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自重用魏人范雎以来,采用其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蚕食周边列国的领土,尤其是魏国和韩国,深受秦国荼毒,当时的韩国被秦军不断蚕食下,国土呈现了葫芦状,上党和本土之间,只留有野王一城连通。公元前262年,秦国在经历了数年小打小闹之后,决定开展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秦军率先攻取韩国野王城,断绝了上党郡和韩国本土的联系,想要以此逼迫韩国让渡上党郡给秦国。
韩王面对如此局面,为求秦国放下屠刀,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以求秦国息兵,然而上党郡守冯亭的思维明显跟所有人不在一个层面。他深知上党的重要性,上党也就是今天的长治和晋城所在的上党盆地及周边地区,这里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作为一片高地,往西是秦国河东沃野,往北可以直达赵国重镇晋阳,往南渡过黄河可直抵韩国和魏国都城,往东下了太行山就是赵国都城邯郸。
上党地区
手握如此重镇,如果轻易交给秦国,则韩国将被秦国三面包围,亡国之期不远。若是据险自守,无异于以卵击石。而这块宝地,却并非秦国一家觊觎,对于秦国来说,上党是直插三晋的一把利剑,而对于赵国来说,这里是危及国家根本的必争堡垒。因为秦国一旦占据上党,将在地理上全面压制赵国,赵国的晋阳和邯郸将失去最重要的屏障。冯亭敏锐的觉察到,自己手里烫手的山芋,却是秦赵两国都必须要争取的战略要地,与其献给秦国,不如把祸水引入赵国,引发秦赵两国爆发大决战,最好打得两败俱伤,韩国便可以得到喘息,在夹缝中延长国家寿命,也正是因为此计,韩国强行续命了三十年。
而面对韩国献上的烫手山芋,赵国却不得不接,因为这块地方实在是太重要了,一旦让与秦国,赵国将再无出头之日,只有被动挨打的份。而赵国接手上党,也预示着秦赵之间再也没有了战略缓冲,已经短兵相接,一场大决战无法避免。之后就爆发了众所周知的长平之战,赵国苦苦支撑两年多,最终还是惨败于秦国之手,这当中有很多部署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赵军的优势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结果导致了赵国精锐几乎全军覆灭,后来秦军更是直指邯郸,若非信陵君窃兵符救赵,赵国恐怕将被彻底抹去。
秦国谋取上党
而赵国在手握上党优势地形之下,需要怎样布置,且满足哪些条件,才能击败秦国,守住这块战略宝地呢?我们首先对秦赵双方的实力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其实秦赵在战国早期都属于弱国,赵国属于三晋中最弱的一个,而秦国则是被魏国一路追着打,几乎灭国。到了战国中期,应时代的变革,才开始进行各自的改革,两国崛起的时间差不太多,最终成为战国后期天下双雄。
秦国自秦孝公时期起,便开始了以商鞅变法为核心的全面改革,这一改革深刻影响了秦国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秦国地处《禹贡》之雍州,土地肥沃,加上奖励耕战的政策,使得秦国农业发展迅速,国力日渐强盛。此外,秦国还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如司马错伐蜀,将巴蜀之地纳入版图,进一步丰富了其战略资源,形成了“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饶,东控潼关之险”的经济格局。这些有利条件为秦国后期不断发动对外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比之下,赵国虽地处《禹贡》之冀州,疆域广阔,但是地理位置偏北,农业欠发达,所以其农业资源并不如秦、齐魏等国丰富。总体而言,赵地“地薄人众”,耕地有限,且历来农商并重,导致农业经济相对落后。赵国虽有“胡服骑射”改革带来的军事优势,但在战争储备上却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支持大规模的长期战争。这种经济上的劣势,成为赵国在与秦国的战争中败北的重要因素之一。
秦国步兵
军事上,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实行二十级军功爵制,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战斗意志与作战能力。秦军以“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著称,其士兵勇猛善战,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是战国时期名副其实的超级军事大国。此外,秦国还拥有一批杰出的军事将领,如白起、司马错等,他们的智谋与勇武为秦军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秦军善战,自古闻名。
