及右军,被武定侯郭英、猛将平安所牵制。房宽指挥的后军,则遭到大将瞿能的包抄。

由于兵力不足,朱棣不得不亲自驰援后军。当时“南军飞矢如注射王”,差点将燕王殿下射成刺猬。关键时刻,朱棣次子朱高煦率领燕军最后一支机动骑兵赶到,阵斩了南军大将瞿能。只不过此时形势依旧危急,因为李景隆已经指挥援军源源不断赶来,史称“南军益集,燕将士皆失色”。

所谓“疾风知劲草”,朱棣、朱高煦父子率领精锐骑兵跳出主战场,通过大迂回的方式从后道直插李景隆的中军。这是对燕军战斗意志的考验,因为朱棣父子这时候扬鞭而去,很容易让大军认为他们已经亡命而逃。

李景隆剧照

当朱棣父子率领的“精骑数千”出现在中军大营前,诡异的一幕发生了,李景隆的帅旗竟然被“妖风”刮断。帅旗一倒,各路官军都以为主帅出了问题,人人都有些不知所措。燕军趁势采用火攻,大军彻底溃败。

我军乘风纵火,燔其营,烟焰涨天。郭英等溃而西,李景隆等溃而南。弃辎重、器械、孳畜不可胜计。—《明太宗实录卷六》

大旗早不倒晚不倒,朱棣来了突然倒了,要说其中没鬼,谁信呢?

结语:通过北平保卫战和白沟河之战的分析,我们首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李景隆是个有能力的将领。能够指挥数十万大军而纹丝不乱,就已经可以担得起“名将”的称号。

朱棣剧照

战况激烈的白沟河之战中,李景隆其实已经把朱棣逼到了绝境。众目睽睽之下,这位曹国公耍不了花招,只能老老实实指挥作战。但是砍倒帅旗这种事,是李景隆可以操作的,而且就此改变了战局。

靖难之后,李景隆名列第一功臣,可谓实至名归。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朱棣整倒李景隆,将其禁足于曹国公府。甚至当朱棣迁都之后,还不忘把李景隆押赴北京单独监禁。即使如此,李府家人还试图劫狱,背后的参与者还有周王朱橚的女婿盛瑜。李景隆如果是个草包,能得人心如此吗?

顺便再说一句,李景隆的小舅子袁容,就是朱棣的女婿。他不是草包,他是内奸,可惜结局悲惨。

0 阅读:27
楼哥看明史

楼哥看明史

主攻明史,希望能用不同的角度,看不一样的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