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翻隋炀帝的不是高句丽,而是这一座座无法攻破的要塞

俇攘 2024-11-03 11:30:54

高句丽,汉唐时期,活跃在东北亚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前后国祚达七百多年,地跨我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地区,从汉末到唐初,高句丽持续扩张,始终保持着东北亚地区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原王朝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按理说一个偏居东北亚的割据政权,实力也没有想象中的强盛,但是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华夏历史的走向。

这个偏远小国面对中华历史上两个最为强盛的王朝隋唐的进攻,竟然能够强势抗衡,并拖垮了其中一个王朝隋朝,可谓是强横坚韧无比,其甚至顶住了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两位雄主的御驾亲征,最后在唐军持续多年的水陆双向围攻之下,才被赶下了历史的舞台。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后期,倾国之力三征高句丽,数十万雄师却在高句丽的防守之下寸步难行,被拖延到严冬之后,损失惨重,不得不无功而返,而如此劳民伤财近乎癫狂的进攻,最终却被小国高句丽掀翻,连带着那个击破巅峰突厥的大隋王朝,一起推进了历史的尘埃里。

那么,掀翻隋炀帝的高句丽,到底有何过人之处?其实,说起来很简单,掀翻隋炀帝的并不是高句丽,而是那遍布辽东东部山地的无数座军事要塞。

高句丽要塞

自高句丽崛起之后,为了抵御中原王朝的威胁,他们把都城从辽东迁到了朝鲜半岛的平壤。然后,高句丽举国之力在辽东修建的千里长城,不仅如此,他们为了加强防御纵深,在辽东丘陵当中围绕河谷和道路,在哪些行军必经之路附近,打造了一群永久性工事和要塞,形成了遍布辽东地区的山城要塞总计近200个,这200个要塞大小不一,但是都依山而建,用尽了地理优势,全是易守难攻的军事堡垒,如一颗颗带刺的钉子扎在辽东的土地上,彼此之间还能联动,中原王朝想要拔出任何一颗都不容易,何况是这两百多个要塞。

而高句丽在辽东打造的要塞中,最典型且险要难破的有哪些呢?

辽东城要塞

1、辽东城

辽东城,也就是今天的辽阳市,其位于辽东丘陵和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扼守着辽东通往鸭绿江的要道,自古以来便是东北地区的核心城市,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军事要塞的地位,辽阳地势由高到低,从中山、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台地到平原,层次分明,海拔由千米以上到50米以下,依次跌落,构成了东南高,西北低的同向倾斜缓降地势。

而且辽阳处于山间河谷地带,地势起落有致,有水源有耕地,四周有大山为依托,是一处绝佳的要塞,正因为辽阳易守难攻,所以从汉唐时期开始,一直到明朝末年,辽阳都是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高句丽时期,为了辽阳处于其势力范围的西部边缘,为了抵御来自中原王朝的威胁,高句丽在此营建了一座军事要塞,辽东城。

提起辽东城,恐怕在隋末唐初,是让无数中原猛士心生寒意的一座坚城,大业末年,隋炀帝起水陆大军近百万,铺天盖地进攻高句丽,前期势如破竹,但是却在辽东城下,马失前蹄,隋朝大军围攻辽东城不下,四处碰壁且伤亡惨重,隋炀帝亲临辽东城下,指挥大军围攻辽东城长达五个月,竟然没有取得丝毫的进展,而随着天气转冷,隋军在各处都出现了败绩,隋炀帝只能望城兴叹,耻辱退兵。

而之后的唐军就要聪明很多,鉴于隋炀帝的前车之鉴,李世民没有强行围攻辽东城,而是采用了诱敌出击,然后奇袭破城的策略,最终攻破了辽东城,歼灭高句丽十数万大军。

安市城

2、安市城

虽然辽东城没能挡住太宗皇帝的前进步伐,但是却在另一座要塞前停下了进攻的脚步,毕竟唐太宗李世民擅长野战,对于攻坚战属于短板,唐朝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连下高句丽十数座山城之后,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声势,特别是攻破高句丽最重要的防御中心辽东城时,李世民的战术让高句丽人心生寒意,所以当唐军抵达安市城要塞时,高句丽军队无论如何都坚守不出。

安市城位于辽东城正南方,几乎与辽东城一样的地形地貌,依托河流和山脉,打造的一座近乎完美的防御体系,李世民组织大军,在安市城外各种围攻,先是通过围点打援,击败了安市城外围的援军,然后将这座孤城团团围住。然而,安市城的抵抗意志高于辽东城,无论唐军如何运用战术,安市城内守军就是死守不出,就这样唐军苦苦围困安市城长达两个月,时光一转就来到了9月,唐太宗深感凛冬将至,后勤补给将会越来越困难,为了避免重蹈隋炀帝覆辙,唐太宗放弃了进攻安市,选择果断撤军。

