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能和咱们中国相媲美的人口大国,甚至说强出一截都不为过。因为尽管目前印度还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人口大国,但是中印两国实际人口差距已经十分微小,均处于“14亿”这个级别。而在中国人口增长已经明显放缓的当下,印度的人口依旧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有数据显示,印度在2022年一共有超过2300万名新生儿,这一数字远超其他国家。按照这样的人口发展趋势,印度人口超越中国那自然是“迟早的事”。不过印度虽然在人口方面比之中国毫不逊色,但是在经济方面却是差了一大截。
以GDP数据为例,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21年印度的GDP总量约为3.18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六;而中国在2021年的GDP总量17.7万亿美元,差不多相当于6个印度了,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
而在人均方面,印度2021年的人均GDP约为为2256美元,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依然属于中低收入经济体;中国2021年的人均GDP是达到了1.25万美元,超过了1.21万美元的世界人均GDP水平。
印度糟糕的GDP数据背后,其实就是这个国家目前的“贫困”现状。不比中国的已消除绝对贫困,如今的印度依旧处于一个穷困潦倒的阶段,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贫困人口。
有数据显示,印度目前依旧有大约8300万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下,其中男性约3800万,女性约为4500万。这里所谓的“极端贫困线”,是由世界银行划分的一个贫困标准,即每人每天的生活费为2.15美元,折合人民币差不多是15块。
总而言之,对于当前的印度而言,贫困依然发展面对的重大挑战。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人口大国,为何中国能脱贫,印度做不到?对此老王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种姓制度所谓的印度“种姓制度”,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其按照血脉出身强制性将社会由高到低的分成了四个等级,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另外在这四大种姓级别之下,还有一个连“种姓”都不配拥有的“贱民阶层”,被称作“达利特”,意为“不可接触者”。
由于种姓制度坚持职业世袭和内部通婚,所以印度的整体社会体系被固定了下来,高种姓把持着财富和权力永远高高在上,低种姓则是只能老老实实打工逆来顺受,至于“贱民”们更是世代为奴翻身无望。
在印度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种姓制度一直都是如影随形。哪怕是早在印度刚独立那会,政府就已经明令废除了种姓制度,但种姓差异的影响依旧存在。因为在千年的积累下,高种姓阶层早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把各种社会资源牢牢的攥在自己手里,从不会轻易送出。你家世世代代都洗衣掏粪,人家祖祖辈辈都是医生律师,这种巨大的社会阶层差距,又岂是政府的一纸诏书能够消除的?
除非经历彻底的底层革命,否则印度的种姓制度就难以根除。陈胜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印度只能被当做是一句笑话。而在这样的环境下,由于作为印度贫困人口主力军的低种姓上升渠道受限,脱贫也就变得非常困难了。因为当你发现自己不管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命运的时候,那就只能选择躺平了。
基础建设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咱们国家经过多年发展所总结出的脱贫致富秘诀。这些年咱们国家的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高速增长,和坚持狠抓基础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比如搞好基建可以加强经济贸易的流通,尤其是对于那些因为基建落后的贫苦地区,可以提供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里面,因为道路的畅通,他们可以搞农产品出口,可以搞旅游贸易,挣钱的机会也就多了。
再比如搞基建的过程中可以扩大内需,提升国内经济的流通。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往往都是大工程,可以吸引到大量的投资,从而带动许多的相关产业,最终实现消费的内部增长。
印度是一个基础建设比较落后的国家,尤其是在贫困人口占据多数的农村地区,很多东西都跟不上。比如乡村道路的建设,生态环境的治理,房屋设施的维护等等。以至于印度的农村地区长期都是处于一个被忽视的发展状态,老百姓们致富无门。
土地改革在中国的诸多脱贫致富经验中,土地改革也是极具代表性的。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就让3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拥有了,土地确保了无地农民的消失。而后进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是将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化。
这种对于农村土地进行公平分配的方式,不仅给到了农民生活的基础保障,更极大的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广大的农民群体在完成脱贫的过程中,有着更大的发挥空间。
相比之下,印度虽说也搞过土改,但是进行得并不彻底,成果相当有限。迄今为止,印度都还有着超过一半的农业人口没有土地。这部分群体是印度贫困人口的主力军,他们由于没有土地,缺乏稳定的生活来源,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
产业转型上世纪90年代,我国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契机,大力发展制造业。而在制造业庞大的劳动力需求下,农村大量的闲置农业人口被转移出来成为产业工人,不仅就业问题得以解决,还进一步推动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国家的经济发展得到进一步提速,极大地的缩短了国家脱贫的难度。
相比我国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递进式的产业转移,印度的产业分别却是相当的奇葩。原本作为一个农业从业人口超过7成的农业国,印度需要有大规模工业产业来提供就业岗位,让过剩的农村人口转化为产业工人,从而减少贫困。
但是印度这个国家的工业发展相当落后,就业岗位大都集中于服务业或者是制药、IT等高端领域,压根就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完成产业转移。如此一来,印度的农村和城市里面就出现了大批的流民。这些人在农村没有土地,在城市里又没有工作。由于他们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保障,脱贫也就无从谈起了。
事实上,人口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正向的时候它是“红利”,可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印度这些年凭借自己的人口优势,可以说是获益匪浅。尤其是其庞大而且年轻化的人口不仅为印度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更支撑着巨大的消费需求,成为了印度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
但是反向来看,人口又是一种负担。尤其是高速人口增长所带来医疗、就业以及教育等诸多的社会压力,会让这个国家不堪重负。如果想要将人口完全变为红利,拉美就必须要有良好社会体系支撑,比如良好的基建,扎实的教育,庞大的产业,以及足够的社会尊重,而这些东西正好是目前印度所欠缺的。
总而言之,印度虽然和中国一样是人口大国,但印度却成不了中国。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头重脚轻的产业分布,落后的基建,成堆的文盲……这一颗颗印度所独有的顽疾重瘤,正附着在这头巨象身上,贪婪地吸取着生命活力。顽疾不除,贫困难止。
脱贫了?难道我是漏网之鱼?
按照每天每人15元生活费标准,谁敢说我们没有几千万人?
早就奔小康了,还脱贫[笑着哭]
它们是自大[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