赵国方面,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军事实力显著提升,尤其以弩弓骑兵见长。赵军“带甲之士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由于赵国地处北地,直面草原的游牧民族,所以骑兵常年处于战备状态,骑兵部队训练有素,军事素养较高,在长平之战前,赵国军队与秦国的边境摩擦,屡屡占据着优势。然而,与秦国相比,赵国的军事实力仍略显不足,尤其是在战略纵深与战争动员能力上存在明显差距。另外,当时骑兵由于具装落后,战斗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胡服骑射
然后是人口对比,在古代作战,人口既是真理,秦国在兼并巴蜀,蚕食魏韩,鲸吞楚国膏腴之地之后,人口已经达到了近600万人,而且秦国人口分布比较集中,核心区域都在关中平原及其周边。而赵国虽然历经数代治理,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耕地浅薄,人口上限也就在300万人左右,而且分布不均匀,核心区域为汾河上游谷地和华北平原。
最后是地缘政治,秦国位于关中地区,有着潼关天险拱卫,自古以来就是固若金汤,而且有着渭河及其支流的滋养,关中地区可耕地面积宽广。然后再来说赵国,赵国其实有两个中心,一个是位于黄土高原的晋阳,一个是位于华北平原的邯郸,晋阳易守难攻,但是周围耕地狭窄,无法养育大量的人口。邯郸地处平原,能够养活大量人口,但是坐落于太行山东侧的华北平原腹地,无险可守,毫无纵深可言。在这方面秦国相对而言具有优势,秦赵之间隔着太行山,谁掌握了这座高塔,就占据了地缘的优势,也就是本文说的上党地区。
而秦赵之间的竞争,成为了战国中后期的主旋律,经过冯亭的谋划,秦赵之间的矛盾被彻底激化。赵国,作为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其命运在长平之战中遭遇了重大转折。此战不仅决定了赵国的兴衰,也深刻影响了战国时代的格局。那么,在这么多的劣势之下,赵国要如何才能守住上党,在长平之战中取得胜利呢?
长平之战
这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战略决策与外交布局显得格外重要,毕竟秦赵作为战国后期的两个最强大国,这样的大决战肯定会关乎整个天下的未来,所以势必会牵扯到很多国家参与,所以赵国需要加强在外交上的攻势,争取更多的同盟。
首先,赵国需要在战略决策上保持清醒与远见。面对秦国强大的军事压力,赵国应明确自身的战略目标和底线,避免被秦国牵着鼻子走。同时,赵国应充分利用其外交资源,与周边国家如魏、楚等国结盟,形成反秦联盟,共同对抗秦国的威胁。通过外交手段分化秦国的盟友,削弱秦国的国际支持,为赵国争取更多的战略空间和时间。
最核心的是要将三晋笼络到一起,当年魏国称霸近百年,最核心的就是三晋齐心,而魏国被赶下神坛,有很大因素就是因为和韩国和赵国背离。只要三晋一心,那秦国将陷入当年被晋国和魏国压制数百年的梦魇。
赵国骑兵
其次是选将、战术,赵国要找准自身的优势,而不是从一开始就陷入被动防御,赵国胡服骑射,军队最大的特点是机动性强于秦国,而不是在复杂地形和秦国进行拉锯战,所以赵国在最开始就不应该选廉颇为将,
在军事指挥方面,赵国需要选择一位经验丰富、善于奔袭的将领来统帅军队。正因为此,赵国在选将用人上必须慎重,确保将领能够胜任复杂的战争环境,因为和秦军拉锯,赵国的综合国力不如秦国,长此以往,只会被秦国耗死。所以,一开始赵国就应该选择有利地形,和秦军进行决战,利用运动战的优势,在开阔地行击败秦军。而不是被秦军逼到角落,最后弹尽粮绝时殊死一搏才决战。
长平之战
在战术上,赵国应充分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来应对秦军的进攻。廉颇在长平之战初期采取的坚守不出的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秦军的粮草和士气,但伤敌八百,自损一万,大量优势地形被秦军占据,自家粮草和军备也消耗一空,最终还是因为缺乏主动进攻的能力而陷入被动,等赵括接手时已经为时已晚,只能做困兽犹斗。赵国应借鉴这一教训,在坚守的同时积极寻找战机,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围歼等战术来打击秦军。打仗打的是后勤,赵国还需要和齐国搞好关系,提前运作,保证粮草供应充足。
上党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赵国要想取胜,需要打着替韩国收复疆土的名义,抢先派军接手上党,然后和魏国和韩国结为同盟,利用上党地区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诱敌深入,在盆地相对平坦的地形中,选用敢打多谋的将领,利用自身骑兵的机动性,不断对秦军展开突袭,同时利用骑兵速度优势绕后,斩断秦国粮草补给线。若陷入苦战,则需要出让一些利益,拉齐国和楚国入伙,稳固自身的后勤补给。
在正面抵挡住秦军的同时,派出李牧等人绕道北方,从秦国北方南下,突袭秦国腹地,造成秦国内外不稳,腹背受敌,不得不撤回前线军马拱卫关中,给予赵国绝地反击的机会。