乌骨城

3、乌骨城

乌骨城,算是高句丽在辽东最重要,也是最完备的一座军事坚城,这座城池位于丹东市,距离鸭绿江很近,其完美的地形,堪称军事要塞的绝佳位置。乌骨城位于凤凰山和东大顶子之间的一块小盆地,两山合围,留有南北两个一高一低的口岸,北高南低。而且两山有多条溪流汇聚成河,从南口流出,两山的坡地有大面积的耕地,足以养活城内大量人口。城外还有两大片平地作为良田,是非战时的重要补给点。

乌骨城的城墙沿着凤凰山和东大顶子的山脊修建,凤凰山高耸于西,最高峰836米,东大顶子坡度相对平缓,最高峰海拔800米。总共设有三座出口,除了南北两座城门之外,还有东大顶子山间的一座隐蔽东门,用于出奇兵或者撤退用。这座城可谓是坚固无比,乌骨城城墙全长7527米,宽约五到六米,高约五米到八米,山间设置有多座哨所,可以监控四周动向。

只是这座城池并没有在唐朝灭高句丽之战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在唐军打破高句丽前端防线之后,高句丽守军便撤走了很大一批,守军不多的情况下,由细作出卖,将城池献给了唐军。

丸都城

4、丸都城

丸都城,位于今天的吉林省集安市,和高句丽第一座都城国内城最重要的军事守备城,和"国内城"相互依附,互为都城,后国内城被毁,丸都城成为了高句丽长期以来的都城,直到后来中原强盛,高句丽迫于中原的威胁,迁都到朝鲜半岛的平壤,丸都城从此成为了高句丽鸭绿江北岸的军事防御中心。

丸都城的地理特点是北高南低,东、西、北三面城垣外临陡峭的绝壁,内抱较为平缓的坡地,平面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形如簸萁状,城周长为6395米,有城门6处,南侧谷口处有一处瓮门,城内有充沛的泉水,形成小溪,坡地有较大的可耕地面积,是一座体系完备的军事要塞。唐朝和新罗的联军灭高句丽后,国内城为唐朝安东都护府之哥勿州驻地。

5、盖牟城

盖牟城,由于被唐朝攻破后所破坏,具体地点已经不可考,有说是位于沈阳周边的塔山山城。也有说也称为高尔山城,位于今天辽宁抚顺的古城子,但是根据地理特征和重要程度而言,位于抚顺的概率要大一些,本文就取高尔山城作为盖牟城的观点。

高尔山城位于浑河东北,背倚高尔山,面朝浑河,河对面是千岩山,这座城东、西、北三面皆为高尔山的绵亘山岭,险峻异常,又有天然河流护城,实乃一座军事要塞。这座城为前线的第一座坚城要塞,因为首当其冲,所以盖牟城并没有顶住隋朝和唐军的进攻,但是也已经名留青史。

卑沙城遗址

6、卑沙城

卑沙城,也称为大黑山山城,位于大连市金山区的大黑山中,要塞依山而建,主要位于中、南两峰及相邻的山脊上,延绵5000米,是辽东半岛的核心军事要塞。城内峡谷蜿蜒,城外四周悬崖绝壁,安营扎寨于城中,进可攻,退可守。

由于大连是中原进攻辽东的重要登陆地,所以卑沙城是隋唐水路大军必须要争取的要地,隋书记载“大业十年(614),来护儿又帅渡海,至卑奢城,高句丽举国来战,护儿大破之,斩首千级”。到了唐朝时,郧国公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督理,帅舟师至山东半岛的东莱渡海,直面卑沙城,由于此地是一处三面绝壁的孤城,居高临下,让唐军的进攻吃尽了苦头,为了尽快拿下这座坚城,唐军采用了夜袭,高句丽猝不及防,被唐军顷刻间所破。

龙潭山扶余城遗址

7、扶余城

扶余城,并非是指今天的吉林省扶余市,而是位于如今吉林省中部的吉林市,是高句丽西北部的军事防御中心,大约在北魏中期,高句丽扩张到了这片土地,为了抵御周边势力的入侵,高句丽使用了老办法,依托扶余城周边的地形,在龙潭山上兴建了一座军事要塞。

这里依托着龙潭山和松花江的特殊地理环境,形成了一座地理环境绝佳的防御体系,而且当地民族杂居,往来便利,在高句丽后期甚至成为了区域商贸中心。由于这座城偏北,所以并没有成为隋唐进攻高句丽的主要进攻方向,直到公元668年,高句丽日薄西山之际,才被薛仁贵率军攻破,后成为渤海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除了以上要塞之外,高句丽在辽东还有娘娘山城、纥升骨城、贵端城、磨米城、建安城、白岩城等近两百座山城,遥想当年隋炀帝东征,踌躇满志之下,面对这一座座不可不拔的碉堡,是怎样的心情?

2 阅读: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